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 要】隨著環(huán)境的惡化,人們對生態(tài)問題的關注度也變得越來越高,生態(tài)文學也隨之出現(xiàn)。18世紀的很多詩歌和小說都用一種詳細、科學、準確的語言再現(xiàn)了大自然。很多作家都趨于在作品中反映人類是如何改變自然的。但是,自然在作為被改變的客體的同時,經常也成了改變的媒介或是工具。也就是說,在改變自然的同時,人類同樣也改變了自己。笛福的《魯濱孫漂流記》、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記》和斯摩萊特的《漢弗萊·克林克歷險記》等都是這樣的例子。
【關鍵詞】生態(tài)文學;英國小說;生態(tài)意識
一、何為生態(tài)文學
由于焚燃化石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影響了太陽產生的熱能,使全球氣候變暖。由于冰川和永久凍土正在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由于人類對木材和耕地等的需求,使全球森林大幅度減少。森林是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主體,對維持陸地生態(tài)平衡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是,由于大量森林被毀,地球已經出現(xiàn)了比任何問題都要難以對付的嚴重生態(tài)危機,這些危機包括綠洲淪為荒漠、水土大量流失、干旱缺水嚴重、洪澇災害頻發(fā)、物種紛紛滅絕以及溫室效應加劇等等。有人預言,生態(tài)危機有可能取代核戰(zhàn)爭成為人類面臨的最大威脅。與此同時,由于化學品的制造和使用越來越多,空氣污染、水污染等也日趨嚴重。可以說,這種種現(xiàn)象已經對人類在地球上的生存造成了直接的威脅。長此以往,地球將不再適合人類居住。人類將會失去賴以生存的家園。
隨著環(huán)境的惡化,人們對生態(tài)問題的關注度也變得越來越高,生態(tài)文學也隨之出現(xiàn)。那什么是生態(tài)文學批評呢?徹麗爾·格羅特費爾蒂(Cheryll Glotfelty)在他的著作《生態(tài)批評讀本》中給生態(tài)批評下了這樣的定義:“筒單說,生態(tài)文學批評就是研究文學和自然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許多生態(tài)批評家和生態(tài)思想家都指出,導致生態(tài)危機的深層原因不是工業(yè)、不是技術,那些都是表層原因,真正的深層原因和主要原因是人類的思想和文化。人類的文化是與外部環(huán)境緊密相連的,既對之產生影響,又被它所影響。生態(tài)文學批評的主體就是自然與人類文化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從批評角度說,它跨越了兩個方面,一是文學,二是土地。從理論角度說,它是在人類和非人類之間的一種協(xié)調。
如果要追根溯源,那么,生態(tài)文學批評主要是從美國開始的。20世紀60年代,美國生態(tài)文學批評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和女權主義文學批評或是反種族主義理論等相比,生態(tài)文學批評的發(fā)展相當緩慢,直到90年代才得到較快的發(fā)展。
文學批評是20世紀90年代才盛行起來的批評流派,但生態(tài)文學卻早已存在。由于“生態(tài)文學主要探討和揭示的是自然與人的關系:表現(xiàn)自然對人的影響、人在自然界的地位、自然萬物與人的聯(lián)系、人對自然的破壞、人與自然的融合等”,所以,生態(tài)文學的主體是自然與人。文學自有史以來,經歷了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xiàn)實主義、自然主義、現(xiàn)代主義及后現(xiàn)代主義等不同的發(fā)展階段。由于哲學思潮、社會背景、科技水平等的不同,各個階段的文學作品各有特點,呈現(xiàn)色彩紛呈的態(tài)勢。然而,不管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于什么年代,也不管它們屬于何種流派,它們都離不開我們生活在其中的自然。正因人與自然的關系或多或少地體現(xiàn)在歷代眾多文學作品當中,這就為我們從生態(tài)批評的角度解讀和研究歷代作家作品中人與自然的關系提供了可能。
二、18世紀英國的文學
18世紀的英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近代首先稱霸世界的頭號工業(yè)強國。與17世紀相比,受過教育的英國人數量翻倍。并在文化領域,自然也有了一些明顯的變化。到18世紀中期,至少百分之六十的成年人都已能讀會寫。而女性受教育人數增加得尤為迅速。至少百分之四十的成年女性有了閱讀能力。
18世紀的很多詩歌和小說都用一種詳細、科學、準確的語言再現(xiàn)了大自然。很多作家都趨于在作品中反映人類是如何改變自然的。但是,自然在作為被改變的客體的同時,經常也成了改變的媒介或是工具。也就是說,在改變自然的同時,人類同樣也改變了自己。笛福的《魯濱孫漂流記》、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記》和斯摩萊特的《漢弗萊·克林克歷險記》等都是這樣的例子。
三、18世紀英國小說中的生態(tài)思想和生態(tài)意識
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1660-1731)出生于倫敦的一個普通家庭,他是個多產作家,寫的作品共有250部之多,包括小冊子、游記等。但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晚期作品,其中《魯濱孫漂流記》講述了因船只失事而漂流到一個荒島的魯濱孫如何在荒島上通過自己的力量存活下來,在事隔二十多年后重新回到文明世界的故事。他所在的荒島是一個荒無人煙的原生態(tài)島嶼,這里充滿了未知和危險,遠離喧囂的社會,在這里魯濱遜做回了真正的原始人,但是,值得指出的是,這種原始人的回歸是處在一種被動的前提下,所以小說中,他并沒有和原始的自然和諧共處,而是建立了和自然對立的關系,他開始試圖改造環(huán)境,征服自然,小說中,魯濱遜開始開荒種地,自力更生,并馴化動物,讓其為自己服務,甚至成功的訓化了野人星期五。
在島上的生活中,他開始捕殺動物,不是把它們殺掉就是把它們趕出自己的家門,種種作為好像少了人類應有的愛心和對動物的保護,當然他的所做所為很大一部分是為了自己的生存,他似乎開始把島上的一切掌控自己的手中,這其中典型的反映出了人類中心主義的行為,一種反生態(tài)的行為,當然在征服自然的行為中,笛福也還是表達了魯濱孫和自然妥協(xié)的方面。他流落荒島,孤身一人,被汪洋大海所包圍,與人世隔絕,過著孤單寂寞的生活。對于大自然,他還是多少有了敬畏之感,并不認為自己可以把大自然全然控制在自己手里。此外,他還靠大自然的給養(yǎng)存活了下來。但是,魯濱孫并沒有進一步思考自然和人的確切關系,沒有得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之關系的結論,而是把這一切都歸結為上帝的力量。
喬納森·斯威夫特( Jonathan Swift,1667-1745)是1 8世紀英國著名的的和諷刺小說家和政治評論家,他最有名的作品就是發(fā)表于1726年的諷刺小說《格列佛游記》(Gulliver's Travels)。小說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講述外科醫(yī)生格列佛由于船只失事流落到一個叫利立浦特的小人國的見聞。第二部分則是在布羅卜丁奈格大人國的見聞。第三部分是勒皮他(飛島)的游記。第四部分則是格列佛在慧駟國的奇遇。在慧駟國奇遇中,斯威夫特虛構了一個由馬治理的島國。在這個想象中的國度里,慧駟(馬)是“大自然之盡善盡美者”。它們“很有條理,很有理性,觀察敏銳而判斷正確”。這些馬“生來就具有種種美德,根本不知道理性動物身上有罪惡是怎么一回事……所以爭議、吵鬧、爭執(zhí)、肯定虛假、無把握的命題等等都是‘慧駟中聞所未聞的罪惡”。相反.與人同類的“野胡”則是丑陋不堪、骯臟齷齪、令人生厭的生物。他們貪婪、懶惰,有著可鄙的習性。在慧駟國,他們是供馬使喚的下等動物。
格列佛發(fā)現(xiàn),這里的馬比人類更有美德,于是努力學會了馬的語言,希望能與馬永遠生活在一起,度過自己的余生。在這里,斯威夫特通過這一部分的故事表達了他的生態(tài)觀。在1 8世紀,“偉大的生命鏈”是十分常見的術語。王諾在他的《歐美生態(tài)文學》中引述彼德·馬歇爾的話說:人是這個巨大的鏈中的一環(huán),這個鏈條一環(huán)環(huán)連下來,從最完美的到最無用的。如果說在人的下面有成千上萬個環(huán),那在人的上方也一定還有更多的環(huán)。如果我們往下看,我們看到無數較低等的生命,它們的幸福和生命要依賴人的意愿;我們看到人靠搶奪它們而穿,靠它們的痛苦和毀滅而食,奴役它們其中的一部分,折磨另一部分,為了人的奢侈和消遣謀殺數以百萬計的生命;那么,如下情況是否很相似或者更可能呢:人的幸福和生命也應當同樣依賴于位置在他上面的那些環(huán)的意愿?
所以,因為生命鏈是個“首尾相連的封閉的鏈,從而也就沒有哪一環(huán)高哪一環(huán)低、哪一環(huán)重要哪一環(huán)不重要”之說。斯威夫特是會同意這種說法的。但是,為了讓作品更富諷刺意義,斯威夫特不但顛覆了人與動物的等級差別,而且把馬放在了人類之上。
托拜厄斯·喬治·斯摩萊特( Tobias George Smollett,1721—1771)出生于蘇格蘭一個地主家庭。《漢弗萊·克林克歷險記》(The Expeciition,of Humphry Clinker, 1771)被認為是斯摩萊特最成功的作品。這足一部長篇書信體小說,由一個家庭里的不同成員寫給各自的朋友及相關人員的書信構成。這些人包括:英國鄉(xiāng)紳馬修·布蘭布爾、他的老處女妹妹塔比薩、外甥杰里·梅爾福德和外甥女莉迪亞·梅爾福德。此外,還有女仆詹金斯。所有的敘述都非常簡單,包括了這一行人從威爾士到倫敦,再到蘇格蘭等地的旅行,描寫了一路的見聞趣事。由于布蘭布爾一家的游歷不但包括鄉(xiāng)村,同時也包括城市,所以,斯摩萊特也就借由這家人之口,特別是布蘭布爾之口道出了鄉(xiāng)村和城市的諸多不同。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鄉(xiāng)間景色的宜人、空氣的清新和城市里污濁、被污染的空氣的對比。在著墨不多的關于鄉(xiāng)間的描寫中,布蘭布爾總是強調鄉(xiāng)間景色的宜人和空氣的清新。而在他眼里,布蘭布爾莊園無疑是鄉(xiāng)間的代表。根據布蘭布爾的描述:
在布蘭布爾莊園,我在室內也有活動的余地,呼吸的是清新、爽快、有益的空氣。我喜歡能使人恢復精力的睡眠,從來就不會被可怕的噪音驚擾或打斷。只是到了早晨,窗口才有歐洲燕在恬美地歌唱。我喝著從巖石里噴射出來的純凈、清澈的泉水,或者飲用自產麥芽釀制的滿是泡泡的家制飲料,或是痛飲蘋果汁,那蘋果是自家果園種植的。
在這樣的莊園里,人置身于大自然當中,一切都是那么的安煞、肅靜,所以連睡眠也不會被打擾??沙鞘械那闆r又是怎樣的呢?在這部作品中,倫敦當然是所有城市的代表。在倫敦寄居時,布蘭布爾是這么描述的:
我被關在骯臟悶熱的住所里,里面連再容納一只貓的地方都沒有。我吸進的是沒完沒了的腐臭氣味。毫無疑問,如果沒有被煤里大量的酸緩和一下的話,那就會引起一種流行病,而煤里的酸本身對結構嬌弱的肺部來說,就已經是有害的東西了??墒沁B這個自豪的矯正者也無法阻止人們出現(xiàn)面黃肌瘦、無精打采的面容,正是這一點把倫敦的居民和那些過著鄉(xiāng)村生活、面色紅潤的鄉(xiāng)村少年區(qū)別開來了。我子夜過后才去睡覺,白天的放蕩和胡鬧使我精疲力竭、煩躁不安。
在這段描述中,斯摩萊特其實提出了嚴重的城市污染問題,這其中有空氣污染、煤煙污染、噪音污染及水污染。從斯摩萊特描述的口吻中,不難看出這位游歷頗廣的作家對當時英國城市各種污染斂銳的觀察力和毫不留情的鞭撻。所以,他是18世紀最早提出和關注環(huán)境污染的作家。
【參考文獻】
[1]李美華.英國生態(tài)文學[M].學林出版社,2008.
[2]李素杰.生態(tài)文學批評——美國文學批評理論中的一支新生力量[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02).
[3]李貴蒼,江玉嬌.文學與自然的對話:自然文學與環(huán)境文學的異同[J].外國文學,2010(02).
[4]朱曉燕.從生態(tài)女性主義的視角解讀《德伯家的苔絲》[D].中國石油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