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仁波
在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注重學習方式的變革。而在傳統教學中,過于強調接受學習,在某種程度上抹殺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質疑精神。為此,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去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學會質疑、解疑、表達自己的獨到見解,是每位一線語文教師值得研究的課題。下面,我就對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作簡要探討。
一、以“三個策略”為載體,完善教師的指導策略
1. 教師探索“教的策略”。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問題發(fā)現的主體,更是解決問題的主體。教師是課堂的主導,是課堂學習的風向標。在教學中,教師要勇于打破傳統的詳細預設,以文本為切入點,以學生個體質疑和合作探究為依托,鼓勵學生自主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根據學生發(fā)現的新問題,隨時調整教學進程,由預設到生成。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先做出一個范例,引導學生從哪些角度提問,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為閱讀信息的獲取做鋪墊。
2. 教師完善分層指導策略。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要分層指導,根據學情按梯度設計問題。對問題意識弱的學生進行適當的鼓勵,采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造成認知沖突等多種方法,鼓勵學生多問;幫助學生樹立信心,敢于超越自我,做到大膽提問,善于發(fā)問;對善于發(fā)問的同學,教師加以夸贊,設置梯度問題,讓他們“跳一跳,就可以夠到桃子”,給予方法指導,逐步做到精問。
3. 教師嘗試課內外閱讀結合策略。培養(yǎng)問題意識僅靠書本和課堂是不夠的,還需要把課內外結合起來。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課外進一步探討課堂中、書本上的問題,把不會的知識記在本上,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去發(fā)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
二、以“四問”為依托,培養(yǎng)學生質疑策略
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貴在質疑。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把培養(yǎng)學生敢問、樂問、精問、善問的意識作為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把問題意識培養(yǎng)系統化、策略化。
1. 激趣敢問,賞識鼓勵、解放心靈。在閱讀教學中,我認為:創(chuàng)設寬松愉悅的教學氛圍,抓住學生的每一個閃光點,適時鼓勵,讓學生心靈得到舒展,這是培養(yǎng)問題意識的前提。例如,我在教學《白色鳥》一文時,剛講到標題,就有個學生發(fā)問:“老師,根據我的閱讀經驗,我發(fā)現白色鳥是一個象征的手法,一是指一種鳥,二是指一種人”,我當即就表揚了他,我說你不僅善于閱讀,而且還善于提問,你的問題提得非常有價值,提問題的方向把握得非常準確,非常對路。自此,由于有了這個學生帶頭發(fā)問,其他同學也都紛紛動腦筋發(fā)問了。
2. 自主樂問,注重評價、激發(fā)興趣。由于閱讀文本的內涵豐富,容易引起學生的質疑和發(fā)問,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我嘗試著用積分機制來強化和鞏固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采用合適的評價手段。一是提出一個問題小組加1分,激發(fā)學生質疑發(fā)問的興趣;二是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能解決問題的加2分,這樣會促使他們主動去思考,從而品嘗到收獲的樂趣;三是學生能更換角度,提出與眾不同的問題加3分,這樣會激發(fā)他們創(chuàng)新的欲望,在創(chuàng)新中獲得樂趣。例如,我在教學《在夢的遠方》一文時,有個同學發(fā)問:“老師,文章主要寫母親的日常事例,為什么提到阿土和阿呆的故事”。我表揚他說,“問題提得好,給該生加1分。還有一名同學發(fā)問“老師,阿土和阿呆的故事又給了我們哪些啟發(fā)”。我表揚他說,“問題提得非常好,在原來的問題基礎上進行了拓展延伸,給該生加2分。又有一名同學發(fā)問“老師,阿土和阿呆的故事給了我們啟發(fā),那么,我們從現在開始又該怎樣做才算更好呢?”我表揚他說,“問題提得太好了,在拓展延伸的基礎上,又能夠聯系生活實際,給該生加3分”。通過半年多的學習,在這種加分機制的激勵下,我所教學生的問題意識逐步加強,現代文閱讀能力逐步提升。
3. 精問,掌握技巧、去粗取精。提高學生問題的認知水平,提出真正有探索價值的問題,是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核心。一是多角度質疑。從課題質疑;從文章重點詞、句質疑;從體裁角度質疑;從人物行為及內心變化質疑;從事件的沖突質疑;從故事的延展質疑;從假設的角度質疑;從情節(jié)結構質疑;從寫法特色上質疑;從懷疑、批判的角度質疑。二是注重問后反思。自主反思,篩選問題、去粗取精,與主要人物和事件相關的問題保留,與文章主題有關的問題保留。我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時,學生依據課文題目提出了“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是怎樣一種關系?是對比關系,還是襯托關系?我當即表揚了他,評價他的問題提得好,發(fā)現了一個歷來教師看法不一的問題,接著我就把二者是對比關系還是襯托關系這兩種說法和理由都與同學們進行了探討,最后總結無論哪種關系都是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韻味美的所在。
4. 擇機善問,水到渠成,提升能力。在閱讀教學中,可從以下幾點做到善問:一是側重獨特感受和個人體驗。二是理解感悟與整體把握。三是揣摩語言。教學《老山界》一文時,有個同學提出“全文重點是圍繞紅軍翻越老山界來寫的,這當然是直接表現文章主題的。此外,還有哪些內容不是直接寫紅軍翻山的”,我表揚了這名學生:“你的問題提得非常好,是從理解和整體把握的角度提出的,非常有價值”:我引導同學們分組討論,最后得出結論:“還寫了與瑤民攀談,醫(yī)務隊的女同志,敵人的槍聲和炮聲”。因此,通過善問,使學生的問題意識得到提升。
總之,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只有立足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采取多種有效措施逐步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問題意識推動學生的自主參與,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引導學生朝著“不待教師教而自己能讀書”的方向發(fā)展,力爭達到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所倡導的“教是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最終讓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