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有一些語文教師對例文的使用和研究一知半解,有的老師認為,例文是啟迪學生思維的源點,有的老師則認為例文可能是限制學生思維的“鐐銬”。而我覺得,只要把握好例文使用的“度”,不需用時不要用,需要用時充分用,就能順其自然地達到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的“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等習作目標。下面,就本人在習作教學實踐中的研究,談談我對習作教學中例文使用的方法。
一、自讀例文,開啟想象空間
童話以其豐富的想象和淺顯易懂的語言占據(jù)了小學語文教材的一片天地。尤其在小學低中年段,教材就根據(jù)相應年級小學生想象豐富、愛好廣泛的特點,適量安排了關于童話的寫話和習作訓練。
以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習作7《擺玩具,編故事》為例,教學目標設立為:1.讀懂例文《找“餓”》,了解其主要內容和自編童話故事的一般要求。2.指導學生動手擺放自己喜歡的玩具,發(fā)揮想象力,編一個有意思的童話故事。可見,本次習作要求學生達到會讀、會想、會寫這三個目標,而這三個目標則是層層深入的。
基于最基本的“會讀”要求,教師在例文使用時只需讓學生自讀例文,讓學生初步了解、歸納編童話故事的一般要求和方法,做到有意思、大膽想象、把玩具當作人即可,而這三點要求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難度并不大。學生做到“會讀”后,教師可把大量的時間放在讓學生進行合理的想象上,最后再讓學生寫文章。特級教師劉云生說過:“作文是一種心靈的舞蹈。只有內心有了獨特體驗后,才能舞得婆娑,舞得翩躚?!边@樣“蜻蜓點水式”地使用例文,不僅開啟了學生想象的空間,使他們內心有所觸動,也讓學生打開了話匣子,讓他們在寫文章時有話可說,有故事可寫,真正使文章“得來全不費工夫”。
二、傳授知識,深入理解例文
蘇教版語文教材對每個單元的編排都進行了精心的設計,有的單元主要寫人,有的單元圍繞寫景,有的單元宣揚道德……因此,在每學期的習作中,都有一篇寫人或圍繞人物來寫事的文章,如三年級下冊《習作2——我的好友》,五年級下冊《習作6——寫一個自己喜歡或崇拜的人》,六年級上冊《習作6——寫名人》……關于這類習作只要立足例文,恰到好處地教給學生習作的知識點:抓住人物特點,通過外貌、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等方面將人和事寫具體,長此以往,學生寫此類文章必定水到渠成。
如四年級下冊《習作2——推薦“雛鷹爭章”獲得者》,看似是寫事的文章,其實歸根結底是用事例來描寫人。教學中,教師可選擇自己的下水文《未來的舞蹈家——楊玲》作為例文引路,讓學生思考:1.例文中“我”推薦的是誰?2.說說“我”推薦的理由。3.為了使自己的理由更具有說服力,小作者選擇了哪些具體的事例來說明呢?通過這三個問題有序地讓學生明確“怎么寫”。最后總結寫好寫人的文章一定要用具體的事例來突出人物性格,而在選擇事例的時候則要做到有詳有略。
教師通過層層深入的問題讓學生在例文中掌握寫法,恰到好處地發(fā)揮了例文的作用,讓學生對寫人這一類的文章都做到心中有數(shù)。同樣,在指導寫事的文章時,也需要恰當使用例文,讓學生明確寫事的文章的特點是要有序。這種通過知識點的自然傳授,給學生醍醐灌頂?shù)牧曌髦笇?,不正讓學生“撥開云霧見天明”了嗎?
三、咬文嚼字,培養(yǎng)作文語感
使用例文與開展閱讀有異曲同工之處,有的文章只需淺嘗輒止,浮光掠影地瀏覽,有的文章則需細細品味、深入探究方知其中奧妙。著名教授王尚文先生說過:“把全部都聚焦于如何指導學生理解或運用語言文字上,這就是把功夫花在了該花的地方的語文課。要以培養(yǎng)高品位的語感為主,重視優(yōu)秀言語作品的教學,特別是重視言語形式的教學,從言語形式通向語感?!笨梢?,從例文中抓住言語形式幫助學生培養(yǎng)語感就是要求教師能在優(yōu)秀的例文中提煉習作的訓練點,進行深入探究和咬文嚼字地使用,適當對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寫法指導,才能使其充分發(fā)揮應有的功效。如有的老師會在例文中“過渡句、過渡段”的用法上大花功夫,幫助學生正確使用過渡句或過渡段;有的老師則會用例文中精彩的開頭和精煉的結尾來講解“鳳頭”“豹尾”的重要性,讓學生充分掌握文章開頭、結尾的寫法……
例如蘇教版四下《習作4——班級討論會》中,學生討論的內容豐富、全面、深刻,我已無需多加指導。為了讓學生把討論會的過程寫生動,我把大量的時間放在了學生交流說話時提示語的使用上,通過對說話人的說話方式、表情、動作、神態(tài)等的捕捉,教給學生提示語中包含的各種信息。再讓學生觀察提示語的位置,讓其了解提示語的位置可在前、中、后。最后讓學生觀察標點符號,使其明白提示語在變換位置時,標點符號也要進行相應的變換……這種“咬文嚼字”地使用例文看似復雜,但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觀察和學習中掌握了提示語使用的方法,真正做到了通過自身努力淘到了習作教學的“真金”。
所以,對于例文的使用,關鍵在于看待例文的態(tài)度和適度使用例文,抓好這兩個“度”,使用例文時就會更游刃有余。習作教學應該既能立足例文教作文,又能跳出例文教作文,根據(jù)實際情況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提高習作教學的效率。
(王靜,南京市瑯琊路小學明發(fā)濱江分校,210031)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