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瑞豐 錢志富
摘 要:關聯(lián)理論既是一種認知理論,又是一種交際理論。在關聯(lián)理論視角下,翻譯也是一種交際行為,這說明二者的兼容性。本文旨在關聯(lián)理論的指導下,結合《圍城》中相關的具體隱喻漢英翻譯實例,分析探討隱喻漢英翻譯策略和方法,以此發(fā)揮關聯(lián)理論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關聯(lián)理論 隱喻漢英翻譯 《圍城》
一、引言
錢鐘書是20世紀40年代才華橫溢、享譽極高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秶恰肥清X先生唯一的長篇小說,也是一部家喻戶曉的現(xiàn)代文學經(jīng)典,有評論者認為是現(xiàn)代中國最偉大的小說之一。在嚴肅的主題下,錢鐘書在這一作品中運用了大量的隱喻來取得諷刺和幽默的藝術效果。這些隱喻融聚智慧、飽含哲理、活潑生動、幽默風趣。作者把內(nèi)心深處的深刻感受、人生體驗和對時世的態(tài)度不露痕跡地用比喻外化成文學語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錢鐘書式的隱喻”??梢哉f,該書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歸因于書中大量精彩的隱喻。20世紀70年代,珍妮·凱利和毛國權合作,將此書翻譯成英文。在翻譯過程中兩位譯者是怎樣處理這些精彩的隱喻的?通過對文中具體實例的分析,發(fā)現(xiàn)兩位譯者在處理這些隱喻時,采用了多種方法。但基本上是采用了直譯的方法,盡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喻體。具體分析表明,這種方法對于翻譯基于人類文化共識的隱喻是有效的,但是大量《圍城》中的隱喻是基于特定的中國文化、文學因素,因而直譯的方法使得譯文讀者難于理解其內(nèi)涵。因此,對于不同種類的隱喻,尤其是一國文化中特定的隱喻,應該采取不同的翻譯方法以幫助譯文讀者獲得充分的了解。本文將在關聯(lián)理論視角下,結合《圍城》中隱喻漢英翻譯實例來探討隱喻漢英翻譯策略。
二、關聯(lián)理論
關聯(lián)理論是由Sperber和Wilson在他們合著的《關聯(lián):交際與認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書中提出的。關聯(lián)理論關注的核心問題是認知與交際,主要研究信息交際的推理過程,尤其注重探索語言交際的話語解釋原則。關聯(lián)理論認為,交際是一個認知過程,交際雙方能夠相互理解主要源于一個最佳的認知模式——關聯(lián)性。在交際過程中,話語的內(nèi)容、語境和各種暗含,會使聽話人對話語產(chǎn)生不同的理解,但聽話人不一定在任何場合下對話語所表達的全部意義都得到理解。聽話人只用一個單一的、普通的標準去理解話語,這個標準足以使聽話人認定一種唯一可行的理解,這個標準就是關聯(lián)性。
關聯(lián)理論把關聯(lián)性定義為“與既定語境相關的,并在該語境下產(chǎn)生某種語境效果的假設”( Sperber and Wilson1995:64)。在言語交際過程中,關聯(lián)性的強弱取決于語境效果和推理努力。語境效果好,推理所付出的努力就小一些,關聯(lián)性就越強,反之就越弱。當語境效應與處理努力達到平衡時話語具有最佳關聯(lián),而人們在交際過程中追求的正是最佳關聯(lián)。根據(jù)關聯(lián)理論,每一種明示的交際行為都應設想為這個交際行為本身具備最佳關聯(lián)性。交際是一個明示——推理的過程,即說話人明確地向聽話人表達意圖,聽話人通過不同程度的努力,根據(jù)話語提供的詞語信息、邏輯信息和人們本身具備的百科信息,在推理中選擇最合適的語境,并尋求話語與語境之間的最佳關聯(lián)的過程。(Sperber & Wilson,1995)。
關聯(lián)理論是在假定話語具備最佳關聯(lián)的基礎上進行的,而成功交際的關鍵就在于交際雙方能否找到最佳關聯(lián)。要想建立起最佳關聯(lián),首先,該話語必須足以使聽話人能夠找到說話人想要表達的意思;其次,說話人想要表達的意思值得聽話人去付出處理努力,即為聽話人提供足夠的積極的語境效果。
總而言之,關聯(lián)理論以關聯(lián)為原則,以明示推理為理解模式,以獲取話語與語境效果之間的最佳關聯(lián)為言語交際活動的目的,即在話語理解時以一定的認知努力獲得最佳的語境效果。接下來我們從《圍城》這個隱喻庫中選擇相應實例來探討分析隱喻漢英翻譯應采取的策略或方法。
三、關聯(lián)理論視角下《圍城》中隱喻漢英翻譯策略分析
(一)譯文中保留隱喻意象
由于隱喻意象的重要性,譯者應盡量保留意象。意象也是譯語產(chǎn)生豐富性的源頭。只有這樣,隱喻才會保留讀者的興趣。如果原文的隱喻意象能保留在譯文中就是最理想的狀態(tài)了。我們來研究以下兩個例子。
(1)孩子不足兩歲,塌鼻子,眼睛兩條斜縫,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遠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P2)
Her son,not yet two years old,had a snub nose,two slanted slits for eyes,and eyebrows so high up and removed from the eyes that the eyebrows and the eyes must have pined for each other.(P5)
孩子的眼睛和眉毛間的距離被比喻成互相遠離彼此的一對情人犯相思病。作者不同尋常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新奇的意象,這個意象毫無疑問地給讀者留下了幽默的印象。所以考慮到原文作者,這種特意選取的隱喻意象應當保留。然而,在譯文讀者看來,譯文中“pined for each other”不足夠傳達原文意思,在于“pine for”僅僅意味著“miss or long for”, 而且兩歲小孩和成人戀人間隱含的比較以及幽默效果都喪失了。在關聯(lián)理論框架下,話語的愿意包含明示意義和隱含意義。因此譯文應當傳達接受者原文旨在傳達的所有明示和隱含意義。這樣以來,建議翻譯成“pined for each other like lovers”,這樣就能將隱喻的明示和隱含意義傳達出來。
(2)有人叫她“熟食鋪子”,因為只有熟食店會把那許多顏色暖熱的肉公開陳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為據(jù)說“真理是赤裸裸的”。鮑小姐并未一絲不掛,所以他們修正為“局部的真理”。(P5)
Some called her a charcuterie--a shop selling cooked meats--because only such a shop would have so much warm-colored flesh on public display. Others called her“Truth”.Since it is said that “the truth is naked”.But Miss Pao wasnt exactly without a stich on,so they revised her name to “Partial Truth”. (P7)
鮑小姐是方鴻漸戀愛中的第一個女性。例(2)生動地描述了鮑小姐的著裝。短短的描繪中包含兩個隱喻。第一,錢鐘書將鮑小姐比成一個具體的事物:熟食店。熟食店里陳列了熟肉來吸引顧客,往往那些鮮嫩,粉紅的肉使人們情不自禁地咽口水。鮑小姐熱辣的著裝使男同學們流口水,引起男生們的欲望。她的身體和熟肉一樣美味。其次,錢鐘書把她比成一個抽象的概念:真理。真理是個高尚且嚴肅的話題。它是如何與鮑小姐的風騷姿勢聯(lián)系在一起的呢?這兩個完全不同的事物間的比較似乎很荒謬,不可接受。所以錢鐘書解釋到真理和鮑小姐之間共同點是“裸露的”。又因為鮑小姐身上還有一些衣服,又被稱為了“partial truth”。這兩個隱喻間的組合產(chǎn)生了極大的幽默效果。
譯者意識到錢鐘書的交際意圖,將它們譯成對應的英語詞匯“charcuterie”和“truth”,憑借關于此意象的百科詞匯,譯文讀者一定能像原文讀者一樣去理解,欣賞它們。因此這個譯文是成功的,當然取得了最佳關聯(lián)。
(二)保留隱喻意象加注釋
眾所周知,錢鐘書是受過中式和西式文化教育的語言大師。他的杰作《圍城》被稱為“學者的小說”,小說中有許多引用,如:中西文學、哲學、邏輯、習俗、法律,教育以及其它的如多種外語和女性主義這些領域。這樣我們可以確切地說小說中的隱喻包含許多文化元素。當譯者翻譯這些隱喻時,注釋是必不可少的,因為人們不會帶著空白的頭腦去處理新信息。合適的注釋能提供交際線索,豐富譯文讀者的百科詞匯,然后僅僅通過一定的處理努力就可以盡可能地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
(3)原來是蒼蠅,這東西跟蚊子臭蟲算得小飯店里的“歲寒三友”。
In fact,they were flies.These,along with mosquitoes and bedbugs,are considered the“three companions of winter”at small inns.(P158)
Note: pine, bamboo, and plum flower are traditionally know as the “three companions of winter”.
原隱喻被用來描繪鷹潭小旅館里令人惡心的居住條件。在上下文中,作者隱含意義是三個伴侶,即在“蒼蠅、蚊子和臭蟲”周圍互相攻擊的朋友。然而,唯一建立此話語關聯(lián)的途徑是尋找微妙隱含意義的大范圍語境,這需要對語境的延伸。讀者可以在上下文之外去探索其中涉及到的概念詞條,這樣會有一個好的結果。但讀者必須承擔大部分的責任。對于中國讀者來說,每個人都知道“歲寒三友”指的是三種植物:松,竹,梅。這三種植物在嚴寒天氣中茁壯成長,它們不懈的精神被高度贊賞?!吧n蠅、蚊子和臭蟲”在深秋仍然活躍著,它們“不懈”的精神就可以聯(lián)系在一起了。錢鐘書通過深刻的對比成功地創(chuàng)造出了幽默的美學效果。
譯者采取了字面譯加注釋,即直譯的方法,發(fā)揮了保留隱喻隱含意義的不定性,開放性的優(yōu)勢,保留了詩性效果。這種翻譯處理是恰當?shù)?,成功的?/p>
(三)保留隱喻意象加解釋
如上文提到的,一些蘊含文化元素的隱喻可以直譯加注釋,但過多的注釋會影響譯文讀者的閱讀速度及對文學作品的欣賞。因此,只要解釋簡短,不打斷影響讀者的閱讀,不妨是另一種選擇。
(4)總而言之,批分數(shù)該雪中送炭,萬萬不能慳吝——用劉東方的話說:“一分錢也買不了東西,別說一分分數(shù)!”(P216)
In sum,when marking one should“send coal when it snows”that is,provide that which is most needed,and never be stingy--as Liu put it:”one cent can buy nothing,let alone one tenth of a cent!”(P224)
“雪中送炭”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給處于困境的人們及時的幫助。在此處,它作為一個隱喻,闡明劉東方對于改卷的哲學。他說當學生們在試卷中做得很糟糕時,老師們應當給學生們送分。作者的意圖是諷刺諸如劉東方這一類人。
在作者看來,譯者最好保留原意象。但在考慮到譯文讀者的接受和認知環(huán)境后,譯者加了一條解釋來幫助讀者理解,因為在某些文化中,人們不靠炭來取暖。所以這條解釋是很有必要的。譯者對這個隱喻的處理反映了他努力地將原文作者的意圖和譯文讀者的期望達成一致。通過這種方式,譯文讀者就可以用最少的努力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
(四)將隱喻轉換成明喻
隱喻在形式和藝術上不同于明喻。隱喻是隱含的,其中的隱含意義需要讀者去鑒定和發(fā)現(xiàn)。然而,有時候原語中的隱喻直接翻譯成譯語中另一個詞時將會變得毫無意義,其中比喻效果會不明顯。這必然增加了譯文讀者的處理努力。這樣的話,明喻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其一,它可以增強隱喻效果;其二,它能幫助譯文讀者理解其中隱含意思。
(5)方老先生因為拒絕了本縣漢奸的引誘,有家難歸,而政府并沒有給他什么名義,覺得他愛國而國不愛他,大有青年守節(jié)的孀婦不見寵于翁姑的怨抑。
Since Mr.Fang had rejected the offers of Japanese collaborators in his home district,he could no longer return home; yet the government had given him no recognition,making him feel that, while he loved his country,his country did not love him. He felt the same resentment as a young widow who,despite maintaining a chaste widowhood,finds no favor with her parents-in-law.(P41)
方老先生,方鴻漸的父親,是通過了清朝早期科舉考試的一名舉人,在當?shù)厥且幻@赫的鄉(xiāng)紳,他是一位典型的帶有封建思想的家長,決定著兒子的婚姻。我們也知道他的寫作風格是傳統(tǒng)的文言文體。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之后,他舍棄自己的房屋和財產(chǎn)來到上海。在他看來,政府應該彌補他的財產(chǎn),恢復他的名聲,結果他一無所獲,這引起了他對政府的憎惡。
這個隱喻被用來描繪他的心理,這與不受公公婆婆待見的年輕寡婦是一樣的感受。作為中國人,我們清楚地知道在傳統(tǒng)中國封建社會里,婦女應對丈夫保持貞潔和忠誠,甚至在丈夫死后,也受封建禮教的約束。如果一名婦女能做到這樣,就會為整個社會樹立一個好榜樣,就會被社會銘記。這就是為什么中國有這樣的俗語:“be faithful to ones husband to the end”(從一而終)以及“follow the man you marry, be he fowl or cur” (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如果年輕寡婦保持了忠誠但沒有從公婆那里獲得認可,我們可以想象到她傷心及憎惡的感受。
譯者使用了“the same…as…” 結構將隱喻轉化成了明喻,以此提醒譯文讀者留心隱喻線索。然而,由于缺乏對于中國封建倫理相關知識,譯文讀者定會在推測時面對很大的阻礙。交際是一個如此不對稱的過程,交際者必須得作出正確的假設來避免誤解(Sperber and Wilson 2001:43)。相應地,譯者應該采取一些措施幫助譯文讀者理解。
(五)通過釋義翻譯隱喻
當意象不能被理解時,我們會采用釋義法。這種舍棄意象的方法事實上是間接翻譯,它只在相關方面假定相似性。這種翻譯對于讀者來說很容易理解,但在意思,尤其是風格上有損失。
(6)他說這冒昧話,準備碰個軟釘子。
Having made this rash remark,he braced himself for a polite rebuff. (P25)
“軟釘子”的字面意思是”soft snail“,其內(nèi)涵很難傳達給譯文讀者,在譯語文化中沒有可以替換它的對應表達。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譯者應該負責將原文作者的意圖和譯文讀者的期待保持一致(K.N.Lin 1994)。有學者建議為了協(xié)調(diào)作者的意圖和譯文讀者的期待,可以添加注釋。而事實上即便對于中國讀者也很難去解釋”軟釘子“和”輕微拒絕“之間的關系。況且,過多的注釋會破壞譯文的連貫性,阻斷讀者的思考,影響他們的耐心和興趣。經(jīng)過全局思考后,譯者認為加注這種方法的好處不會多于所需的處理努力。最終譯者決定解釋隱喻以此更容易被譯文讀者理解。此處“rebuff”意思是”不友善或輕蔑地拒絕“(of an offer,request,friendly gesture, etc).“polite rebuff”能傳達“軟釘子”的確切意思:輕微拒絕。
(六)完全省略隱喻
有時原文中會有蘊含豐富文化的隱喻,這使得譯語文化的讀者很難去理解。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翻譯,就會產(chǎn)生誤解。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它們的隱含意義能從語境中推導出來,譯者就可以省略它們。
(7)他說孫先生在法國這么多年,全不知道法國人的迷信:太太不忠實,偷人,丈夫做了烏龜,買彩票準中頭獎,賭錢準贏。(P4)
Mr.Fang just laughed at him for having been in France all these years and not knowing anything about the French superstition; Mr.Fang said that if the wife is unfaithful and had an affair,the husband is sure to take first prize if he buys a lottery ticket,and he is sure to win if he gambles.
動物詞和顏色詞頻繁出現(xiàn)在隱喻表達中,在于這些隱喻在讀者的思維中產(chǎn)生直接的意象,人們可以將這個意象和其含義聯(lián)系起來。但不同的文化會形成不同的美學觀和習俗。由于不同的美學觀和習俗,同一動物或顏色所傳達的相關意思會截然不同。在中國文化中,烏龜一方面意味著長壽,另一方面指不忠誠妻子的男人。此處所討論的隱喻指的是后者,帶有侮辱他人的目的。但在西方文化中,烏龜僅僅指行動緩慢丑陋的動物,不帶有“cuckold”(不貞妻子的男人)之義。
譯者充分認識到兩種文化的差異,以丟失隱喻意象為代價選擇省略譯法。盡管這樣,譯文讀者仍能通過上下文“ the wife is unfaithful and had an affair (這和“丈夫做了烏龜”的語義完全重疊)”來欣賞諷刺的幽默或者交際者意圖的言外之義。
四、結語
通過上述對關聯(lián)理論簡單介紹以及在此理論視角下對《圍城》中隱喻漢英翻譯策略的探討和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隱喻翻譯的關鍵在于最佳關聯(lián)的轉換,這決定了翻譯方法的選擇。翻譯方法的選擇在于譯者對譯文讀者認知環(huán)境的判斷和譯文讀者期望之間的關系。如果譯文讀者對原語文化不熟知,但對隱喻的內(nèi)涵意思感興趣,譯者就可以采取間接翻譯方法。如果譯文讀者想獲取更多關聯(lián)信息,同時想欣賞隱喻美學價值,譯者就可以采取直譯方法。2.在隱喻翻譯過程可對譯文評價中,語境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從上述分析的實例中,我們可以看到語境在隱喻正確理解,尋找關聯(lián),翻譯方法選擇以及譯文讀者期待中有很重要的影響力。但是當我們評價譯文是否成功或失敗時,語境往往被忽略。所以我們不能忽視語境因素。3.在關聯(lián)理論框架下,翻譯是兩輪交際過程,涉及兩個不同認知環(huán)境下的不同認知團體。由于譯者將參與翻譯的整個過程,所以我們應該重視其角色。總之,作為翻譯研究一個新的視角,我們應該在此理論基礎上不斷去探索隱喻漢英翻譯新途徑,努力發(fā)揮關聯(lián)理論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Gutt E A.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 (2nd edition)[M].Manchester:St Jerome Publising,2000.
[2]Lakeoff G,M Johnson.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Sperber D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2nd edition)[M].Oxford:Blackwell,1995.
[4]趙彥春.關聯(lián)理論對翻譯的解釋力[J].現(xiàn)代外語,1999,(3).
(江瑞豐 錢志富 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外語學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