陳宇
【摘要】國人的飲食形態(tài)日漸精致化,對于肉類的攝取有增加的趨勢,而膳食纖維的攝取量不增反減,攝取過多的肉類不僅加重腎臟的負擔,同時也會導致血脂過高,增加慢性疾病發(fā)生的機率。膳食纖維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及大腸癌發(fā)生,提醒民眾重視攝取膳食纖維的重要性。
【關鍵詞】成分;來源;便秘;糖尿病;心臟??;副作用;適用人群
目前我國糖尿病患者已達6700萬人,高血壓患者更是近2億人,人們的生活質量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從1992年至今的相關調查顯示,我國居民膳食纖維攝入量不夠。并且缺乏優(yōu)質的膳食纖維是導致富貴病“井噴”的根本弊端之一。1什么是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是一種不能被人體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以溶解于水中可分為兩個基本類型:水溶性纖維與非水溶性纖維。水溶性纖維可減緩消化速度和最快速排泄膽固醇,所以可讓血液中的血糖和膽固醇控制在最理想的水準之上,還可以幫助糖尿病患者降低胰島素和三酸甘油脂。[1]非水溶性纖維可降低罹患腸癌的風險,同時可經由吸收食物中有毒物質預防便秘和憩室炎,并且減低消化道中細菌排出的毒素。大多數植物都含有水溶性與非水溶性纖維,所以飲食均衡攝取水溶性與非水溶性纖維才能獲得不同的益處。2膳食來源
糙米和胚牙精米,以及玉米、小米、大麥、小麥皮(米糠)和麥粉(黑面包的材料)等雜糧;此外,根菜類和海藻類中食物纖維較多,如牛蒡、胡蘿卜、四季豆、紅豆、豌豆、薯類和裙帶菜等。膳食纖維是植物性成分,植物性食物是膳食纖維的天然食物來源。膳食纖維在蔬菜水果、粗糧雜糧、豆類及菌藻類食物中含量豐富。[2]3作用與功效
3.1利于減肥一般肥胖人大都與食物中熱能攝入增加或體力活動減少有關。膳食纖維在胃部吸水膨脹后,體積增大,增容作用使人產生飽腹感,因而食欲下降,有利于控制體重,膳食纖維進入腸道以后,還可以有效組織腸道對脂肪、蛋白質、膽固醇等的吸收,食物中的膳食纖維越多,這種抑制吸收的減肥降脂作用越明顯。
3.2防治便秘人們的膳食成分中,只有膳食纖維會增加糞便的重量。膳食纖維體積大,可促進腸蠕動、減少食物在腸道中停留時間,另一方面,膳食纖維在大腸內經細菌發(fā)酵,直接吸收纖維中的水分,使大便變軟,產生通便作用。[3]
3.3預防結腸和直腸癌人體腸道中含有大量厭氧菌,這些細菌會將脂肪酸轉化為致癌物或輔助致癌物產生。膳食纖維可以有效縮短致癌物在腸道的停留時間,加快其排出速度,清潔腸道,且膳食纖維的增容作用能對大腸產生機械性刺激,促進腸蠕動,使大便變軟,易于排出,治療便秘而無任何副作用。[4]
3.4促進鈣質吸收膳食中攝入鈣質只有30%被吸收利用,70%被排除體外。水溶性膳食纖維對鈣生物利用率影響:提高腸道鈣吸收、鈣平衡和骨礦密度作用。[5]
3.5降低血脂,預防冠心病由于膳食纖維中有些成分如果膠可結合膽固醇,木質素可結合膽酸,使其直接從糞便中排出,從而消耗體內的膽固醇來補充膽汁中被消耗的膽固醇,由此降低了膽固醇,從而有預防冠心病的作用。膳食纖維不但能減少脂肪、膽固醇的吸收,還可以控制食物中糖的吸收速度,是一種天然的“碳水化合物阻滯劑”。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可降低女性患心臟病的危險,同時心肌梗死的危險性也相對降低。[6]
3.6改善糖尿病癥狀膳食纖維中的果膠可降低食物在腸內的吸收效率,起到降低葡萄糖的吸收速度,使進餐后血糖不會急劇上升,有利于糖尿病病情的改善。[7-8]
3.7防治膽結石膽結石的形成與膽汁膽固醇含量過高有關,由于膳食纖維可結合膽固醇,促進膽汁的分泌、循環(huán)。因而可預防膽結石的形成。4注意事項與誤區(qū)
膳食纖維有妨礙消化與吸附營養(yǎng)的副作用。對于生長發(fā)育階段的青少年兒童,過多的膳食纖維,很可能把人體必需的一些營養(yǎng)物質帶出體外,從而造成營養(yǎng)不良。也正是因為如此,必須在升提胃氣與喝肉湯、果汁的情況之下,才能堅持吃粗糧。
過多的攝食膳食纖維會致腹部不適,如增加腸蠕動和增加產氣量。另外長期大量進食高纖維食物,會使人體蛋白質補充受阻,脂肪攝入量不足。
針對人群:長期排便不暢,腸道功能不佳的人群;想減輕體重,又難以抵御美食誘惑的人群;產后體重增加的婦女;高血脂人群,中老年人。5總結
膳食纖維是由完整的植物所固有的不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和木質素所組成。功能纖維由分離的,不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所組成,它有益于人類的生理效應??偫w維是膳食纖維和功能性纖維的總和。纖維具有不同的性質,從而導致人的不同的生理效應。例如產生飽脹感,有助于體重的控制。胃排空延遲還可能降低餐后血糖濃度和潛在的對胰島素敏感性的產生有利的影響。粘性纖維可干擾膳食脂肪和膽固醇的吸收,以及腸肝膽固醇和膽汁酸的再循環(huán),這將有助于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濃度。提高糞便體積和松弛,改善便秘。成年男女食品中總纖維的適宜攝入量分別為在38和25克,有助于防止冠狀動脈心臟疾病。
參考文獻
[1]國家科學院出版社:華盛頓特區(qū),2001.
[2]IOM,2001,華盛頓DC:國家科學院出版社.
[3]Kleessen B,Sykura B,Zunft HJ,Blaut M.1997,AM J Clin Nutr 65.
[4]Hellendoorn EW,比GA(ED)的膳食纖維的研究課題。1983,科學出版社,紐約.
[5]Wisker E,Nagel R,Tanudjaja TK,Feldheim W,1991,AM J Clin Nutr 54.
[6]Wolk A,Manson JE,Stampfer MJ,Colditz GA,Hu FB,Speizer FE,Hennekens CH,Willett WC.1999年,J Am Med Assoc 281.
[7]McIntosh M,Miller C.Nutr Rev 2001 Feb,59(2).
[8]趙宋陽,X、Z,等.中華醫(yī)學雜志,2002,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