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麗亞 阿巴斯
摘要:本文利用漢語成語在維吾爾語和英語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在認知語言學的視角下進行思考和研究, 運用認知翻譯觀及認知語義學來分析在三種語言中翻譯的得與失。
關(guān)鍵詞: 認知語言學,認知翻譯觀,認知語義學,三語對照,得與失
中圖分類號:H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02-00050-02
1引語
翻譯本質(zhì)上是個人或多人基于體驗認知、多重互動和概念整合機制, 理解原文化語境中語篇的意義和功能, 而對于如何實現(xiàn)翻譯, 研究得更多的是如何處理具體的字、詞、句和篇章, 實現(xiàn)它們從原語到譯語的解碼, 也就是實現(xiàn)三語對等。但在實際翻譯過程中, 也就是在對翻譯材料進行理解和表達時, 譯者常常會遇到許多問題, 因為對材料無法用具體的三語對等方法來處理。本文利用漢語成語在維吾爾語和英語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在認知語言學的視角下進行思考和研究, 運用認知翻譯觀及認知語義學來分析在三種語言中翻譯的得與失。
2認知語言學
“認知語言學”這一術(shù)語首先出現(xiàn)于1971年,意指“真正研究大腦中的語言”,其本質(zhì)則是要揭示語言事實背后的認知機制。[9]自1980年《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 We Live By,Lakoff & Johnson)出版以來,認知語言學作為一門主流語言學派發(fā)展迅速,形成了認知音位學、認知詞匯學、認知語法學、認知語義學、認知語用學、認知語篇學等研究分支,這些理論同時又有效指導和解決了語言科學中的各類現(xiàn)象和問題,認知語言學對翻譯也有實際的指導意義。本文從認知翻譯觀的含義及認知語義學角度人手,利用新疆特殊的人文民俗環(huán)境來分析漢語成語在維吾爾語及英語中翻譯的得與失。
2.1 認知翻譯觀
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不能獨立于人類的體驗,語言能力是人類一般認知能力的一部分,必須從人的一般認知能力來研究語言,語言是體驗和認知的結(jié)果。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語言活動,其過程也同樣地涉及廣泛的認知,翻譯過程就是一種認知的活動,它建立在譯者對原文語篇所表達的意義的理解基礎(chǔ)之上,而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理解,因此,理解和翻譯受制于譯者的體驗和認知能力。翻譯不是一個單純解碼原語和編碼譯語的過程,而是一個雙重認知過程,認知語言學不僅為翻譯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視角,而且對于翻譯理論與實踐有著深遠的指導意義。認知語言學理論的探索研究為翻譯過程研究尤其是翻譯的認知模式研究和譯者翻澤能力、譯者主體性等研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基于認知語言學“現(xiàn)實—認知—語言”的認知公式,認知翻譯觀可以概括為:“翻譯是以現(xiàn)實體驗為背景的認知主體(即作者、讀者、譯者)所參與的多重互動作用為認知基礎(chǔ)的,讀者兼譯者在透徹理解源語語篇所表達出的各類意義的基礎(chǔ)上,盡量將其在目標語言中表達出來,在譯文中應著力勾畫出作者所欲描寫的現(xiàn)實世界和認知世界[4]。”基于認知語言學心理空間和概念整合理論所構(gòu)建的翻譯認知模式是目前最完善、最有說服力的翻譯認知模式。在對不同地域不同名俗文化的翻譯就顯得尤為重要。
2.2 翻譯與認知語義學
Wikipedia2001—2006版百科全書對認知語義學的定義為: 認知語義學是認知語言學的一部分。與傳統(tǒng)的認知語義學相反, 它認為意義不直接反映外部世界, 而是反映人對外部世界的認識。自然詞語產(chǎn)生于特定的環(huán)境中, 每一個詞及其概念的出現(xiàn)都伴隨有特定的使用環(huán)境、分布特征以及創(chuàng)造者的情感和心理動機等諸多因素。一旦該詞進入語言交際系統(tǒng), 這些原始特征就會作為詞的意義成分, 與詞的所指內(nèi)容和表達形式一道存入人的大腦, 構(gòu)成復合認知語義結(jié)構(gòu)。所以譯者在翻譯時, 應更重視如何使原語的復合認知語義結(jié)構(gòu)在目的語得以重建, 這涉及到兩語的雙重認知過程。翻譯的雙重認知過程可解釋為對原語概念系統(tǒng)及其結(jié)構(gòu)系統(tǒng)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和譯語概念系統(tǒng)和結(jié)構(gòu)系統(tǒng)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進行比較分析的過程。在認知語義學的一個重要理論即心理空間域中指出, 意義并不存在于語言之中, 相反, 語言是構(gòu)建意義的途徑, 依賴于許多獨立的認知活動。而且這個意義構(gòu)建的過程是以語篇為基礎(chǔ)的過程。[5]也就是說,一個詞語、一個句子或一個段落都必須以語篇為背景, 聯(lián)系上下文才能恰當?shù)乩斫夂捅磉_意義。我們可以認為, 離開文本不可能揣摩出作者意圖, 但不考慮作者寫作時的時代背景以及社會、文化、自然環(huán)境, 不經(jīng)過譯者、讀者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進行解讀、理解, 也不可能判斷出文本的意義。
2.3 在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翻譯的得
2.3.1 保留漢語成語的隱喻,可直入主題
成語,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點。與諺語、俚語等不同,漢語四字成語更以其對仗工整,音韻對稱的美學功能和修辭特點而成為翻譯中的一個難點。中國的四字成語一般來自于古代經(jīng)典、著名著作、歷史故事、民間傳說,或者是民間長期約定俗成的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通常都具有鮮明的形象和濃厚的民族色彩特征。在翻譯過程中,保留漢語成語的隱喻,利用不同語言中的不同修飾語,使翻譯結(jié)果更加清晰易懂,貼切原文想表達的喻意,直接接入主題。充分體現(xiàn)成語所含深刻含義。
例如:漢語成語中的 ①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其含義為人的誠心所到,能感動天地,使金石為之開裂。比喻只要專心誠意去做,什么疑難問題都能解決。出自漢·王充《論衡·感虛篇》[6]
?????? ?????????????????? ?????? ????????????? ????????????? ??????. ??? ????????? ????? ???????????????????? ??????? ???????????. )維吾爾語([3]???????????????????? ??????? ???????????
英譯:Where wholehearted dedication is directed, the whole world will step aside to let you by.
② 青梅竹馬
其含義為青梅:青的梅子;竹馬:兒童以竹竿當馬騎。形容小兒女天真無邪玩耍游戲的樣子?,F(xiàn)指男女幼年時親密無間。出自唐·李白《長干行》[6]
????????? ????? ?????? ??? ?????? ?????-??????)維吾爾語([3]
英譯:1. [Literal] green plums and a bamboo horse -- the games of childhood
2. the period when a boy and a girl grew up together; a man and a woman who had an innocent affection for each other in childhood
2.4 在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翻譯的失
2.4.1失去中國成語的部分特點,部分成語需作出充分解釋
四字成語是漢語的精華,它們反映了重和諧、重均衡、重勻稱、重有序的漢民族文化心理。成語絕大多數(shù)是四字結(jié)構(gòu),這種結(jié)構(gòu)不僅言簡意賅,看后耐人尋味,而且音調(diào)和諧,讀來朗朗上口。而在被翻譯為維吾爾語及英語時,多半采用直譯,需要在后期做大量解釋才可以弄明白是什么意思。費時費力,讓人從字面意思上看有些匪夷所思,不明白什么意思。
例如:①刻舟求劍
其含義為:比喻不懂事物已發(fā)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出自:《呂氏春秋·察今》[6]
??????????? ????? ? ????? ?????? ????????? )維吾爾語([3]
英譯:Making His Mark
②守株待兔
其含義為:株:露出地面的樹根。原比喻希圖不經(jīng)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幸心理?,F(xiàn)也比喻死守狹隘經(jīng)驗,不知變通。出自:《韓非子·五蠹》[6]
????? ?????? ???????? ? ????????? ???????? ?????? ?)維吾爾語([3]
英譯:Staying by a Stump Waiting for More Hares
3總結(jié)
翻譯中存在著根本上以認知主體的體驗認知為基礎(chǔ)的一元與多元的辯證統(tǒng)一。Steiner(1975)[1]認為, 譯者的每一次翻譯行為, 在一種意義上, 是一種取消多樣性, 將不同的世界圖景歸于統(tǒng)一的努力, 在另一種意義上, 也是試圖再創(chuàng)造出意義的形式, 找到另一種可以替代的說法, 并為之找到理由的努力; 譯者的技藝自身存在深刻的矛盾性: 翻譯是在準確模擬和恰當再創(chuàng)造的劇烈張力中進行的。涉及不同語言的翻譯活動是一種體驗性認知活動, 體驗認知既使得不同語言間的互譯成為可能, 也使得這種互譯存在著困難。原文語篇的生成、理解、譯文語篇的生成等過程從根本上講都是以體驗認知、多重互動為基礎(chǔ)的, 翻譯定義也應基于這種體驗性本質(zhì)。翻譯在認知語言學中認知語義學視角下的得與失,說明對中國成語的翻譯不僅僅是語言與語言之間的語碼轉(zhuǎn)換,而是不同名俗風情下的文化傳遞,更有甚者成為了國際文化嫁接的橋梁,讓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國文化,就必須做到把翻譯做的更好。
參考文獻:
[1] Steiner, G. After Babe: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M ] : Oxford: OUP, 1975: 235.
[3] 哈力木.薩力赫 編著,王振本 編著 漢維成語詞典 民族出版社 200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