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體性 教學模式是從學生的主體性出發(fā),以新的課程改革為背景,從思維上、教學上及課堂授課模式上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精神,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以適應未來教育學課程改革及基礎教育發(fā)展的需要。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主動學習;積極思維;主體性教學
教育學的發(fā)展及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還有許多不足,而對教育學教育者來說,如何從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與嘗試中,實現(xiàn)對課程教學效果的提升一直是當前教學模式探討的主要話題。國家對教育體制改革的推進,對教育學的改革注入了指導,也為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提供了機會?;诖?,針對教育學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本文將從教育學的主體性上來進行闡述,以期對同行有所幫助。
一、主體性教學的理論依據(jù)
從人的本質屬性來看,主體性是顯著特征之一。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一書中強調“未來的學校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對于受教育者應該由自己來教育自己,由此得出了引領教育科學發(fā)展的新的課題。主動性就是對自我學習的職責的承擔,從自我認識上來實現(xiàn)對自己的教育活動??梢?,對于課堂教學過程,教師只是 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主導者,對于課堂知識的傳遞取決于學生自己的主動性,學生從自我學習中獲取有益的方法,并從學習中探究和創(chuàng)造。教育學在教育實踐中存在一定的問題,而多與學生的主動性有關,未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忽視了在教學實踐中對學生自主性的啟發(fā)。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將重心放在課程知識的展示上,而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是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的過程,而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及參與性的激發(fā)是改進教學方式,增進教學效率的關鍵。因此,從教育學的教學實施中,我們應該注重學生的主體性特征,并能夠從教學實踐中增強學生的興趣,帶領學生從自主學習中提高教學質量。
現(xiàn)代心理學表明,對于心理發(fā)展是一個人的自我建構過程,教學活動就是學生自我建構的過程,也是啟發(fā)學生主體性,促進學生自我發(fā)展的有效途徑。關注學生的自主性,積極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參與性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也是各位教育學者關注的焦點。如布魯納、杜威、蘇霍姆林斯基等人,都倡導從教學活動中啟發(fā)學生的主體性。杜威強調學生主體經驗的積極改造;布魯納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區(qū)概括和獲取知識;布魯姆強調人人都是學習者等。由此可知,對于教育活動,學生作為學生主體應從自身的學習、體驗及自主合作中來分享學習。作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學生在課堂氛圍的激活上,應該成為課堂活力的主體,教育學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學科,加大對教學活動中學生主動性的引導,能夠從教與學的構架中促進教學目標的轉化,幫助學生個體意識和自覺行為的養(yǎng)成。
二、主體性在教育學教學模式中的應用及實踐
教育學在教學模式的構建上,以主體性來改善教學程序,從激發(fā)學生的感性體驗來上升為原理的理解,能夠從理論的形成和觀念的運用中增進課堂效率。
(一)注重學習動機的激發(fā),促進學生主動參與
動機是行為的主因,對于學習實踐活動來說,學習動機是體現(xiàn)學習欲望和積極性的關鍵,也對學習效果至關重要。為此,在主動性教學模式下,要善于從學習動機的把握和激發(fā)上,結合課堂學習來靈活運用,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實踐中。學者薩奇曼就孩子的求知欲進行過探索,并從孩子的興趣上激發(fā)對自然的探索精神,從而增進學習動機??梢?,對于動機的激發(fā)需要具備必要的心理學知識,正如潘菽在《教育心理學》中強調“必須采取相應措施,把學習動機激發(fā)起來。也就是說,要利用一定的誘因使已經形成的學習動機由潛伏狀態(tài)轉入活動狀態(tài),使他們成為實際上起推動學習的內部動因,從而調動起學習積極性來解決當前的任務,并使已形成了的學習動機不斷地得到鞏固、加深和提高?!睂τ诮虒W過程中學生動機的激發(fā),不僅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內在學習力,還能夠從學習主動性上轉變自主意識,為課程教學創(chuàng)造良好的心理開端。對于如何激發(fā)學習動機,主動性的激發(fā)是為了參與到教學中。教師在構建課堂教學模式上,應該從學生學習、生活,以及思維上發(fā)現(xiàn)其主體需求。以教育學為例,在了解社會對學生的需求及學生對課堂學習的基本實際上,從內心期許上來激發(fā)動機,如對某一教育現(xiàn)象的質疑,對某一社會問題的啟發(fā),對學生某一愿望的達成,都可以作為誘因來啟發(fā)學生的積極思維,主動探討,從而增進課堂學習動機,確保學生能夠參與到課堂教學實踐中。
(二)結合校園生活來增進學生的體驗與教育實踐
理論來源于實踐,對于學生教育活動,更需要從學校的生活體驗中來增進實踐信心。教育學是建立在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基礎上的科學,其經驗的獲得、內化與激活,離不開具體的實踐活動。因此,從課堂教學模式上,積極為學生營造體驗的機會,讓學生能夠從自我的想象、體悟、移情、慎思中激發(fā)心理的碰撞與交融,從而對經驗獲得再發(fā)現(xiàn)。主體體驗是伴隨著主體感性認識來展開的,對于課程教學中的個體體驗,需要從知識架構的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歸納中來探究事物的本質與歸屬??梢?,對于體驗性學習是建立充分的實踐體驗基礎上,才能更好的促進新課程的改革,才能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感性認知。以教育學教學中的感性體驗為例,對于一般性的實驗材料或教學案例,這些材料能夠代表教育領域中的典型形象,也能夠符合學生的心理、思維習慣,而對于呈現(xiàn)方式來說,應該結合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改進教育學知識結構的展示策略,以動態(tài)性、趣味性以及直觀性的方式來增進學生的參與意識,豐富學生的感性體驗,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性。
(三)注重對概念及原理的探討,樹立科學價值觀
對于教學中的知識點及重點,多于相關學科的概念及原理有關,而對于抽象的理論,在理解上都不能立桿見影,而需要從逐步深化與感知中形成對本質的把握。引導學生的感性體驗,還需要從積極的思維活動中來上升理性思維,從理解到動機激發(fā),再到體驗,從而獲得對知識的系統(tǒng)掌握。實際上,在教育學理論學習中,空洞的說教往往難以引發(fā)學生的思辨,更難以獲得學生的積極參與。因此,從“理解”中來樹立教學趣味,需要做到:一是注重感性體驗,尤其是激活學生的主動思維,為創(chuàng)造性教學創(chuàng)造條件;二是注重理性分析,結合思維流程,師生要從探討、歸納及提煉中來闡明原理,增強認識的深刻性,如借助大量材料的分析、對比與綜合,讓學生從探究中活躍思維;三是注重思辨力的提升,尤其是對于教育觀念的引導上,要從教育思想的變革中來強化對教育實踐與實際工作的聯(lián)系,讓學生能夠從自我辨析中澄清概念,樹立正確觀念。
(四)注重理論與實踐的聯(lián)系,解決實際問題
知識在于應用,對于理論也應該體現(xiàn)在應用目標上。學習的本意是對知識的致用,也只有從知識應用中才能不斷的激發(fā)學習者的熱情,增強對學科的認知,提升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育學教學應用上,重在對教育理論的應用價值進行探索,如何闡明教育理論知識,如對現(xiàn)實教育熱點話題的探討,從中來引入教育理論來轉變空洞的講授,增強對理論實踐性的分析。具體來看,聯(lián)系生活實際及教育教學需要,從現(xiàn)實教育課題及事件中,通過理論闡述與對比,將學生與教師的認識進行綜合并提煉,指導學生從中形成對知識的理解,加深對理論知識指導實踐的應用。
(五)注重課堂總結,以體現(xiàn)知識的系統(tǒng)化
總結是對知識梳理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幫助學生掌握課堂教學內容,實現(xiàn)“把書讀薄”的有效措施。在對學生知識的理解上,知識的系統(tǒng)化是構建知識內在結構的基礎,赫爾巴特強調課堂教學的系統(tǒng)化,萊因強調從教學總結中提煉課堂教學經驗,古代教育家孟子主張“由博反約”,從課堂改革中將知識建立結構化、綜合性體現(xiàn),以實現(xiàn)對知識點的有效組合。事實上,在教育學主體性教學實踐中,學生在知識的駕馭上缺乏系統(tǒng)的掌握,也難以從知識點的理解上把握整體構建,因此需要從師生的共同探討中,優(yōu)勢互補,促進學生主動思維,養(yǎng)成積極參與的習慣。
三、結語
教育學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需要從主體性上來改進教學策略,并從傳統(tǒng)教學反思中樹立與新課程改革相適應的教學模式。因此在知識建構上,應該注重知識向學生的轉變,將學生作為課程教學改革的重點,并能夠從生活實際上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如在教材資料的節(jié)選上,適當增刪相關內容,并從相應理論的剖析中引入新的知識點,以延伸知識體系,增進學生的求知欲,改善積極參與教學的局面。再者,對于教與學的關系探討上,強調“以學論教”,關注學生的主動發(fā)展,尤其是在教學中的交流與互動,分組與合作上,多一些引導,少一些講解,多一些情感少一些灌輸,將學生作為課程教學改革的主體,讓學生能夠從教學體驗中感知教育學的主體性精神,聯(lián)系實際,促進學生整體教學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莫華善,張傳月,何光耀,鄧玉英.關于教育學教學若干問題的反思與改革[J].欽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01)
[2]張奇勇.高師教育學課程的價值反思與重構[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8(01)
[3]郭翠菊.教育學課程實踐教學的正當性[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01)
作者簡介:張璠(1980-),女,河南鄭州人,漢族,本科學歷,碩士學位,畢業(yè)于中國青年政治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