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 彭建武
摘 要:以1995年至2011年間CNKI收錄的概念隱喻研究文獻為源數(shù)據(jù),重點調(diào)查了2000年至2011年間國內(nèi)八家外語類核心期刊刊載的概念隱喻研究論文。研究發(fā)現(xiàn):1.概念隱喻研究整體呈上揚趨勢;2.研究內(nèi)容主要涉及六大主題;3.研究主題以概念隱喻與外語教學和概念隱喻屬性研究為主,并向多元化發(fā)展。
關(guān)鍵詞:概念隱喻 研究現(xiàn)狀 發(fā)展趨勢
一、引言
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于1980年出版了《Metaphors We Live By》一書,提出了概念隱喻理論。他們認為,“隱喻在日常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不但在語言中,而且在思維和行為中。我們思維和行動所依據(jù)的日常概念系統(tǒng),在本質(zhì)上是隱喻性的。”(Lakoff & Johnson 1980:3)概念隱喻是人類用其某一領(lǐng)域的經(jīng)驗來說明或理解另一領(lǐng)域經(jīng)驗的認知機制。人們往往用具體的、熟悉的、簡單的、有形的概念去認知和體驗抽象的、不熟悉的、復雜的、無形的概念。這一理論顛覆了隱喻是一種用于文學作品修辭手段的傳統(tǒng)隱喻觀,引起了國內(nèi)學界的高度關(guān)注,學者們爭相從各個層面對概念隱喻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因而,本文通過檢索過去十七年間發(fā)表在國內(nèi)外語類核心期刊上研究概念隱喻的文獻,從研究方法與研究內(nèi)容入手探討國內(nèi)概念隱喻的研究狀況,并對其未來研究趨勢做出預測。這類回顧性工作不但可以拓寬國內(nèi)概念隱喻的研究空間,亦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概念隱喻研究的進一步發(fā)展,有利于未來研究者對這一研究領(lǐng)域的把握,也有助于他們開展相關(guān)研究工作。
鑒于以上考慮,筆者以1995年至2011年間CNKI收錄的概念隱喻研究文獻為源數(shù)據(jù),在借鑒已往研究工作的基礎(chǔ)上對源數(shù)據(jù)整理歸類,重點對2000年至2011年間刊載在國內(nèi)八家外語核心期刊上的各類文獻進行深入研究,對各類主題的研究發(fā)展態(tài)勢進行對照分析,旨在呈現(xiàn)當前國內(nèi)概念隱喻研究全貌。
二、當前研究
(一)主要數(shù)據(jù)來源
首先,筆者以“概念隱喻”為關(guān)鍵詞,檢索了1995年至2011年間CNKI所刊載的概念隱喻研究的文獻,得出表1:
表1:1995~2011年CNKI收錄的概念隱喻研究的文獻
表1顯示,這期間對概念隱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2000年至2011年,因此本研究側(cè)重于這一時期的工作,通過檢索2000年至2011年間CNKI所收錄的國內(nèi)八家外語類核心期刊研究概念隱喻的文獻,它們分別是:《外語教學與研究》《現(xiàn)代外語》《外語學刊》《外語教學》《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外語研究》《當代語言學》和《外國語文》,得出表2。
表2:2000~2011年八家外語類核心期刊刊載的概念隱喻論文數(shù)目
(二)概念隱喻研究主題界定
在仔細研究每篇論文摘要和主要內(nèi)容之后,將國內(nèi)概念隱喻研究的各類內(nèi)容匯總,并對比分析,最終確定六項概念隱喻研究的主題:(1)概念隱喻與外語教學:概念隱喻在文化教學中的應用、概念隱喻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概念隱喻在習語或慣用語教學中的應用、概念隱喻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概念隱喻在寫作教學中的應用等;(2)英漢概念隱喻對比研究:包括英漢聽覺概念隱喻、英漢時間-空間概念隱喻、英漢動物概念隱喻、英漢人體概念隱喻、英漢政治語篇概念隱喻、英漢愛情或情感概念隱喻等;(3)概念隱喻屬性研究:對概念隱喻屬性展開論述,包括系統(tǒng)性、連貫性、投射或映射、體驗性和普遍性等;(4)概念隱喻綜合分析研究:運用概念隱喻理論分析there be句型、無靈主語句和委婉語等;(5)概念隱喻在文學作品中應用:分析某篇小說或詩歌中概念隱喻的性質(zhì)及特點;(6)述介或述評:對國外某本專著的理論介紹或評價。
三、結(jié)果與討論
(一)概念隱喻研究發(fā)展趨勢
1.國內(nèi)概念隱喻研究(1995~2011年)
表1顯示了1995年至2011年五個時間段概念隱喻研究文獻的刊載情況,其具體變化趨勢如圖1。
圖1:1995~2011年國內(nèi)概念隱喻研究發(fā)展趨勢
圖1展示了1995年至2011年間國內(nèi)概念隱喻研究發(fā)展趨勢,具體表現(xiàn)為:概念隱喻研究于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2000年至2002年緩慢上升,大規(guī)模的概念隱喻研究工作起始于2003~2005年這一時間段,此后六年間論文數(shù)量逐年銳增。整體而言,國內(nèi)概念隱喻研究呈不斷上升之勢。自90年代中后期,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活動日益頻繁,國外各種語言學教材和語言學理論逐漸為國內(nèi)學界所熟知,尤其是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隱喻理論,許多專家學者由此開始開展相關(guān)研究。
2.國內(nèi)概念隱喻研究(2000~2011年)
表2顯示了八家外語核心期刊收載的概念隱喻文獻具體數(shù)目,其逐年分布情況如圖2所示。
圖2顯示,2001年研究概念隱喻的論文數(shù)最少(3篇),隨后呈上升趨勢,并于2003年升至11篇;其后五年論文數(shù)略有下降。2009至2011年論文數(shù)達到高峰,其中2010年論文數(shù)達到16篇,居歷年之首。12年間論文篇數(shù)雖有起落,但總體呈上升趨勢。
圖2:國內(nèi)概念隱喻研究發(fā)展情況(2000~2011年)
(二)概念隱喻研究各項內(nèi)容
根據(jù)所擬定的主題目錄,筆者對2000年至2011年間八大核心期刊上所刊登的100篇論文的摘要、主要內(nèi)容和文獻綜述逐一認真閱讀研究,最終將各類文章劃分如表3所示。
表3:2000~2011年各項主題論文分布
表3顯示,在2000年至2011年期間,概念隱喻研究文獻涉及領(lǐng)域較廣,其中研究概念隱喻與外語教學的論文份量最為突出(23篇),約占論文總數(shù)的23%;探討概念隱喻屬性及概念隱喻述介或述評的論文數(shù)量位列第二與第三(分別為21篇和18篇);運用概念隱喻對文學作品展開研究的論文篇數(shù)較少。
(三)各項概念隱喻主題研究發(fā)展趨勢
表3顯示了各類主題論文在2000年至2011年期間的篇數(shù)分布,具體變化趨勢可從這六個階段的比例變化中窺見一斑(見表4)。
表4:2000~2011年各主題論文比例變化
表4顯示,有關(guān)概念隱喻與外語教學、概念隱喻屬性研究的論文較多。其中,概念隱喻與外語教學研究文章所占比例在2000年至2005年間一直在20%以上,2010至2011年間接近30%。概念隱喻屬性研究文章所占比例在2002年至2003年間過半,其后六年比例一直維持在20%以上,2010~2011年兩年間有所下降。其它主題文章中,英漢概念隱喻對比研究、概念隱喻綜合分析研究和述介或述評類文章比例變化不大;概念隱喻在文學作品中應用文章比例上升幅度突出,從第一至第三階段的零躍升到第六階段的13%。
1.英漢概念隱喻對比研究
概念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而且是一種思維方式和認知現(xiàn)象,是人類感知世界、形成概念的重要手段,植根于人們的語言、思維和文化中。人類由近及遠、由實體到非實體、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guī)律,決定人體及其器官是人類認知世界的基礎(chǔ),其隱喻化是人類形成和表達概念的基本途徑之一。鑒于此,盧衛(wèi)中(2003)用概念隱喻理論,探討了人體隱喻化的理論基礎(chǔ)、認知特點以及英漢語言在人體隱喻化方面存在的共性與差異。齊振海&王義娜(2007)、齊振海&覃修桂(2004)及齊振海(2003)根據(jù)萊考夫和約翰遜的概念隱喻理論,結(jié)合英漢語料,對“心”隱喻的范疇化進行分析和研究,探討中西文化對“心”詞語意義產(chǎn)生和拓展的理據(jù)。此外,覃修桂(2009)、項成東&王茂(2009)、張立英&徐勇(2010)、周榕(2000)以概念隱喻為理論框架系統(tǒng)對比和分析了英漢語中聽覺隱喻、動物隱喻、愛情隱喻和理智隱喻、時間隱喻,認為既有共性也存在由文化差異引起的個性。
2.概念隱喻與外語教學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體現(xiàn)。概念隱喻是語言與文化聯(lián)系最緊密的部分。陳朗(2010),劉艷、李金屏(2011),戴祿華(2010),汪少華(2005),王守元和劉振前(2003),趙彥春、黃建華(2003),肖福壽(2000)提倡把概念隱喻理論全面應用到詞匯、閱讀、文化等二語習得環(huán)節(jié)中,在外語教學中鼓勵學生運用隱喻思維,以提升其隱喻能力,并促進對外漢語教學進一步發(fā)展。朱建新(2009)認為學好英語的關(guān)鍵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隱喻思維能力,即幫助學生建立起目的語的概念系統(tǒng)。
3.概念隱喻屬性研究
概念隱喻的系統(tǒng)性與連貫性是概念隱喻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旭、葉狂(2003),王勤玲(2005),劉正光(2003),劉世理(2009)和王寅(2010)從概念隱喻的系統(tǒng)性、連貫性、體驗性、映射入手,探討了概念隱喻的內(nèi)涵系統(tǒng),對概念隱喻理論研究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4.概念隱喻綜合分析研究
英語無靈主語句是英語書面語中一種典型句型和獨特語言現(xiàn)象。何明珠(2011)(2003)根據(jù)概念隱喻理論,對這一語言現(xiàn)象進行分析,探究英語無靈主語句的形成原因、語用特征和漢譯途徑。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將“there-be”結(jié)構(gòu)稱作存在過程,用以表達某物的存在或發(fā)生。柴同文(2011、2009)考察存在句的句法、語義特征,提出了“隱喻存在句”這一概念。
5.概念隱喻在文學作品中的應用
借助認知語言學的概念隱喻理論探討文學作品,是目前概念隱喻研究的新趨勢。梁曉暉(2011)試圖從認知語言學的概念隱喻理論視角探討《法國中尉的女人》中關(guān)于時間的概念隱喻。小說文本中敘述者的用語和人物的語言都蘊含著“TIME IS SPACE”這一概念隱喻,從而在客觀真實的時間觀之外又建構(gòu)了人類感知的時間觀,即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所主張的現(xiàn)象學時間觀。黃華(2009)運用概念隱喻理論來分析泰德·休斯的詩篇《思想之狐》,初步證明“語言是了解人的最重要途徑”這一語言觀。梅德明和高文成(2006)以概念隱喻認知理論為基礎(chǔ),探討《老子》中“道”“無為”“德”和“辯證法”四個核心的概念隱喻,證明認知隱喻觀的共性。趙秀鳳(2009)通過分析意識流小說《到燈塔去》,認為概念隱喻的心理現(xiàn)實性和可重構(gòu)性使讀者能夠重構(gòu)和體驗人物心靈深處紛繁復雜的生活直覺和人生感悟,引發(fā)情感認同,體悟紛亂的意識表層所蘊含的主題和美學意義。
6.述介或述評
此次文獻統(tǒng)計中出現(xiàn)了一些報告國外概念隱喻研究理論的文章。如趙秀鳳(2011)通過述評Forceville & Urios-Aparisi的《多模態(tài)隱喻》,介紹了概念隱喻多模態(tài)的新發(fā)展;張輝和周紅英(2010)結(jié)合Kristiansen & Dirven(2008)的《認知社會語言學》,簡要述評認知社會語言學的主要應用領(lǐng)域和研究特點;裴霜霜和周榕(2011)結(jié)合Elena Semino的《語篇中的隱喻》,系統(tǒng)研究了自然語篇中隱喻表達的形式特征及隱喻在不同類型語篇中發(fā)揮的功能;蘇曉軍(2010)結(jié)合R.W.Gibbs主編的《劍橋隱喻與思維手冊》,介紹了隱喻的根基、隱喻的理解、語言與文化中的隱喻、推理與感情中的隱喻和非言語表達中的隱喻;張?zhí)靷ィ?007)結(jié)合Zoltán Kovecses的《文化中的隱喻:普遍性與變異性》,研究了概念隱喻的普遍性和變異性的特征及其產(chǎn)生的原因。這些述介國外概念隱喻理論研究新進展的文章,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國內(nèi)概念隱喻研究的發(fā)展。
四、結(jié)語
概念隱喻理論是認知語言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認知語言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整體而言,在國內(nèi)概念隱喻研究中,概念隱喻與外語教學類文章一直處于主流地位,這表明長期以來把該理論用于實踐教學一直是研究者關(guān)注的焦點。近年來,語用學、認知語言學、心理語言學和二語習得等相關(guān)學科的迅速發(fā)展,奠定了多視角、多維度概念隱喻研究的理論基礎(chǔ),也使得概念隱喻研究內(nèi)容呈現(xiàn)多元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
(本文是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漢語稱謂的認知理據(jù)研究”[項目編號:12YJA740062]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Lakoff,G.& M.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3.
[2]盧衛(wèi)中.人體隱喻化的認知特點[J].外語教學,2003,(6):
23~28.
[3]齊振海,王義娜.“心”詞語的認知框架[J].外語學刊,2007,
(1):61~66.
[4]齊振海,覃修桂.“心”隱喻詞語的范疇化研究[J].外語研究,
2004,(6):24~28.
[5]齊振海.論“心”的隱喻——基于英漢語料庫的對比研究[J].外
語研究,2003,(3):24~27.
[6]覃修桂.英漢語聽覺概念隱喻的共性與個性[J].外語學刊,
2009,(1):37~42.
[7]項成東,王茂.英漢動物隱喻的跨文化研究[J].現(xiàn)代外語,
2009,(3):239~247.
[8]張立英,徐勇.從語料庫看英漢隱喻模式的異同——以愛情隱
喻和理智隱喻為例[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3):54~56.
[9]周榕.時間隱喻表征的跨文化研究[J].現(xiàn)代外語,2000,(1):
58~66.
[10]陳朗.二語教學中的隱喻能力培養(yǎng)[J].外語學刊,2010,(5):
47~49.
[11]劉艷,李金屏.在介詞教學中運用概念隱喻的可行性研究——
以in為例[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1,(2):61~64.
[12]戴祿華.詞語的“樹”隱喻及其對詞匯認知的啟示[J].外國語
文,2010,(3):111~113.
[13]汪少華.話語中的隱喻認知過程與閱讀教學[J].外語教學,
2005,(2):42~46.
[14]王守元,劉振前.隱喻與文化教學[J].外語教學,2003,
(1):48~53.
[15]趙彥春,黃建華.隱喻——認知詞典學的眼睛[J].現(xiàn)代外語,
2000,(2):151~162.
[16]肖福壽.英語成語意義新探[J].外語教學,2000,(2):
39~46.
[17]朱建新.概念隱喻與外語教學[J].外國語文,2009,(6):
121~126.
[18]文旭,葉狂.概念隱喻的系統(tǒng)性和連貫性[J].外語學刊,
2003,(3):1~7.
[19]王勤玲.概念隱喻理論與概念整合理論的對比研究[J].外語學
刊,2005,(1):42~46.
[20]劉正光.隱喻映射的本質(zhì)特征[J].外語學刊,2003,(3):
8~14.
[21]劉世理.范疇映射:語義的擴展與限制[J].外語教學,2009,
(5):25~28.
[22]王寅.體驗哲學探源[J].外國語文,2010,(6):45~50.
[23]何明珠.英語無靈主語句的隱喻性與生命性認知探源[J].外國
語文,2011,(5):39~43.
[24]何明珠.英語無靈主語句的理解與翻譯[J].外語教學,2003,
(5):51~55.
[25]柴同文.英語存在句“there-be”結(jié)構(gòu)隱喻的認知功能視角
[J].外語教學,2011,(5):43~50.
[26]柴同文.隱喻存在句及其生成機制[J].外國語文,2009,(1):
109~115.
[27]梁曉暉.“時間是一個房間”——《法國中尉的女人》中時間
概念隱喻的認知解讀[J].外國語文,2011,(1):44~50.
[28]黃華.語言是了解人的最重要途徑——從認知視角分析詩篇
《思想之狐》之一[J].外語學刊,2009,(6):1~4.
[29]梅德明,高文成.以《老子》為語料的概念隱喻認知研究[J].
外語學刊,2006,(3):42~46.
[30]趙秀鳳.意識的隱喻表征和合成——意識流小說《到燈塔去》
的認知文體學分析[J].外國語文,2009,(2):11~17.
[31]趙秀鳳.概念隱喻研究的新發(fā)展——多模態(tài)隱喻研究——兼
評Forceville&Urios~Aparisi《多模態(tài)隱喻》[J].外語研究,2011,(1):1~11.
[32]張輝,周紅英.認知語言學的新發(fā)展——認知社會語言學——
兼評Kristiansen&Dirven(2008)的《認知社會語言學》[J].外語學刊,2010,(3):36~42.
[33]裴霜霜,周榕.以自然語篇和語料庫為基礎(chǔ)的隱喻研究——
《語篇中的隱喻》述介[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2):315~318.
[34]蘇曉軍.《劍橋隱喻與思維手冊》介紹[J].當代語言學,2010,
(4):373~376.
[35]張?zhí)靷?認知與文化研究的新視角——兼評《文化中的隱喻:
普遍性與變異性》[J].外語研究,2007,(6):36~40.
(李美 彭建武 山東青島 山東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266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