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朝霞 蒲勉免
【摘要】加強黨的十八大精神滲透教育,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首要任務和重要目標。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幫助大學生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實現(xiàn)兩個體系轉化:第一,從教材體系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體系轉化;第二,從理論體系向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學體系的轉化。這一探討,對提高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無疑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 《概論》 課程教育體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個倡導”
【基金項目】本論文系四川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2012—2013年度科研課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教育體系研究”(SZ2012202)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1-0002-02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積極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為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明確了目標和方向。本文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為例(以下簡稱《概論》),探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何實現(xiàn)教材體系向理論體系的轉化,再到教學體系的轉化,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概論》課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體系轉化之依據(jù)
1.《概論》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課程教育體系轉化的必要性。
自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1]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多次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黨的十八報告再次強調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并明確提出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以下簡稱“三個倡導)。
2005年胡錦濤在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強調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2012年黨的十八大再次強調,要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自習近平在在2012年11月提出“中國夢”[3]后,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更加明確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標,即,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在大學生中積極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概論》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課程教育體系轉化的可能性。
《概論》課教材以理論與實踐、歷史與邏輯結合法,闡述了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的偉大歷程?!陡耪摗氛n教學旨在幫助大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模范帶頭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踐行者。
《概論》(共十五章)的教材體系和知識體系,涵蓋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優(yōu)秀革命傳統(tǒng)道德、改革開放新精神的豐富題材和價值意蘊,因此,《概論》課為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豐富的題材。教材第一章從總體上闡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理論成果、第二章闡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其余各章節(jié)依照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歷史與邏輯,滲透著豐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歷史、理論與現(xiàn)實”題材。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材體系,轉化為價值觀培育的理論體系,再轉化為有效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學體系,既必要,又可能。
二、《概論》課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理論體系轉化
1.“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專題教學之理論體系轉化,培育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馬克思主義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思想。其立場、觀點和方法貫穿了《概論》教材體系。在《概論》課中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幫助大學生“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概論》課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性工作。
《概論》教材從理論體系、知識體系上,包括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集中整合教材第一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理論成果”、第二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根據(j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與邏輯、思想精髓,構建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教育和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專題教育的理論體系,是達成《概論》課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根本前提。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專題教學理論體系轉化,培育大學生“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之國家主導價值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其主要內容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的十八大報告把它具體化表達為“三個倡導”之首,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參觀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出“中國夢”至今,“中國夢”教育成為我們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主旋律。
該專題教學理論體系可以這樣整合、利用教材體系:挖掘、整合教材第3章(“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第4章(“社會主義改造理論”)的內容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政治制度前提的理論體系);挖掘、整合教材5章(“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根本任務”)、第6章(“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形成的理論體系;挖掘教材第7章“社會主義改革和對外開放”的內容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中國夢”的實現(xiàn)動力和路徑的理論體系;挖掘、整合第8-11章(分別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jīng)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內容,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實現(xiàn)的具體內容的理論體系;挖掘第12章(“祖國完全統(tǒng)一的構想”)、第13章(“國際戰(zhàn)略和外交政策”)、第14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依靠力量”)、第15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領導核心”)的相關內容,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實現(xiàn)的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國際環(huán)境、依靠力量、領導核心的理論體系。通過以上挖掘、整合,重構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中國夢”進行全方位、系統(tǒng)性理論體系,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主導價值觀專題教育提供理論體系依托。
3.“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專題教學理論體系轉化,培育大學生在愛國主義旗幟下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之社會主流價值觀。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中國夢”實現(xiàn)的精神支柱和動力之源,具體化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主流價值觀,滲透和體現(xiàn)于《概論》教材的各章節(jié)。
“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雖然集中闡述于教材第10章第2節(jié)第4目(“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但是,仔細研究教材,其實,會發(fā)現(xiàn)“兩種精神”滲透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全過程,零散蘊含在教材各章節(jié)。整合教材第3章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部分,可挖掘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張思德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整合教材第5章第1節(jié),可挖掘大慶精神、雷鋒精神等;整合第7章,可挖掘改革開放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抗洪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北京奧運精神等;整合第9章,可挖掘“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價值觀教育的理論體系。通過這樣的挖掘、整合、重組,構建民族精神教育和時代精神教育、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主流價值觀的理論體系,無疑是可取而有效的。
4.“社會主義榮辱觀”專題教學理論體系轉化,培育大學生“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之公民基本價值觀。
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其中,“八榮八恥”中的國家觀、人民觀、勞動觀是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的具體化;科學觀是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行動體現(xiàn);人際觀、義利觀、法紀觀、奮斗觀是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具體要求。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公民基本價值觀,這可謂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具體化。《概論》課教材相關章節(jié)為整合、構建社會主義榮辱觀、公民基本價值觀專題教育理論體系,提供了豐富的、可采用的題材和資源。
比如,整合教材第12、13章相關內容,構建國家觀教育的理論體系;充分利用第14章相關內容,構建人民觀教育的理論體系;挖掘第8章第3節(ji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構建勞動觀和奮斗觀教育的理論體系;充分整合第10章第3節(jié)、第11章的相關內容,構建科學觀、人際觀、誠信觀、法紀觀教育的理論內容。通過這樣的梳理、整合、挖掘,構建系統(tǒng)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和公民基本價值觀教育的理論體系,為教學的具體實施提供理論體系依托。
當然,《概論》教材體系的十五章編寫體例,不能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價值觀)在內容、層次、結構上一一對應。但是,對教材體系進行整合、重組、挖掘,把教材體系轉化為有利于培育、踐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體系,為進一步教學提供理論依托,是可行的。
三、《概論》課培育和踐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教學體系轉化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并強調要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诋斀瘛?0”年后大學生的思想現(xiàn)狀特點和《概論》教材體系特點,在《概論》課教學中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把理論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所謂“教學體系”(Teaching System),是教學所傳授的知識和能力、素質培養(yǎng)的基本結構、框架、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等諸要素組成的體系。以下從顯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角度,對《概論》課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學體系,進行探討,以商榷于方家和同行。
1.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顯性課堂理論教學體系設計。
教學活動是富有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新性的藝術活動。在教學雙邊活動中,“學生既是這一創(chuàng)造活動的對象,又是這一創(chuàng)造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受益者”[4]。根據(j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在《概論》課中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構建一個有效傳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體系、知識體系、信仰體系的教學空間,需要科學地設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顯性課堂理論教學體系。即,首先,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體系,采取直接、外顯的課堂專題理論講授(從外在“灌輸”);然后,設計題目,開展課堂主題討論、辯論、演講、故事會等形式;最后,教師總結、歸納,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思想問題,并給予糾正、疏導、引領。遵循“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原則,采用多樣化的、師生互動式課堂教學、探討活動,引導大學生“真學”、“真懂”,進而“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自覺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比如,《概論》課教學中,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中國夢”、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主導價值觀教育這一專題的教學體系設計:首先,老師根據(jù)本文第二部分所分析、構建的理論體系,進行“歷史、理論與現(xiàn)實”相結合的理論講授;然后,圍繞這一的主題,設計多樣化的探究性學習題目、載體、活動形式,給學生課下1周左右時間準備,然后安排在課堂上進行主題演講、主題辯論、故事分享等教學活動形式。比如,圍繞《六個“為什么”——對幾個重大問題的回答》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jīng)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jīng)濟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或‘純而又純的公有制”[5]等問題開展全班討論或辯論;圍繞“中國夢,我的夢”開展主題演講。再如,針對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專題教學,在老師進行理論講授后,讓學生準備在課上進行延安精神、張思德精神、焦裕祿精神、楊利偉載人航天精神,等等事跡分享。這些教學活動中的師生、生生之間思想碰撞、交流甚至交鋒。老師針對學生發(fā)言中反映出的多樣化思想,在遵循馬克思主義“一元主導,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原則前提下,對學生的多樣性思想觀點進行既堅持原則,又具有靈活性的反饋、矯正和引領,必要時進行詮釋性說理、疏導,幫助大學生“真信”、“真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隱性課外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
中宣部、教育部于2005年聯(lián)合下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提出了教育與生產勞動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根本原則。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加強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在《概論》課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旨在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依照“知行合一”的教學原則,在課堂理論教學,學生實現(xiàn)了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認“知”,為鞏固、強化理論學習,還要落實到“行”,才算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全部完成。即把理論教學的第一課堂與實踐教學的第二課堂有機結合起來,才算教學過程的完成。
從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視角看,《概論》課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需設計社會調查、參觀訪問、志愿服務等課外實踐教學活動,讓理論的“內化”實現(xiàn)“外化于行”,即形成行為自覺、道德習慣。比如,四川師范大學在《概論》課教學中,開展“美麗四川——天府新區(qū)行”校外專題實踐考察,讓學生在“貼近現(xiàn)實”中了解改革開放帶來家鄉(xiāng)舊貌換新顏,增強學生對現(xiàn)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信心,真懂“為什么要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而不能走回頭路”[5];再如,組織學生參觀汶川地震遺址、實地考察等實踐教學活動,幫助大學生受到民族精神的教育與自我教育。每次實踐教學結束,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考察、訪問、或志愿服務回校后,師生共同進行實踐教學總結,回味和感悟當前“三個倡導”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具體體現(xiàn),進而提升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性認知和道德養(yǎng)成。總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體現(xiàn),作為中華民族的興國之魂,具體化為生動、直觀的“三個倡導”,必須讓大學生在課堂理論教學中形成價值認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感受她與每一個中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才能幫助大學生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總之,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探討教材體系向理論體系,再向教學體系的轉化,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中“入腦、入心、入耳”,“真學、真懂、真信、真行”,是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的題中應有之義。當然,在日常教學中,如何遵循大學生的教育與自我教育、課堂教育與社會實踐、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與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原則,提高在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還有諸多值得深入探討的空間。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日報》[N].2006.10.12.
[2]本書編寫組.《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索有為等.《特寫:習近平九提中國夢》[OL].中國新聞網(wǎng),2013.3.20.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320/c49150-20851599.html.
[4]孫菊如等.《課堂教學藝術》[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
[5]人民日報理論部.《“六個為什么”——對若干重大問題的解答》[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
董朝霞(1970-),女,漢族,四川成都人,四川師范大學政治教育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蒲勉免(1987-),女,漢族,四川南充人,四川師范大學政治教育學院在讀研究生,法學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