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根據作者自編的《北京師范大學學生形勢與政策課中大學生主體性激發(fā)與引導調查問卷》對全校四大類專業(yè)的807名學生進行調查,利用SPSS統(tǒng)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后發(fā)現,大學生對形勢政策課整體評價較高,但是仍需要在加強學生信息處理能力、將課程內容與學生需求緊密聯系以及調動更多學生的積極性等方面做出努力。
【關鍵詞】形勢與政策 主體性 調查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3-0245-02
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兩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門基礎性課程。它對于幫助大學生全面認識所面臨的政治、經濟形勢,正確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提高政治鑒別力和敏感性[1],增加大學生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學生對于政治課的積極性不高是普遍存在的問題,要使形勢與政策課達到教學效果,就要對學生的主體性進行激發(fā)與引導。
一、調查的目的與概況
本調查的目的在于通過調研北京師范大學形勢與政策課課程建設情況以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等情況,結合課程自身特點及當代大學生思想狀況,以北京師范大學形勢與政策課的既有實踐為例,探索激發(fā)引導大學生自主學習的渠道與方法,使“形勢課”不成為流于表面的“形式課”。
調查采用了作者自編的《北京師范大學學生形勢與政策課中大學生主體性激發(fā)與引導調查問卷》,采用了SPSS統(tǒng)計軟件。調查時間為2012年6月。問卷發(fā)放范圍是北京師范大學15個院系、四大類專業(yè)的807名學生。問卷內容首先經過了有關專家和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評議修改,并在一定范圍內進行了試測。問卷共發(fā)出807份,收回有效問卷807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100%。調查的結果基本反映了北京師范大學形勢與政策課課程建設情況以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等情況。
二、調查統(tǒng)計數據
(一)被調查學生的基本信息
1.性別。在接受調查的學生里,男生223人,約占總人數的27.6%。
2.專業(yè)。在抽取的807個樣本中,文科學生、理科學生、工科學生和農科學生分別占總人數的44.2%、53.0%、2.1%和0.2%。
3.年級。在抽取的807個樣本中,大一學生約占總人數的99.4%。北京師范大學的形勢與政策課主要針對一年級學生開設。
4.政治面貌。在抽取的807個樣本中,黨員、預備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團員和群眾分別占總人數的1.7%、7.7%、20.3%、67.7%和2.1%。
(二)學生日常對待“形勢與政策”的態(tài)度
1.學生經常關注的事情
樣本中80.6%的學生經常關注社會熱點,72.3%的學生經常關注個人發(fā)展,67.5%的學生經常關注父母親人的事,58.8%的學生經常關注朋友的事,54.5%的學生經常關注國際國內大事。
2.學生對于時事政治的態(tài)度
對于時政的態(tài)度,偶爾碰上就看看的樣本數占總樣本的45%;認為有必要了解,對政策有自己的見解,會對某些事件作分析和預測的樣本數占總樣本的32.9%;挺想了解的,但不知道如何了解占18.1%;沒興趣,不了解也不打算向政治方向發(fā)展的占4.1%。
3.了解形勢與政策知識的渠道
通過網絡了解形勢與政策知識的樣本數占總樣本數的90.2%,其次是與他人交談、閱讀報紙雜志、觀看電視以及學校課堂也是了解形勢與政策知識的常用途徑。
4.關心國內外形勢的頻率
偶爾、沒規(guī)律關注國內外形勢的樣本數占總樣本的44.3%,一星期2-3次的樣本數占總樣本的32.7%,每天都關注的占14.2%。
(三)《形勢與政策》課程現狀
1.課程設置合理性
認為形勢與政策課設置合理的樣本數占總樣本數的有效百分比為84.4%。
2.課程對學生是否有意義
認為在大學開設形勢與政策課很有用的樣本數占總樣本的有效百分比是22.9%,認為較有用的樣本數占總樣本的56.3%。
3.課程帶給學生的收獲
認為形勢與政策課能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占總樣本的12.3%,認為能開闊視野、拓展思維的占54.9%,認為能獲得更多有用信息的占21.6%。
4.課程教學目標
認為教學目標能夠堅持正確的指導方向,并體現與時俱進的樣本數占總樣本的38.6%,認為應該聯系社會生活實際的占33.0%,認為能夠聯系學生實際的占21.0%,而認為能夠系統(tǒng)有效傳授理論的占6.7%。
5.課程教學內容
認為應當參照教學大綱要求,通過問卷或訪談學生需求來確定內容的占總樣本的48.3%,認為應當參考教學大綱要求,自己酌情進行選擇的占總樣本的30.8%,認為完全根據學生需求來設計主題的有18.8%,而認為完全按照教學大綱要求來設計主題的只與2.1%。
6.《形勢與政策》課的課堂形式
希望第一課堂采取“引發(fā)思考”形式的樣本占總樣本的36.9%,希望第一課堂采取“案例教學”形式的占28.4%,希望第一課堂采取“老師多講”和“學生討論”形式的分別占18.2%和13.6%。
(四)《形勢與政策》課程中學生主體性發(fā)揮
1.對課堂展示和討論的態(tài)度
調查顯示,選擇值得提倡和樂于傾聽的分別占總樣本的36.7%和39.5%。感興趣但無法參與的占10.3%,不感興趣無所謂的占9.5%,完全反感的占4%。
2.樂于課堂展示的內容
最希望展示的內容為國內社會熱點,占總樣本數的40.8%,其次為國際政治中最近發(fā)生的大事,占總樣本數的32.3%。民生問題占10.8%。校園熱點話題占15.4%。
3.完成作業(yè)的主要途徑
選擇網絡查詢?yōu)橥瓿勺鳂I(yè)途徑的占總樣本的75.8%,是大學生完成形勢與政策課相關作業(yè)的主要途徑,閱讀書籍占8.6%,查閱專業(yè)書籍占7.1%,與同學討論占6.6%,請教老師占1.9%。
4.形勢政策小組學生主體性發(fā)揮
選擇說不清楚的樣本數占總樣本的44.8%,而認為主體性發(fā)揮很好的占20.4%。
5. 課堂參與情況
有45.4%的樣本認為課堂參與情況一般,有24.9%的樣本認為課堂參與比較積極。14.6%的人不怎么積極,4.6%的人非常積極,8.8%的人視情況而定,1.7%的人完全不參與。
6.解決課堂問題的途徑
通過上網查看媒體報道及相關評論的占77.8%,有問題也不尋求解決的占10.2%,及時與任課老師進行溝通請教解決的占8.3%,試圖通過調查或訪談等途徑進行解決的占3.2%。
三、討論分析
(一)大學生關注時事,關心社會
從調查的情況來看,大學生關注時事,關心社會。這是在形勢與政策課中學生主體性激發(fā)與引導的基本條件。大部分學生都比較關注時事。大學生經常通過網絡等新媒體來關注時事。
可見,大學生經常通過網絡等新媒體獲取信息,他們關注時事,關心社會,這是教育者在形勢與政策課課堂對教育對象進行主體性激發(fā)和引導的一個優(yōu)良條件。從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與發(fā)展的規(guī)律上看,在進行形勢與政策課教育之前,大學生原有的“內部品德環(huán)境”是有利于接受新的思想教育的。但是不能忽視的是,良莠不齊、不辨真?zhèn)蔚木W絡信息會對價值觀沒有成型的大學生造成深刻的影響,這仍然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媒體工作者和全社會需要共同關注的問題。
(二)大學生對課程整體評價較高
從調查的情況來看,大多數學生對形勢與政策課評價較高。大家認為形勢與政策課的課程設置合理,課程的教學目標清晰,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多樣。通過參與課程能夠開闊視野、拓展思維,了解國情,獲得更多有用信息,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三)大學生認為與自身需求密切的內容更容易引起共鳴
從調查情況來看,學生希望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內容與自身有強相關性。課程的內容直接決定了學生對課程的接受程度。有79.1%的學生認為應當在參考教學大綱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需求和選擇來確定教學內容。在訪談中當問及一些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同學們對于不同的主題的參與度和興趣時,相比“經濟”、“黨的歷史”和“住房”等幾個主題,相當一部分教師和學生認為:當談論到“教育”這個主題時,課堂氣氛最活躍。因為“教育”這個主題離學生最近。可見在課程內容與學生自身具有強相關性時,他們的主動性最容易被激發(fā)。
(四)大學生比較認可課堂展示和小組討論的形式
從調查情況來看,大學生比較喜歡課堂展示和小組討論等課堂形式。有76.2%的人表示認可這種課堂形式。有超過70%的人愿意在課堂展示中向展示有關國內外熱點問題。這說明了如下三個問題。第一,大學生具有主人翁責任感。他們關心社會,具有主人翁的意識,他們是青年中的一個優(yōu)秀群體。第二,大學生思維活躍,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生活在一個改革發(fā)展的時代,對待社會現象和時事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斷,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第三,大學生愿意將思考結果與同學分享討論。形勢與政策課給大學生提供了一個表達自己觀點并與大家交流的平臺,通過課堂展示和小組討論的形式激發(fā)了大學生的主體性。
但是有一部分人不能完全融入課堂,30%的人課堂參與比較積極,45.4%的人課堂參與情況一般。也就是說有近一半的人雖然認可這種課堂形式,但自身處于“傾聽”狀態(tài)較多,不能完全參與。課堂有其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性,這也迫切需要我們采取措施調動這一部分人的積極性。
四、對策建議
從該項調查的結果來看,大學生關心形勢與政策的知識,主觀上愿意從這門課程中學到東西,愿意通過這門課程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他們的主體性在這門課程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引導和激發(fā)。但是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學生在網絡環(huán)境中很難甄別信息,大學生需求與課程教學大綱的脫離,一部分學生積極性不高等等。所以,為了更好地激發(fā)和引導大學生在形勢與政策課中的主體性,需要關注以下問題:如何在網絡環(huán)境中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如何將學生的需求巧妙地融入教學大綱和每一個主題,如何調動更多學生的積極性等。
(一)關注新媒體特點,提高學生信息素養(yǎng)
加強信息處理能力是在形勢政策課中激發(fā)大學生主體性的一個重要手段。新媒體的特點是信息量大、信息種類多,信息更新快。在新媒體背景下,信息處理能力是大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包括信息的搜索、提取、過濾、存儲、釋放和更新能力,具備這種能力是能夠關注時事、關心社會的基本條件。信息素養(yǎng)是大學生適應新媒體時代所必需的基本素質,是大學生自身發(fā)展的需要,是走入社會必備的能力,只有系統(tǒng)全面地對大學生進行信息素養(yǎng)教育,才能使他們在紛繁的信息中排除干擾,從容地獲取需要的信息;才能使他們擁有掌握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為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提供不竭的源泉;才能使他們具有堅強的意志和判斷力,擁有防腐拒變的能力;才能使他們具有約束自身的責任感,遵紀守法,不走彎路。信息素養(yǎng)教育為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提供了支持,信息素養(yǎng)教育是大學生在新媒體時代必須接受的教育之一。
在形勢與政策課的課堂教學中可以安排相關《新媒體背景下社會的變革》、《大數據時代》、《微博問政》等專題,透過當前熱門的話題,對學生進行信息素養(yǎng)教育??梢詫iT設定一個關系國際形勢、經濟、教育、住房等專題來進行信息的搜索、提取、過濾和釋放的訓練并進行適當引導??梢酝ㄟ^一個階段對某一個專題的學習,訓練他們的信息更新能力等。
(二)將教學大綱與學生需求融合,提高課堂感染力
人的動機由需要產生,目標來源于需要,行為來自于根據需要確立了的目標。只有將學生需求融入形勢與政策課的課堂,才能真正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性,使他們主動學習。在形勢與政策課教學過程中必須首先了解學生關心什么、關注什么,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根據教育的需要和學生的實際思想需求,決定如何組織與呈現教育內容,才能很好地實現教學目標。[2]形勢與政策課程每個學期有其完整的教學大綱,在不偏離大綱的情況下,任課教師要將教學大綱上與學生實際需求相結合來安排教學內容。
在形勢與政策課堂教學中,可以將經濟形勢與學生就業(yè)聯系起來作為一個專題,可以將住房問題與學生的宿舍條件結合起來探討,可以將校訓與價值觀教育聯系起來探討等??梢詫ⅰ坝H”、“不明覺厲”、“人艱不拆”等流行的網絡用語與文化繁榮等專題聯系起來探討。
(三)提供展示機會,大范圍調動學生積極性
形勢與政策課是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但是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很多學生沒有在課堂上發(fā)表觀點的機會,從而喪失了主動性。要調動更多學生的積極性,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小組討論的機會,爭取多分一些小組,讓每個人都有說話的機會;可以改變授課方法,使用遠程教育,在網上提供討論平臺,讓每一個學生實時發(fā)表觀點;可以通過課后小組分工作業(yè)的方式,有人負責搜集資料、有人負責制作課件,有人負責講述,盡量覆蓋更多的同學;可以加入實踐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通過志愿服務和社會調查去體驗生活,達到育人效果。有更多學生的積極參與,這種主動性就會形成一種氛圍,去感染一小部分不積極的人,課程目標才能真正實現。
參考文獻:
[1]張平.形勢政策課中任務驅動學習模式初探[J].科技信息,2009,(3):548-549.
[2]許青.關于增強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有效性的幾點思考[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3):138-141.
作者簡介:
楊學玉(1980-),女,遼寧沈陽人,博士,現任北京師范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黨總支副書記,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