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福利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一項偉大發(fā)明,對于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記載,對五千年文明史的記錄和傳承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并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對周邊國家文字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就應該了解漢字的特點,利用這些特點更好的開展識字教學,讓學生學會用各種方法記住漢字,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古人造字的神奇之處,增強民族自豪感,熱愛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化。在教學中筆者總結了一些講授漢字的方法:
一、字音識記法
字音教學是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簡單說就是讓學生直接了解這個字的讀音、字形,記住這個字。經(jīng)過反復的機械性的記憶過程,使這個字在學生大腦中形成基本的形象。這也是教師在教學中經(jīng)常采用的基本方式,因為如果我們把所有字都編成口訣讓學生去記憶,那反而會加大學生的記憶量,并且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二、字形記憶法
為了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增強學生的識字能力,隨著學生識字量的增加和思維能力的提高,我們就會滲透一些其他的識字方法,便于學生牢固記住一些特殊的漢字。舉幾個簡單的例子:“一、二、三”就是一種典型的字形記憶,直接通過字形就能夠記住這幾個字了。再比如“山、田”等使用象形造字法創(chuàng)造的簡單文字都可以使用字形記憶法就可以記住。但是由于漢字的不斷演化和時代的變遷,很多象形文字已經(jīng)失去了它的本來面目,在實際教學和生活中單純使用方式記憶的漢字已經(jīng)不多了。
三、音、形結合記憶
字音字形相結合記憶漢字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記憶方式,將讀音和字形相配合,利用字形記憶發(fā)音,利用發(fā)音記憶字形。比如“蔥”有時候我們會為了中間加不加點思索很長時間。其實如果我們分清了另外兩個這個字就不難了?!拔?、匆”一個是勿(wu),一個是匆(cong)。勿是不要的意思,記它的時候就記住“勿是不要的意思,不要加點”。蔥讀音為cong,當然中間就是有點匆(cong)了,如果用口訣“炒菜加點蔥花”可能也有助于記憶,但只適合個別字的偶爾靈光一閃,不適合大量的識字教學。
四、音、形、意結合記憶
漢字的一大特點就是同音字非常多,主要就是因為漢字以表意為主,為了適應生產(chǎn)生活的需要,后來人們發(fā)明了形旁和聲旁,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這一方法發(fā)明了形聲造字法,這也是很多漢字讀音相同,看似形同,細看不同,并有著截然不同意義的原因。記憶這部分漢字的時候單看讀音、字形都不行,我們必須知道你要用的這個字的意義,也就是音、形、意相結合。比如ping平、評、坪、蘋、萍、枰、瓶、屏,這幾個的讀音一樣,前六個字的字形也相近。但卻不能混用。原因就在于它的形旁不同,表示的意義也就不同“平”是后五個的基礎,就是他們的聲旁。這個“平”字又非常形象地展示了一種狀態(tài),通過這個字我們就能知道什么是——水平,上下兩橫是平行的。我們需要用具有一定邏輯的語言去評說,但不等于用嘴,吃、喝、咬、叫、喊才必須用到的是嘴。了解了這些形旁聲旁的含義再用這些字的時候就會減少錯誤,不會張冠李戴了。
五、形近字口訣記憶
形近字較多是漢字的又一個突出特點,也是我們識記過程中容易記混的一個原因,對于一些特殊的形近字我們可以采用簡單口訣記憶法,把它編成順口溜,或者直接用別人生活中總結的現(xiàn)成的順口溜,或者稍加變化,使它更加適應自己的課堂教學。比如:“己、已、巳”三個字。如果單獨記憶也是可以記住的,可是學生學完另外兩個就出現(xiàn)了記混的現(xiàn)象,這時候就可以用口訣記憶。因為這三個字的唯一區(qū)別就是豎彎鉤的出頭情況,所以根據(jù)豎彎鉤的出頭情況就可以用人們常用的口訣記住他們“不出己,半出已,封口巳”,再比如“戌、戍、戊、戎、成、戒”這幾個字,他們其實也有很多相近的地方,區(qū)別就在于左下角,人們常用的口訣就是“橫戌點戍空心戊”,加上撇中戎彎鉤成,一撇一豎豬八戒。”既增加趣味性,又便于學生記憶。
六、字意記憶法
比如說“果”字和“男”這兩個字很簡單但是卻有著很大的學問。有些同學會把“果”字寫成上下結構,“田、木”組合,把“男”字寫成一體字“日、力”組合。這都是錯誤的,錯誤的根源就在于學生對這些字的產(chǎn)生和意義不了解造成的。比如“果”字,田里長的木頭是果子嗎?當然不是。果子是長在樹木等上面的,和樹是連在一起的,我們可以解釋,比如蘋果,有個柄連著樹,另一端(就是果子里邊)就是果核,長在樹上,連在一起的(樹上結出來的)才是果子,擺在樹上的,扎在樹上的是不行的。再說“男”字,古代男耕女織,男子是主要勞動力,所以田地里的活主要是男人做,女人主要是在家里操持家務,“男”這個字就是這個意思,“男”就是田里的主要勞動力,而不是用盡力氣舉起太陽(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