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運用文體學的理論對2013年1月奧巴馬在美國國會山發(fā)表的連任就職演說進行分析。通過對此演講稿的詞匯和句法兩個方面的分析,以力求了解本文的文體特征,更好的從難詞、人稱代詞、情態(tài)動詞、句長和被動語態(tài)幾個方面體現(xiàn)政治演講的特點。
關(guān)鍵詞:文體學 演講 詞匯 語法
1 概述
文體學是用語言方法研究文體風格的學問。它以語言學的方法為工具對文學語篇進行描述和解釋[1]。文體是指說話或?qū)懽鞯母裾{(diào),它隨時變化,由具體情景、對象、地點、話題等因素而定[2]。對文體的定義有很多種,簡單可靠的定義是:文體是一個語篇的語言特征。任何實際可行的文體分析都必須選擇一些語言特征,同時放棄其他語言特征。要分析的語言特征是那些被稱為文體標記(style marker)的突出文體特征。一般來說文體特征分四類:詞匯類、語法類、修辭手段、銜接和語境[3]。
根據(jù)演講活動的性質(zhì)和特點的不同,演講從內(nèi)容上分為:政治、經(jīng)濟、學術(shù)、道德、法律、宗教和軍事演講等。本文主要分析政治演講。政治演講,是指各階段、政黨或個人對國家內(nèi)政事務(wù)和對外關(guān)系,表明立場,闡明觀點、宣揚主張的一種演講。如競選演講、施政演講、政治集會演講等。政治演講的特點為:①觀點鮮明;②邏輯嚴謹;③鼓動性強。本文選取2013年奧巴馬連任就職的演講詞作為分析對象,主要從詞匯和句法兩個方面進行文體分析。以力求了解本文的文體特征,更好地理解政治演講的特點。
2 文體學分析
2.1 詞匯層面
按照二元論的分析方法,分析詞匯主要是看詞匯是否正式,詞匯的難易程度,單音節(jié)與多音節(jié)的數(shù)量,抽象名詞與具體名詞的數(shù)量,詞匯中描述動作的動詞與渲染性的形容詞的數(shù)量等等。然后再計算這些詞匯的出現(xiàn)頻率。
第一個詞匯特征是此文難度指數(shù)屬于容易類。由于書面語是演講的特征之一,因此,一般來說其詞匯相對較復雜,在奧巴馬的演講詞中,全文的總字數(shù)是2103個,其中難詞有8個,即三個音節(jié)以上的詞(不含專有名詞和因語態(tài)、時態(tài)和數(shù)而演變來的派生詞),只占全文總詞匯的0.38%,其原因是要讓來自各個階層,有著不同文化程度的聽眾都能聽懂、理解。雖然難詞不多,其語言仍能顯示出正式和莊重;本文運用The Gunning Fog index指數(shù)公式,來計算文章語言內(nèi)容的難度指數(shù),公式為(fog index)=0.4(H+L)其中,L=句子的平均長度;H=難懂的詞的百分比。得出本演講的難度指數(shù)=0.4(8/2103+23.8)=9.52。由迷霧指數(shù)原理得出難度指數(shù)在10左右的語篇屬于容易類。所以,盡管本文語篇較長,但就其難度指數(shù)為9.52<10來說,這篇演講從理解難易程度來看屬于容易類。
另一個詞匯特征是本文使用了大量的第一人稱代詞。此演講中三種人稱代詞都有所涉及,但第一人稱代詞的使用相對較多,其人稱代詞的使用情況如表1。
表1
■
在這篇演講中,奧巴馬主要運用了第一人稱代詞,主要是為了方便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整體的概念。所用的169個第一人稱代詞中we(67個)、our(75個)、us(20個)、I(3個)、my(3個)、ourselves(1個)。在此文中奧巴馬多次運用we和our增強了對美國國民集體身份的反復強化,加深了全民的共識,同時,演講者通過帶有傾向性或暗示性的語句向聽眾施加某種信仰和情感來激起感情并最終促使他們產(chǎn)生行動,演講中的感情示現(xiàn)增進了美國民眾對奧巴馬政府的信賴,旨在為奧巴馬政府爭取更多的民意支持,實現(xiàn)了民族感情的集體共鳴。這種對感情的訴諸表達了作者對美國未來的憧憬之情和對美國歷史的緬懷之意,號召美國同胞擁抱與生俱來的永恒權(quán)利,珍愛未知的自由未來,激起美國公眾同舟共濟、珍惜自由之心,讓全國人民以更大的決心取得永恒的勝利。
在這篇演講詞中,奧巴馬大量的使用了情態(tài)動詞,如表2所示:
表2
■
表3對出現(xiàn)較多的情態(tài)動詞進行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本文多使用情態(tài)動詞will、would(與will屬同類)和must占情態(tài)動詞總數(shù)的67.8%。奧巴馬多次使用語氣較為溫和、態(tài)度較為客觀的will和would,主要是為了能夠在表達自我政治主張的主觀意志和意愿時獲得聽眾的接受與支持。奧巴馬多次使用語氣堅定的must,是為了表達對自己過去政績的自信和對自己威信的把握,同時也表明了他在施政策略方面堅定的態(tài)度和果敢的手段。
2.2 句法層面
句子長度及結(jié)構(gòu)
依據(jù)句子長度,句子有長句和短句兩種,短句是使用詞語少,形體短,結(jié)構(gòu)簡單的句子,其特點是表意靈活,簡潔明快,節(jié)奏感強;長句則與短句相反,表意嚴密,內(nèi)容豐富,精確細致。英語中平均句子長度為18.6個單詞,該演講的句長如表4:
由表4可以看出:第一,該演講詞句子較長,平均句長23.8個單詞高出了為數(shù)18.6個單詞的英語平均句。第二,該演講詞主要使用了長句表達,即大于17.6個單詞的句子比例超過了一半。長句因其用詞較多,表達的內(nèi)容較為豐富,也使文體效果顯得莊重。
句子類型分析
按句子的功能特點,可以講其分為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和感嘆句四種。奧巴馬的演講中共有87個句子,陳述句有85句,比例是97.7%,幾乎全部使用陳述句來表達。他以平衡的語調(diào)陳述了事實,表達了觀點,同時奧巴馬使用陳述句表達了美國的政治、經(jīng)濟及外交方面的觀點。
句子語態(tài)分析
英語中句子可分為主動語態(tài)和被動語態(tài)兩種,被動語態(tài)的構(gòu)成為be+動詞的過去分詞。被動語態(tài)用于:①不知道或者沒必要提到動作的執(zhí)行者時;②強調(diào)或者突出動作的承受者時;③調(diào)整句子結(jié)構(gòu)時[4]。奧巴馬此篇演講的語態(tài)使用中有15個被動態(tài),分別為:
①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②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③Freedom must be secured by His people.
④Through blood drawn by lash and drawn by sword.
⑤All societys ills can be cured through government alone is the fiction.
⑥This generation of Americans has been tested by crises.
⑦We are made for this moment.
⑧Twilight years were spent in poverty.
⑨We dont believe that freedom is reserved for the lucky.
⑩That all of us are created equal.
■Our gay are treated like anyone else under the law.
■We are truly created equal.
■No citizen is forced to wait for hours to exercise the right to vote.
■Bright young students and engineers are enlisted in our workforce.
■Our children are cared for and cherished.
奧巴馬在演講的87個句子中巧妙的運用了15個具有獨特語法功能的被動語態(tài)。由以上被動態(tài)總結(jié),我們可將①、②、③、⑦、⑩、■歸為一類,都是美國傳統(tǒng)中不言而明的事物理論,如上帝創(chuàng)造人類,故而屬于被動語態(tài)的第一種情況,不用特意強調(diào)動作的執(zhí)行者。剩下的④、⑤、⑥、⑧、⑨、■、■、■、■歸為一類,用來形容美國過去的遭遇、未來法案的確立方向和切實可行的計劃,屬于被動語態(tài)的第二種情況,強調(diào)所受遭遇的主人公和確立法案所需保護的對象,突出動作的承受者。強調(diào)了施政方針,樹立了作為連任總統(tǒng)的個人的決斷力與執(zhí)政力,是總統(tǒng)訴諸人格權(quán)威的有效手段。
3 總結(jié)
該演講時長為18分44秒,掌聲和歡呼不斷響起,是因為他的演講內(nèi)容貼合了民眾的實情,并做出了切實可行的計劃??傊畩W巴馬的連任演說詞能夠做到鼓動民眾之心,完成對自己決心的表決,回顧美國的歷史,展望美國的未來,計劃美國的當下,作為政治演說達到了與聽眾建立良好人際關(guān)系,具有說服力、吸引力和鼓動性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世生,朱瑞青.第二次印刷《文體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6月.
[2]王宗炎.英漢教學語言學詞典[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3]成亞君.林肯葛底斯堡演講詞文體分析[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1(4).
[4]徐賀艷,成亞君.比爾蓋茨在清華大學的演講文體分析[J].金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2年4月第12卷第2期.
[5]史菲菲,周曉鳳.奧巴馬連任就職演說的公眾交際性分析[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3(5).
基金項目:
本文系錦州市2013年社會科學重點研究課題《基于西方修辭學辯論理論的英語議論文話語策略分析》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陳曉慶(1991-),女,蒙古族,青海海北人,渤海大學外國語學院10級本科生,研究方向:英語文體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