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吳春明教授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吳春明因猥褻誘奸女學生被中止博導資格,然而,吳春明現(xiàn)在的妻子歐陽麗娟,當年是廈門大學人類學系的本科畢業(yè)生,而當年吳春明正是她的老師,這是一起成功轉型、修成正果的師生戀。
很少有國人對師生戀敏感、反感,很多情況下,都不自覺地認為雙方能突破身份阻礙、爭取戀愛自由實為不易。
比如,今年6月6日晚,吉林建筑大學城建學院足球場上,一名市場營銷大四學生,向戀愛三年的大學老師求婚,現(xiàn)場聚集了很多學生,最后男學生求婚成功。在網(wǎng)友評論中,不見有一條質疑一段3年“師生戀”的正當性,反而都在贊美“有情人終成眷屬”。在所謂“師道尊嚴”的中國,這類消息頻頻見諸媒體,成為美談。
不僅民眾、媒體如此認知“師生戀”,一些專家也持“佳話”論,如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尚重生就認為,“戀愛如果是出于自愿,是不存在身份問題的。歷史上很多師生戀都成為了名人佳話,例如魯迅和許廣平。我認為師生戀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然而,在美國,“禁止師生戀”是美國女性反對性騷擾運動的一個重要部分。性騷擾的一個基本定義就是,有權力的一方利用自己的權力對沒有權力的一方進行性挑逗或發(fā)生性關系。把這個定義運用到校園里就是“學生和教授之間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關系,只要他的職位給了他對她的權力”。
基于此,1984年,哈佛大學頒布校規(guī),禁止教授和其直接教授的學生之間有浪漫關系,這是美國高等學校第一個頒布的師生戀規(guī)則。后來這一規(guī)則逐漸擴大化,不再僅是禁止老師和直接教授的學生之間有浪漫關系,而是禁止一切師生之間的浪漫關系,現(xiàn)在美國幾乎所有大學都有這個規(guī)則。
禁止師生戀的根本原因在于老師和學生之間權力的不平等。如果允許師生戀,有權力的老師可能會濫用權力,對學生進行性脅迫,即使沒有脅迫,學生也可能基于老師擁有的這個權力,主動想和老師維持浪漫關系。
在吳春明“誘奸”案例中,這個特點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如汀洋寫到“所有的考古學生都面臨著發(fā)表文章、畢業(yè)找工作或保研保博的問題,這些問題就成為了考古女生們的死穴”。
而“雙方真正同意”的兩性關系,在權力不平等的人之間是很難存在的。這種權力極不對等的情況下,急缺自由戀愛最需要的“獨立人格”。按照此理,不僅老師和學生,醫(yī)生和病人、主編和記者、正式工和所帶實習生等等均不應該搞在一起。
嚴禁師生戀對學生(弱勢方)的保護不言而喻,同時,這也是對教師(強勢方)的愛護。本是“兩廂情愿”的師生戀,一旦發(fā)生感情糾葛,劣勢一方的學生可能會出于報復的目的狀告老師。
時至今日,中國的很多企業(yè)都有類似“上司和下屬不能戀愛”的規(guī)制,但在師生間權力更不對等的中國高校,卻很少對“師生戀”作出明文限制。?笪
摘自《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