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毓平
摘要 描述了葡萄黃葉甲的形態(tài)特征,系統(tǒng)研究了該蟲的生物學特性和發(fā)生、危害規(guī)律,根據其生活習性提出了綜合防治措施。
關鍵詞 葡萄黃葉甲;形態(tài)特征;生物學特性;發(fā)生規(guī)律;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S436.63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03-00739-02
Abstract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Oides tarsata Baly were described,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ccurrence and harmfulness were studied, and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ir living habits.
Key words Oides tarsata Baly; Morphological feature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ccurrence regulariti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葡萄黃葉甲(Oides tarsata Baly)為鞘翅目(Coleoptera),葉甲科(Chrysomeloidea),是九江地區(qū)葡萄產區(qū)的常發(fā)性害蟲。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葡萄黃葉甲在九江地區(qū)的九江縣長嶺葡萄園、 共青城江益鎮(zhèn)葡萄園、德安縣河東鄉(xiāng)葡萄園和永修縣鳳凰山葡萄園連年發(fā)生,并逐年加重,尤近3年猖獗危害成為主要害蟲。于2011~2013年通過室內飼養(yǎng)和野外調查,初步明確葡萄黃葉甲的生物學特性,并進行了防治試驗。
1 分布、寄主及危害
葡萄黃葉甲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西、福建、臺灣等地[1]。據資料記載[2],江西省主要分布贛中、北地區(qū)。其食性比較專一。經野外調查,只見在栽培葡萄和葛藟,未見在山葡萄、毛葡萄等野生葡萄上發(fā)生危害。并在飼養(yǎng)中,發(fā)現(xiàn)對這2種野生葡萄表現(xiàn)嚴重拒食。成蟲、幼蟲均取食嫩芽和葉片。芽被害后影響藤枝和花序萌生,葉片被害造成許多缺刻和孔洞,嚴重時可將葉片全部吃光,僅留粗大葉脈,削弱生長和結果。據2013年6月中旬在九江縣長嶺葡萄園、 共青城江益鎮(zhèn)葡萄園、德安縣河東鄉(xiāng)葡萄園和永修縣鳳凰山葡萄園調查,平均有蟲株率達到92.7%,單株蟲口密度最高達386頭/株以上,平均108.5頭/株。
2 形態(tài)特征
2.1 成蟲
體長8.3~11.6 mm,寬3.8~5.7 mm,雌大于雄;長橢圓形,棕黃色至深棕色,前胸背板和鞘翅均為棕黃色;頭部刻點細,復眼和上顎黑;腹面呈棕黃色,中后胸腹板及腹部為淺褐色;3對足棕色,跗節(jié)黑褐色,前跗節(jié)黃褐色;觸角黑褐色,端部色較暗,且整個觸角不及體長一半。
2.2 卵
長橢圓形,前端稍圓,長約0.8~1.0 mm;聚產成塊狀,每塊為36~54粒,卵塊上有淡黃色絲狀粘液包裹,并主要產于枝蔓上,少數(shù)在葉背。
2.3 幼蟲
初孵幼蟲體長約1.0 mm,老熟幼蟲黃褐色,長約9.2~12.0 mm。頭部小、前胸和腹末節(jié)背面均為褐色且有光澤,第3~5腹節(jié)背面各有2個褐色斑; 3對胸足黑色。
2.4 蛹 長7.0~9.4 mm,初期蛹為淺棕黃色,后期棕黃色;前胸背板具剛毛數(shù)根,腹部每節(jié)背板內側有刺瘤,尾端有2個黑褐色刺狀突起。
3 生物學特性
3.1 生活史
葡萄黃葉甲在九江地區(qū)1年2代,以成蟲在枯枝落葉、根際土縫和石縫中越冬,尤以根際土縫處越冬數(shù)最多。翌年4月中旬陸續(xù)出蟄活動,取食嫩芽和嫩葉進行補充營養(yǎng),并開始交配產卵。4月下旬~5月上旬為產卵盛期,5月中旬末產卵結束。第1代幼蟲為5月上旬~6月下旬,5月中旬~6月中旬為危害盛期;蛹期為5月下旬~7月中旬;成蟲期為5月下旬末~7月下旬,7月中旬危害最烈;第2代卵期為6月下旬~8月中旬,幼蟲期為7月下旬~9月下旬,8月中旬~9月中旬為危害烈期;蛹期為8月中旬~10月中旬;成蟲于9月中旬開始出現(xiàn),并大量取食到10月中旬,10月下旬食量減少,11月上旬逐漸進入越冬(表1)。
3.2 生活習性
越冬成蟲多在晴天出蟄活動,并且當天即可取食,第3天便尋求配偶交尾。但第1、2代成蟲羽化時,在蛹室停留1 d才出土,出土時間常在上午6~10時。出土后便沿蔓往上爬,經2 d后開紿取食,晝夜均可取食和交尾。但以0:00~10:00最盛,中午溫度過高和陽光強烈時,大部分個體在葉背或蔭蔽處躲藏,受驚時分泌黃色的液體。卵聚產葡萄蔓上,偶爾產在葉柄上,卵塊上有淡黃色絲狀粘液包裹。每雌蟲產卵5~8塊,每塊卵粒36~54粒,平均44粒,卵孵化率為42%~56%。幼蟲共4齡,多在葉背取食。1齡幼蟲群集,2~4齡幼蟲分散,并且3~4齡幼蟲食量為整個幼蟲期取食量86%以上。老熟幼蟲多在夜晚沿蔓下爬,進入松散的土下作土室化蛹,筆者通過室內飼養(yǎng)觀察,在自然日平均25~28 ℃的條件下,得知該蟲的卵期為14~17 d,平均15.2 d;幼蟲期為23~27 d,平均為25 d;預蛹期2 d,蛹期9~12 d,平均為10.3 d;成蟲期為42~46 d,平均為44 d,但越冬代成蟲壽命在自然條件下可達8個月之久(表2)。
4 發(fā)生規(guī)律
4.2 溫度與濕度
春季4月中旬,當日平均氣溫穩(wěn)定通過12 ℃時,越冬成蟲開始出蟄上蔓危害。氣溫低于12 ℃或遇風雨天氣,則蟄伏不動[2]。幼蟲喜在晴天和陰天活動取食,遇下雨天氣則在葉背不活動,大暴雨對初孵幼蟲有一定的機械沖刷作用。濕度影響卵的孵化率。2013年5月4~6日九江縣、共青城、德安縣和永修縣連續(xù)3 d中雨、陣雨或雨轉陰,日平均氣溫15.7~20.3 ℃,田間調查一部分卵塊因相對濕度過高滋生灰霉菌(Botrytis sp) , 導致5月上旬卵孵化率降低。
4.3 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水平直接影響葡萄黃葉甲的發(fā)生輕重。調查了德安縣河東鄉(xiāng)葡萄園和永修縣鳳凰山葡萄園,葡萄黃葉甲發(fā)生程度有明顯差異。表4說明,凡葡萄園品種搭配得當,合理密植,及時修剪、施肥、灌水,除草,防治病蟲徹底,則葡萄植株生長健壯,抗逆性強,葡萄黃葉甲發(fā)生輕,反之則重。
4.4 葡萄黃葉甲發(fā)育進度與物候期關系
通過近幾年觀察,各蟲態(tài)與對應物候有相關性,可作為葡萄黃葉甲發(fā)生期的預測依據之一。葡萄萌芽、展葉──葡萄黃葉甲越冬成蟲出蟄期;葡萄始花──第1代卵孵化高峰期;桃樹幼果生長──第1代幼蟲取食危害盛期;桃樹早熟品種果實成熟──第1代成蟲取食危害盛期;桃樹中熟品種果實成熟──第2代卵孵化高峰期;桃樹晚熟品種果實成熟──第2代幼蟲危害盛期;桂花樹開花──第2代蛹盛期;桂花樹謝花──第2代成蟲羽化盛期。
5 防治方法
5.1 減少越冬基數(shù) 由于葡萄黃葉甲以成蟲主要在葡萄根際土縫中越冬,12月~翌年1月對葡萄園深耕1次,使越冬成蟲暴露土面凍死,并注意清除枯枝落葉及根際附近的雜草,集中燒毀,可有效減少初侵害蟲源。
5.2 保護天敵 據觀察,成蟲期有些個體被茶翅蝽的成蟲和若蟲以針狀口器插入腹部節(jié)間內吸食體液致死。在陰雨時期,卵也會被灰霉菌寄生而孵化率降低。忌噴廣譜性藥劑,保護好天敵,對蟲害發(fā)生危害減輕可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5.3 加強栽培管理 不同葡萄品種有較明顯的抗該蟲發(fā)生危害差異。選用抗蟲品種可較強地減輕該蟲發(fā)生危害。如黑旋風和京亞等品種有較強的抗蟲性。 6~7月和9~10月應對葡萄園各翻耕1次,使蛹露出土面,讓鳥類等天敵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