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敬妍
摘 要 本文首先嘗試著分析了教育公平的概念,把教育公平與教育公平觀作了比較,并且對比了教育公平與教育平等的概念,指出了其中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然后從制度化教育的內涵、教育公平的定義出發(fā)分析制度化教育中的教育不公平現(xiàn)象,并嘗試著給出解決的方法。
關鍵詞 教育公平 制度化教育 學習型社會 終身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Take Institutionalized Education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Education Fair
ZHAO Jingy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Economics and Administration,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Abstract Firstly, the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al equity, compared with education fair and fair view, and contrasted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al equity and equal access to education, pointing out the differences and connections. Then from meaning of institutionalized education, definition of education fair way to analyze educational inequity in institutionalized education, and try to put forward the methods.
Key words educational fair; institutionalized education; learning society; lifelong education
1 教育公平的概念
談到教育公平的概念之前,我們首先要把教育公平的概念與教育公平觀區(qū)分開來,教育公平的概念是關于“教育公平是什么”,教育公平觀是關于“什么樣的教育是公平的”,兩者是有區(qū)別的。教育公平觀其實就是關于怎樣進行教育資源的配置才合理的看法。教育公平是指國家對教育資源進行配置時所依據(jù)的合理性的規(guī)范、原則。教育公平總是與教育平等、平均、均衡相聯(lián)系的,但是兩者是有區(qū)別的,教育平等是個體獲得相同的受教育機會、過程和結果的歷史追求,不論其民族、性別、社會背景、家庭出身和個人條件,每個社會成員接受教育的機會相等,對每個社會成員提供相同量與質的教育,教育結果相等,人人有機會獲得同樣的社會地位、職業(yè)和收入,但是這是一種理想,教育公平則是在承認個體差異的同時,通過合理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適當?shù)胤峙浣逃Y源,使每個人獲得與自己相適應的教育,滿足個體的學習需要,使其實現(xiàn)個性化的發(fā)展。
2 制度化教育的內涵及與教育公平的關系
2.1 制度化教育的內涵
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規(guī)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層次結構的,按年齡分級的教育制度,它從初等學校延伸到大學,是一種具有正式化、規(guī)范化、等級化、集權化乃至科層化傾向的教育。制度化教育是當前教育的主要形式,采用班級集體教學。
2.2 制度化教育中的不公平
制度化教育是現(xiàn)代教育的基本形式,有其積極意義,也有其消極意義,一方面它推動了教育的普及,扭轉了古代只有統(tǒng)治階級和貴族才能受教育的局面,使更多的人接受到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育公平。另一方面制度化教育的劃一性、標準化,使教育無視個人的存在,忽視學生個體的差異,每個人只是“一類”的化身或抽象,集體教育中,教師不是面向具體的學生,而是“一類”抽象的學生,這種教育極其不利于學生個體化的發(fā)展。此外,制度化教育的連續(xù)性實際上只保證部分人受教育的連續(xù)性,卻妨礙更多人受教育的連續(xù)性。基于以上分析,制度化教育其實也是不公平的教育。
前面說過,教育首先要在承認個體差異的基礎上,通過合理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適切地分配教育資源,使每個人獲得與自己相適應的教育,滿足個體學習需要,使其個性自由發(fā)展,這樣的教育才是公平的教育。然而在制度化教育中,它很少給學生自由的空間,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是分數(shù),基本上統(tǒng)一考試成為衡量學生能力、選拔人才的尺度。分數(shù)高的同學被認定為能力高,所以有機會進入更高一層的學校,得到更多的教育資源,分數(shù)低的同學則被排斥在高一層學校的大門之外,無法受到更多的教育,這種以“分數(shù)”作為分配教育資源的標準雖然比古代等級性嚴重的教育更加公正些,但總的來說仍然是不公平的教育。因為每個個體都是有差異的個體,我們在教育過程中應該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采用適應學生個體發(fā)展的教育,因材施教,而不是以分數(shù)作為劃分學生的標準。
3 如何解決制度化教育中的不公平
3.1 完善教學形式,因材施教
集體教學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節(jié)約了教育資源,但是它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古代的孔子曾提出“因材施教”,主張教學要因人而異,我們應該遵從孔子的這一正確觀點,對學生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則。我們可以嘗試著對集體教學做出一些合理的改變,并且探索集體教學之外的教學形式。比如在集體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帶動學生的積極性,經(jīng)常采用提問的方法、討論的方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人格,與他們平等相處,老師尤其要注意班級中的弱勢同學,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懷與幫助。在探索集體教學形式之外的教學形式時,我們可以嘗試著分層教學,比如按學生的特長分班、按學生的智力分班或按學習的內容分班,還可以嘗試雙重進度的教學,不再單純地依照年齡進行分班。
3.2 增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教育公平意識
教師在教育和教學中處在主導地位,教師是教學的直接執(zhí)行者,教師能否具有正確的教育公平觀,對教育公平的影響巨大。所有推進教育公平的政策能否得到實施,關鍵在于與學生直接接觸的教師能否以教育公平的理念為指導,在教學的過程中,給每個學生平等發(fā)展的機會。只有當每個教師都能成為教育公平理念的忠實實踐者時,教育公平才能得到真正的實現(xiàn)。
要為教師定期組織關于教育公平理念的培訓?,F(xiàn)在,這類的培訓少之又少,對教師教育公平理念培訓的缺失,導致許多教師不能踐行教育公平理念,對自己的學生不能平等對待,以學生分數(shù)的高低作為劃分學生的標準,對成績高的同學特別重視和喜歡,上課總是找他們回答問題,但是對于成績差得學生,多數(shù)采取不聞不問的態(tài)度,很少關心他們。教師這種對學生情感的不公正,導致很多學生漸漸地對學習沒有了熱情,漸漸地有了自卑心理,這對學生個性的形成產(chǎn)生了很壞的影響。所以我們要對教師補修教育公平課,要讓教師意識到:每一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之間都是平等的,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也是平等的,教師應該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發(fā)揮他們各自的特長,通過學生需要、能力、興趣的相結合,給他們平等的機會,在情感上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因為每一位學生都是具有主體地位的有尊嚴的人。
3.3 以終身化教育為方向改造制度化教育
從終身教育的觀點出發(fā),教育要貫穿整個人的一生,教育不僅僅為學校教育,每個人都必須終身不斷地學習,但是學校教育是終身教育的基礎。終身教育包含很多內容,對象也更加廣泛,價值判斷更加多元化,更好地滿足了人們學習和發(fā)展的需要,使學歷型社會逐漸演變成學習型社會。終身教育使得學習形式更加多元化,使得教育社會化和學習社會化,使得更多的人有了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機會,而不像以前受教育僅僅局限在學校之內??梢赃@樣說,終身教育更好地促進了教育公平的實現(xiàn),因為它真正滿足了人們學習和發(fā)展的需要,使更多想學習的人們有了享受國家的教育資源的機會,有了更多的機會使自己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 袁振國.當代教育學.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2] 朱永新,許慶豫.教育問題的哲學探索.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
[3] 馮建軍.教育公正——政治哲學的視角.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4] 蘇君陽.公正與教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