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歡浪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國際經貿學院,上海 201620)
作為重要的戰(zhàn)略性資源,稀土廣泛應用于電子、能源、信息、航空、軍事等領域,已成為新能源、新材料以及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產品生產所不可缺少的關鍵性上游投入品。中國不僅是世界上稀土儲備大國,也是稀土生產大國,最近的十幾年,世界90%以上的稀土需求由中國供給。可以說,稀土之于中國,猶如鐵礦石之于澳大利亞,與澳大利亞掌握了鐵礦石的定價權并通過鐵礦石出口獲取了巨額利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一直以“白菜價”出口稀土,①1990-2005年,中國稀土的出口量增長了近10倍,平均價格卻跌至1990年時的一半。造成稀土低價出口的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我國稀土產業(yè)集中度低,國內廠商之間的過度競爭導致稀土出口數量供過于求;第二,世界稀土產業(yè)的需求集中化,稀土產品的下游應用技術集中掌握在少數幾個發(fā)達國家手中,目前全球稀土的主要消費國為美國、日本、韓國、歐洲和東南亞地區(qū)國家。
為了改善稀土貿易條件并保護本國自然環(huán)境與資源,我國采取了一系列“稀土新政”,對國內稀土產業(yè)進行整合,并對稀土出口征稅?!跋⊥列抡痹谝欢ǔ潭壬隙糁屏酥袊⊥恋蛢r出口,稀土價格在最近幾年有了很大的回升。但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稀土原料價格一路下滑,這波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外國需求放緩,而需求放緩除了經濟原因外,還與歐美國家開始釋放自身的稀土儲能有關。中國雖然控制了全球90%以上的稀土資源供給,但是發(fā)達國家并不是沒有稀土的儲備,①由 于過去幾十年的大量開采,目前中國的實際稀土量已經不足世界的30%。來源: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0-05/27/content_13571462.htm。它們的稀土儲備主要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的儲備,這些國家本身就具有稀土資源,過去它們將其作為戰(zhàn)略儲備,通過從中國低價進口滿足國內的下游需求,而隨著稀土產品價格的上升,它們開始逐步加速稀土的自給自足。②美 國鉬礦公司此前公布,計劃投資8.95億美元將稀土年產能從2萬噸提升至4萬噸,而其上年產量尚不足5 000噸。澳大利亞的Lynas Corp也公告了在馬來西亞分兩個階段修建冶煉廠,在2013-2014年將出現規(guī)模化的量產,一、二期達產后稀土氧化物的產能達到2.18萬噸。資料來源:http://business.sohu.com/20121010/n354592715.shtml。第二類則是日本、韓國等國的儲備,這些國家沒有稀土礦產,但是在過去三十幾年,它們通過建立稀土儲備制度,儲存了大量的稀土資源。譬如日本沒有稀土資源,卻是稀土資源儲備最多的國家,根據日本經濟產業(yè)省的數據,當前日本稀土存量已經足夠該國使用至少20年。③《日本時報》網站2010年10月援引日本經濟產業(yè)省的數據顯示,日本90%的稀土供應依賴中國。據日本沖繩大學劉剛教授介紹,日本從1993年起開始建立稀有金屬儲備制度和基地。據估計,目前日本的稀土存量已經足夠該國使用至少20年。
中國的“稀土新政”遇到了發(fā)達國家稀土儲備的挑戰(zhàn),雖然中國依舊是世界最大的稀土出口國,占據90%以上的全球市場份額,但是發(fā)達國家的稀土儲備削弱了中國控制世界稀土價格的能力。本文提出的問題是:發(fā)達國家的稀土儲備如何影響中國的稀土出口政策,特別是如何影響中國出口關稅的政策實施效果?當上游(稀土)、下游(高科技)產業(yè)的市場結構(產業(yè)集中度)變化時,稀土出口關稅的稅負轉移是如何變化的?
國內雖然就上述問題進行了廣泛討論,但尚未做出深入的理論分析。本文試圖建立一個縱向關聯(lián)市場的理論模型,著重研究在發(fā)達國家具有稀土儲備的情形下,我國稀土出口關稅政策的實施效果。本文的理論框架來源于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fā)展的基于中間產品出口視角的戰(zhàn)略性貿易政策模型(Spencer和Jones,1991,1992;Ishikawa和 Lee,1997;Bernhofen,1997;Ishikawa和Spencer,1999),這些模型有別于傳統(tǒng)的戰(zhàn)略性貿易政策研究最終產品的出口,而將研究視角轉為中間產品的出口和進口。本文研究的稀土產品屬于資源性產品,具有與普通中間品不一樣的特點,它是不可缺少的關鍵性投入品,但是其生產污染較為嚴重,在國內稱為“兩高一資”產品。本文的討論可以使戰(zhàn)略性貿易政策的研究更具完整性,也可以對我國當下的稀土出口政策問題給出理論上的深入剖析。
本文余下內容結構如下:第二部分為文獻評述;第三部分是基本模型的構建;第四、第五部分分別是上游國家稀土生產廠商進行數量競爭和價格競爭的模型求解;第六部分是結論和相關政策含義。
本文與基于縱向關聯(lián)市場框架下的戰(zhàn)略性貿易政策文獻相關。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間品市場被越來越多地引入到戰(zhàn)略性貿易政策模型中,Spencer和Jones(1991,1992)、Ishikawa和Spencer(1999)等認為,中間產品的供給方式(本國還是外國生產、壟斷或是多個廠商生產)將成為是否對中間產品進口征稅或補貼的關鍵。這些研究更多地關注中間品的進口限制,較少關注中間品的出口限制,因為一般的中間品與稀土資源有著重大的區(qū)別,稀土本身具有不可或缺性、可耗竭性等特點,各國對稀土的爭奪其實也體現了全球經濟的競爭方式由“市場準入”轉為“資源獲取”。與本文關系最為密切的是Yu(2007)的模型,他考慮了一個上游的壟斷石油廠商(石油輸出國組織)和多個下游國家的下游生產廠商,每個下游國家具有一定的石油儲備,但并不出口。他認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協(xié)議(京都協(xié)定)可以使得下游國家聯(lián)合起來對石油消費征稅,該稅收的負擔將部分轉嫁到上游壟斷廠商。他的模型更多的是考慮了下游國家的稅收負擔轉移問題,而本文考慮的是上游國家的稅收負擔轉移。此外,在Yu(2007)的模型中,上游國家是一個壟斷廠商,并沒有考慮市場集中度問題,本文則考慮了上游國家的產業(yè)集中度。
稀土定價權缺失也一直是國內研究關注的焦點。宋文飛等(2011)指出,稀土定價權缺失的關鍵原因在于稀土出口市場呈現買方壟斷市場結構。劉慧芳(2011)分析了中國采取稀土配額政策會如何影響稀土出口。曾先峰等(2012)則認為,中國稀土低價出口的主要原因在于企業(yè)不需要考慮稀土生產的環(huán)境外部成本,而出口管制政策是校正稀土市場價格扭曲、彌補稀土資源折耗成本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外部成本補償不足的一種手段。邢斐等(2012)構建了與本文類似的模型,分析了在下游國家采取貿易報復手段時,中國的稀土出口關稅政策是否依舊穩(wěn)健。除稀土外,同樣屬于自然資源品的鐵礦石的貿易問題也受到了理論界的關注,學術界稱為“鐵礦石—稀土悖論”。鄭錦榮等(2010)認為,由于我國鋼鐵廠商的生產技術落后于日本制造商,壟斷供應商(澳大利亞鐵礦石生產商)選擇與處于終端產品行業(yè)中領導地位的制造商(日本新日鐵和韓國浦項制鐵)進行談判,從而確定鐵礦石的壟斷價格,導致中國鋼鐵企業(yè)缺乏鐵礦石的定價權。丁永健、郝琦(2011)則認為,國內市場分割和下游鋼鐵市場過于分散使中國失去了鐵礦石的定價權。
本文與現有的文獻存在幾個重要的不同點:首先,現有文獻雖然分析了上下游的市場結構,但是在具體模型構建上還是較少考慮稀土行業(yè)上游市場相對分散、下游市場較為集中的特點。其次,現有文獻考慮了不同的稀土出口政策,如關稅、配額、市場準入等,但是本文關注的重點是下游國家政策變化后(稀土儲備釋放),中國稀土出口關稅的政策實施效果。
假設在一個縱向關聯(lián)產業(yè)中存在n+1個國家,中國為專業(yè)化生產稀土產品的上游國,日本、歐美等發(fā)達國家(其他n個國家)為專業(yè)化生產高新技術產品的下游國。我國國內存在m家相同的上游稀土生產廠商,每個下游國各存在1家相同的下游廠商。我國廠商將稀土產品分別出口至每個下游國家,而下游國廠商則將稀土作為投入品,生產高新技術產品并出口至“第三國”市場,我國對本國稀土出口征收關稅。這個“第三國”假設與邢斐等(2012)不一致,他們假設高科技產品全部出口到中國。此外,根據現實情況,我們進一步假設下游每個發(fā)達國家都有一定的稀土儲備,但是這些稀土儲備不會出口到其他國家,僅僅提供給本國下游廠商。
式(1)顯示,最終產品廠商的利潤為總收益減去中間產品購買成本。假設上游國國內的上游廠商生產每單位中間產品的成本為c,定義xk為上游第k個廠商的產量,xki為第k個上游廠商銷往下游第i個國家的數量,則第k個上游廠商的利潤函數可寫為:
其中xk=,式(2)表示每個上游廠商的利潤為總收益減去中間產品的生產成本和出口關稅。
本文構建的博弈模型包括三個階段:在第一階段,中國對本國中間產品出口征收關稅t;在第二階段,給定中間產品價格,上游廠商確定出口中間產品數量;在第三階段,最終產品廠商進行古諾產量競爭。對于博弈的第二階段,本文將分兩種情況展開討論:一種為上游稀土行業(yè)進行數量競爭,確定上游中間產品價格和出口關稅之間的關系;另一種為上游稀土行業(yè)進行價格競爭。
對下游發(fā)達國家廠商而言,從中國進口稀土用來生產最終產品并且出口到第三國市場。分別將最終產品需求函數代入式(1)中,可得:
對上式求一階條件,聯(lián)立求解可得第i國最終產品產量為:
由于本文假設一單位中間產品經過加工可生產出一單位最終產品,將該關系代入式(4)中,可得各國中間產品的引致性逆需求函數:
在博弈的第二階段,中國的上游廠商將各自生產的中間產品分別銷售給下游發(fā)達國家廠商。將式(5)給出的各國中間產品價格代入式(2)中,可得第k個上游廠商的利潤為:
式(6)右邊第一項是中間產品的市場價格減去邊際成本和關稅,第二項為中間產品的需求量。在此,我們引入下游發(fā)達國家的稀土儲備問題,假設稀土的市場價格上升時,下游國會拿出一定的稀土儲備。進一步地,假設每個國家拿出的稀土儲備量是一樣的,①這個假設可能會顯得不切合實際,但是考慮到世界90%以上的稀土出口是由中國提供的,其他國家的稀土儲備量相對較小,假設每個國家的稀土儲備一樣也是可以接受的。都為K,該稀土儲備可能是因為一些發(fā)達國家本身具有一定的稀土儲藏量,如美國、澳大利亞等;也可能是由于在過去幾十年中,這些發(fā)達國家從中國的出口市場中儲備了大量的稀土,如日本、韓國等。在考慮發(fā)達國家稀土儲備的情況下,式(6)上游廠商的利潤函數變?yōu)椋?/p>
式(7)表明上游廠商面臨的稀土需求減小,其中隱含了一個假設,即每個上游廠商面臨的市場萎縮是對稱的。對式(7)求一階條件,可得第k個上游廠商供給下游第i個國家的數量:
由式(8)可得第i個國家國內的中間產品總供給量:
本文關注的重點在于中國對稀土出口征稅的政策實施效果,即一單位的出口征稅會有多少單位轉嫁給發(fā)達國家的生產廠商。前面我們已經假設當稀土的市場價格上升時,下游國家會拿出一定的稀土儲備。我們進一步假設拿出來的稀土儲備量與稀土市場價格存在一個正的線性關系,即K=βw,β>0,說明隨著稀土市場價格的上升,發(fā)達國家政府會提供更多的稀土儲備供應給其下游廠商。將K=βw代入式(10),可得新的中間產品的市場價格:
將式(9)代入式(5)中,可得中間產品價格:
式(11)中,將中間產品的市場價格求出口關稅的導數,可得:
從式(12)容易看出,中國對稀土征收出口關稅,其稅負轉移量與上下游的產業(yè)市場集中度有關,也與發(fā)達國家使用稀土儲備的應對力度有關。我們對式(12)做了簡單的計算機模擬,見圖1。
圖1 上、下游產業(yè)集中度對上游國出口關稅稅負轉移的影響(β=1)
我們進一步分析上下游產業(yè)集中度對上游出口國關稅稅負轉移的影響,將式(12)進一步求導,可得:
由式(13)可以得到引理1:
引理1:隨著上游國家產業(yè)集中度的降低(m變大),上游國家對稀土出口征稅的稅收負擔將更多地轉嫁給發(fā)達國家的下游廠商。
引理1的經濟學含義是:隨著上游國家產業(yè)集中度的降低,上游國家上游廠商之間的競爭加劇,從而中間產品的價格降低,此時,上游國對出口征稅將緩解上游廠商之間的競爭,并且將出口關稅的稅收負擔更多地轉嫁給下游國的下游廠商。極端的情況是,當上游廠商是完全競爭時,稅負將完全轉移給下游廠商。圖2是該結果的簡單數值模擬,可以看到,在下游國家不釋放稀土儲備時(β=0),如果上游稀土生產廠商數量超過10家,上游國家的出口關稅基本全部轉移給下游廠商。
引理1的現實意義在于,只要中國當前的稀土產業(yè)整合度不夠高(生產稀土的廠商數量相對較多),中國就應該堅持對稀土出口征稅,防止稀土出口價格過低,因為大部分的稅收負擔將轉嫁給下游廠商,而中國可以獲得壟斷租金。
圖2 上游產業(yè)集中度對稅負轉移的影響
圖3 下游產業(yè)集中度對稅負轉移的影響
再將式(12)對下游產業(yè)集中度求導,可得:
由式(14)可以得到引理2:
引理2:隨著下游產業(yè)集中度的提高(n變小,也可以定義為生產下游產品的國家減少),上游國家對稀土出口征稅的稅收負擔將更多地轉嫁給發(fā)達國家的下游廠商。
引理2的經濟學含義是:隨著下游國家產業(yè)集中度的降低,即生產高科技產品的國家增多,下游廠商之間的競爭愈加激烈,此時,下游廠商將是中間產品的價格接受者,它們的利潤已經很低,不足以再承受中間產品的價格上漲,所以對上游中間產品征稅將很難再轉嫁給下游廠商。圖3是該結果的簡單數值模擬,可以看到,在下游國家沒有釋放稀土儲備時(β=0),當僅有一個國家生產高科技產品時,下游廠商將承擔50%的上游國家的出口關稅負擔。
引理2的現實意義在于,只要稀土出口市場呈現買方壟斷市場結構,或者說下游生產高科技產品的國家數量較少(現實中只有美國、日本和歐盟一些國家),由于大部分的稅收負擔將轉嫁給下游國家廠商,中國就應該堅持對稀土出口征稅,防止稀土出口價格過低。綜上分析,可以得到結論1:
結論1:當中國稀土行業(yè)的產業(yè)集中度低或者發(fā)達國家下游產業(yè)集中度高時,中國對稀土出口征收關稅對中國是非常有利的,征收關稅帶來的稀土價格上升將更多地由發(fā)達國家承擔。
結論1的現實意義是,只要我國稀土生產廠商數量眾多,廠商之間過度競爭的局面或者稀土出口市場呈現發(fā)達國家買方壟斷市場的結構不改變,中國就應該對稀土出口征收關稅。
接下來,我們進一步考慮發(fā)達國家稀土儲備的干預力度如何影響中國出口關稅的稅負轉移效應。從式(12)容易知道,當β變大,即發(fā)達國家的干預力度增強時,中國出口關稅轉移給發(fā)達國家下游廠商的數量將減小。極端的情況是,當β=0或者K=0時,發(fā)達國家政府不會提供稀土儲備給其下游廠商。
圖2和圖3分別比較了β=0、β=0.5、β=1幾種情況可以看到,出口關稅的稅負轉移效應隨著干預力度的增強而減弱。由此我們得到結論2:
結論2:當發(fā)達國家把稀土儲備用來應對中國的出口關稅時,中國出口關稅的政策實施效果將減弱,并且隨發(fā)達國家干預力度的增加進一步減弱。
結論2的經濟學直覺非常簡單,當中國對稀土征收出口關稅時,隨著稀土價格的上升,發(fā)達國家會提供更多的稀土儲備給其下游廠商,從而使得中國上游廠商的稀土市場需求萎縮,導致稀土的市場價格滑落。該結論可以與Yu(2007)的研究做對比,雖然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協(xié)議(京都協(xié)定)可以使得下游國家聯(lián)合起來對石油消費征稅,該稅收的負擔將部分轉嫁給上游壟斷廠商(OPEC組織),但是由于每個下游國家都存在一定的石油儲備,而征收石油消費稅將降低石油的市場價格,所以下游國家征收石油消費稅的動機將被削弱。表1通過簡單的數值例子,比較了β=0、β=0.5、β=1時稀土價格的關稅轉移效應,可以看到,當發(fā)達國家完全釋放其稀土儲備(β=1)時,若存在多個下游稀土需求國家(n>1),則大部分的上游出口關稅稅負將轉嫁給上游的出口國家。
表1 上、下游產業(yè)集中度對上游出口國出口關稅稅負轉移的影響
結論2的現實意義在于,中國稀土出口關稅的政策實施效果將隨著發(fā)達國家稀土儲備資源的釋放而逐漸減弱。這個我們已經在2011年下半年以來稀土出口價格大幅下滑中有所體會,雖然中國對稀土出口征收了出口關稅,但是稀土的出口價格卻不升反降。我們認為其中的主要原因可能就在于發(fā)達國家儲能釋放的預期影響了市場的供需結構。所以,未來我們在制定稀土的出口政策時應該更多地結合使用其他非關稅手段,如海關最低限價、出口配額等。①現實中,除了出口限制等貿易政策外,中國還使用產業(yè)政策和環(huán)境政策,如建立稀土行業(yè)準入制度,實施更加嚴格的稀土工業(yè)污染物排放標準、增加資源稅、控制產業(yè)規(guī)模、促進稀土行業(yè)整合等,我們將在文章最后再做討論。
此外,國外的稀土儲備主要通過影響國內的出口需求而影響國際市場的稀土價格,所以針對發(fā)達國家的稀土儲備,我國也應該積極借鑒日本的經驗,從政府層面和行業(yè)層面積極建立稀土的戰(zhàn)略儲備,當稀土國際市場價格下滑時,通過政府和行業(yè)的稀土儲備來穩(wěn)定國際市場價格。
這里我們考察中國上游稀土行業(yè)進行價格競爭的情況。上文我們假設國內廠商采取產量競爭模式,在戰(zhàn)略性貿易政策的文獻中會有人提出中間產品生產廠商的古諾競爭可能無法或者不足以刻畫國內地區(qū)或廠商之間的惡性競爭。因此,這里我們加入了國內稀土中間廠商采用價格競爭的討論。
上文博弈模型的第三階段或者說下游廠商的市場結構沒有變化(依舊是數量競爭),所得結論仍然不變。因此,我們直接從博弈的第二階段開始求解。由于上游價格競爭,所以上游產品的定價為:
即上游產品的定價為生產成本和出口關稅相加。此時,由式(4)可以得到下游廠商的產量:
我們認為,只要上游廠商面臨的需求為正,其定價模式(w=c+t)不會改變。而上游廠商的市場需求為正需滿足mx->0,將式(16)代入,我們認為只要發(fā)達國家給予其下游廠ki商的稀土儲備滿足K<(a-c-t),上游產品的定價模式就不會改變。此時,我們得到結論3:
結論3的經濟學含義非常簡單,由于上游廠商實行的是價格競爭,所以上游廠商的利潤為0,進一步對上游中間產品征收關稅,其稅收負擔將完全轉嫁給下游生產廠商。結論3的現實意義與引理1類似,只要當前中國稀土廠商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中國就應該堅持對稀土出口征稅,防止稀土出口價格過低,因為所有的稅收負擔將轉嫁給下游廠商。
本文通過構建一個基于縱向關聯(lián)市場的博弈模型,研究了當下游發(fā)達國家具有稀土儲備時,我國稀土出口關稅政策的實施效果。研究發(fā)現:第一,當上游稀土市場為數量競爭時,發(fā)達國家的稀土儲備將影響我國出口關稅的實施效果,并且隨著發(fā)達國家稀土儲備干預力度的提升,轉移到發(fā)達國家的出口關稅稅負將減小。第二,當上游稀土市場為數量競爭時,如果中國稀土產業(yè)集中度低或者發(fā)達國家下游產業(yè)集中度高,則征收關稅帶來的稀土價格上升將更多地由發(fā)達國家承擔。第三,當上游稀土市場為價格競爭時,無論上下游的市場結構如何,中國征收關稅帶來的稀土價格上升將全部由發(fā)達國家承擔。
本文的分析與結論對于認清當前我國稀土貿易所面臨的困境,以及促進稀土產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國內稀土廠商之間的過度競爭和國際稀土買方市場的壟斷結構導致中國稀土出口總量過高、稀土國際價格過低。而我國對稀土產品出口征稅就成為一個重要的補救辦法,但是由于發(fā)達國家稀土儲備的產能釋放,中國稀土出口征稅的政策實施效果將大打折扣,這也與現實中稀土國際市場價格的波動相符合。所以,我國在制定稀土出口政策時,需要組合使用其他的出口政策,目前普遍使用的是一些非關稅手段,如海關最低限價、出口配額等。非關稅政策的缺點在于政策監(jiān)管漏洞較大,如一些歐美國家在中國建立FDI企業(yè),將稀土原材料進行簡單加工再出口,就可以躲避最低限價和出口配額。因此,從根本意義上講,我們還是需要提高稀土的市場價格,中國設立稀土的儲備制度刻不容緩。我們可以借鑒日本的經驗,從政府層面,通過利率補貼和政府抵押貸款等形式建立國家層面的稀土戰(zhàn)略儲備;從行業(yè)層面,通過行業(yè)協(xié)會的力量鼓勵和協(xié)調龍頭企業(yè)建立稀土儲備制度。
值得注意的是,對本文的理論假設可以做出如下幾個方面的擴展:首先,需要考慮稀土資源開采帶來的環(huán)境污染。出口關稅等傳統(tǒng)的貿易政策被視為“損人利己”的工具,因而被WTO禁止采用。從實務上看,美、日、歐在過去幾年相繼發(fā)起了針對中國稀土出口限制(出口關稅和出口配額)的訴訟,WTO已經初裁中國出口限制違規(guī)。然而,20世紀90年代開始興起的貿易和環(huán)境研究讓我們發(fā)現環(huán)境政策可以作為對傳統(tǒng)貿易政策的替代(Barrett,1994)。一國既可以使用更為寬松的環(huán)境政策對本國出口廠商進行補貼,也可以使用更為嚴格的環(huán)境政策以起到對本國出口廠商征稅的作用。鑒于此,本文認為可以將環(huán)境政策作為對傳統(tǒng)貿易政策的替代,采取更嚴格的環(huán)境保護措施不僅同樣可以起到對本國出口廠商征稅的作用,而且通過征收環(huán)境稅的方式還可以在實踐中找到我國稀土出口限制政策的正當性,使外國失去控訴我國的理由。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征收環(huán)境稅不僅可以達到限制稀土出口和保護環(huán)境的目的,還可以避免國際貿易爭端。其次,本文隱含的假設是我國稀土開采與生產的技術與工藝落后,相關下游核心專利技術全部掌握在外國廠商手中,所以本文沒有考慮中國存在任何下游高科技企業(yè)的情況,即中國國內對稀土沒有任何需求,在今后的分析中可以引入中國的下游廠商。此時,對稀土出口征稅可能更加有利于提高中國下游廠商的國際競爭力,這無疑是一個更穩(wěn)健的政策。最后,本文也沒有考慮政府的產業(yè)政策。本文雖然假設國內存在多個稀土生產廠商,但是每個稀土生產廠商都是對稱的,而現實中稀土龍頭企業(yè)在協(xié)調稀土市場價格中所起的作用非常明顯。在未來的研究中,我們可以將上游稀土生產廠商的成本非對稱化,政府結合使用產業(yè)政策可以更好地實現稀土的價格回歸。
[1]何維達,萬學軍.鐵礦石國際貿易定價權與議價力的博弈分析[J].國際經貿探索,2008,(2):34-37.
[2]劉慧芳.我國稀土出口貿易中利益相關方博弈分析[J].財貿經濟,2011,(9):85-91.
[3]宋文飛,李國平,韓先鋒.稀土定價權缺失、理論機理及制度解釋[J].中國工業(yè)經濟,2011,(10):46-55.
[4]邢斐,何歡浪,金夢,等.下游國的貿易報復與中國稀土出口政策[J].世界經濟,2012,(8):92-114.
[5]曾先峰,李國平,汪海洲.基于完全成本的碳酸稀土理論價格研究——兼論中國稀土資源定價機制改革[J].財經研究,2012,(9):134-144.
[6]鄭錦榮,徐福緣,陳濱桐.鐵礦砂談判中談判定價權爭奪的博弈研究[J].管理世界,2010,(3):108-116.
[7]Barrett S.Strategic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4,54(3):325-338.
[8]Bernhofen D.Price dumping in intermediate good market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5,39(1-2):159-173.
[9]Bernhofen D.Strategic trade policy in a vertically related industry[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7,5(3):429-433.
[10]Brander J,Spencer B.Export subsidies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 share rivalr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85,18(1-2):83-100.
[11]Ishikawa J,Spencer B.Rent-shifting export subsidies with an imported intermediate product[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48(2):199-232.
[12]Ishikawa J,Lee K.Backfiring tariffs in vertically related market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7,42(3-4):395-423.
[13]Spencer B,Jones R.Vertical foreclosure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policy[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1,58(1):53-170.
[14]Spencer B,Jones R.Trade and protection in vertically related market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2,32(1-2):31-55.
[15]Yu Z.Strategic trade policy aspects of the Kyoto Protocol:Extracting oil rents[J].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7,14(3):219-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