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蘇 周 敏
正確識別油品對于三元催化器的影響
◆文/江蘇 周 敏
維修人員需要根據現象判斷三元催化器的損壞原因,是燃油質量差?還是發(fā)動機故障?本文與大家共同探討催化劑損壞的真實原因,避免“誤診”。因為油品對機動車排放的影響不容忽視,但催化轉化器受發(fā)動機故障的“拖累”也并不罕見。
隨著全社會對空氣污染的日益重視,國家對機動車制訂了嚴格的污染物排放技術規(guī)范和耐久要求。國Ⅳ階段,車輛需滿足10萬千米耐久污染物排放限值;國Ⅴ排放法規(guī)要求車輛滿足16萬千米耐久污染物排放限值。
國家也同時加大了對在用車污染的控制力度,從2005年起對汽油在用車采用簡易工況法或雙怠速法進行車輛排放年檢。該方法簡單易行,由于新車排放法規(guī)持續(xù)升級而在用車檢查標準并未提升,熱車狀態(tài)下車輛一般都能通過。因此,因車輛年檢不合格而更換催化器的案例極少。催化器的主要故障集中在車輛行駛時異響,或者MIL故障燈報警。
盡管市面上燃油品質良莠不齊,但與催化器和排放相關的最主要問題是雜質和蒸發(fā)壓力。
1.汽油中的硫
汽油硫含量是指存在于油品中的硫及其衍生物的含量,是保證發(fā)動機不受腐蝕和操作人員不致損害健康以及防止環(huán)境污染的指標。燃料中硫含量高,活性硫可以腐蝕儲運設備和機械的供油系統(tǒng);非活性硫燃燒后形成SO2和SO3,遇水形成亞硫酸和硫酸而腐蝕機械,而SO2和SO3排入大氣會造成污染。汽油中硫含量會直接影響汽車的排放表現。硫化物會影響氧傳感器的靈敏度,使發(fā)動機的閉環(huán)控制窗口發(fā)生偏移,此時催化器可能無法工作在轉化效率最高的窗口,排放進一步惡劣。根據美國環(huán)境保護署的試驗,當汽油中硫含量從10ppm增加到30ppm時,NOx排放會從22g/mi增加到43g/mi(1mi=1.609344km)。
為降低車輛排放,我國已經對汽油標準連續(xù)升級。從2014年1月1日起,全國范圍內汽油都需要滿足國Ⅳ及以上標準,硫含量小于50ppm;北京和長三角地區(qū)提供國Ⅴ標準油,硫含量小于10ppm。只要是正規(guī)渠道的汽油,硫含量都不至于太高,且硫對催化轉化器的毒害是長期漸進的過程,引起車輛排放變差不是直觀可見的。
2.汽油蒸發(fā)壓力
蒸發(fā)壓力是衡量汽油質量的一個關鍵指標,它與汽油的蒸發(fā)排放和發(fā)動機的啟動性能有密切聯系。蒸發(fā)壓力太高,增加蒸發(fā)排放,導致空氣中揮發(fā)性有機化合物(VOCs)的增加。蒸發(fā)壓力太低,則汽油不容易與空氣形成混合氣,車輛不容易啟動,會形成大量的冷機排放。因此,要求汽油具有合適的蒸汽壓,發(fā)動機的標定,也必須與市售汽油的蒸發(fā)壓力適應。終端零售汽油的蒸發(fā)壓力會隨季節(jié)變化波動,影響排放,但不會造成催化劑的損壞。
3.汽油中的其他雜質
汽油中的金屬基添加劑也會給催化器帶來損害。例如,2000年之前普遍在燃油中添加四乙基鉛來提高汽油抗爆性,鉛會造成催化劑不可逆的中毒。汽油無鉛化進程中,燃油中開始添加含錳的添加劑甲基環(huán)戊二烯三羰基錳(MMT)作為抗爆劑,在不同時期內在不同的國家開始使用。我國自2000年開始使用,國內已經有50多家大中型煉廠在使用含錳抗爆劑,年消耗量約為2000多噸。
MMT的主要危害在于其燃燒產物會沉積在催化器陶瓷蜂窩載體表面,以及燃燒室、進氣閥和火花塞的表面,縮短進氣閥的壽命,影響發(fā)動機的正常工作。國內汽車行業(yè)極力反對在汽油中使用含錳添加劑。滿足國Ⅴ標準的汽油,錳含量為0.002g/L。錳造成的催化劑失效,可以明顯地看到催化劑的表面的紅褐色沉積物(圖1、2),但這種失效多發(fā)生在行駛幾萬千米之后。無沉積物的催化劑表面如圖3所示。
由于燃油價格在過去幾年增長較快,因此不法商販也可能在燃油中添加化學原料來牟取差價。這些調制油原料不純,可能包含各種雜質。最常見的如硅、鐵等元素都會隨車輛使用沉積在催化劑表面,覆蓋催化劑的活性相,進而影響車輛排放。但通常這些元素含量極低,沉積下來的量有限,不會很快就造成催化劑的失活。這類故障可以從催化劑、氧傳感器等表面明顯的白色沉積物判定故障原因。
故障現象:一輛行駛里程為753km的汽車,客戶進店描述,車輛運行中發(fā)動機故障燈常亮,組合儀表多功能顯示屏顯示“發(fā)動機異?!薄?/p>
故障診斷:檢測故障碼存在,使用故障檢測儀診斷故障為催化劑失效。將發(fā)動機排氣管拆下后,目視檢查三元催化器,未發(fā)現明顯異常。將三元催化器拆下后從入口察看,發(fā)現催化劑氣流入口端面有不規(guī)則花紋,晃動時,內部有“嘩啦嘩啦”的響聲。將火花塞拆下后與試駕車互換,未發(fā)現異常。將車內的汽油放出,加入試駕車中試乘,未發(fā)現異常。維修站認為是燃油品質差造成三元催化器故障,拒絕索賠保修。但用戶認為新車里程只有幾百千米,都是在正規(guī)加油站加油,不可能是油品問題,投訴了維修站要求保修。由于無法和客戶達成一致,維修站要求廠家提供技術支持,幫助分析故障原因。
故障件如圖4所示。催化器氣流出口處有很多碎屑,初步分析這些碎屑是三元催化器內陶瓷載體的碎片;搖晃催化器,可以聽見催化器內大量的碎屑碰撞摩擦的明顯響聲;剖開催化器后,可以看到催化器的陶瓷芯體從中部裂開,陶瓷蜂窩狀結構曾經發(fā)生熔化,整個芯體內部燒結成幾大塊。
綜合以上分析,找不到該故障與油品相關的證據。催化器內部燒蝕是典型的“后燃”現象,指未完全燃燒的混和氣進入了排氣系統(tǒng),由于陶瓷載體表面涂覆了促進氧化反應的活性物質,混合氣會在催化器內繼續(xù)燃燒,使溫度急劇升高,當溫度超過催化器的承受能力時,陶瓷芯體熔化,催化器失效。堇青石陶瓷載體能承受的最高溫度是1350℃,只有高于該溫度,陶瓷才會融化,發(fā)生結構損壞。后燃可能是由于發(fā)動機的失火,或者是機油進入尾氣。
事實上目前市面上的汽油車,絕大多數都采用堇青石陶瓷載體三元催化器,為保證催化劑活性,短時能承受的溫度為1000℃,長時間工作的溫度都控制在950℃以內。出現造成催化劑熔化的高溫已遠遠超出了正常工作區(qū)間。
小結:盡管汽油油品會對車輛的排放性能,對催化器的耐久性能產生危害,但是一般不會引起催化器很短時間就發(fā)生物理損壞。只要使用符合國標的汽油,催化劑劣化需要一個很長時間才能顯現。油品與催化器的燒熔損壞更沒有直接的關系。針對本文所舉的案例,維修站認定催化劑損壞是用戶使用的燃油品質問題,這是不合適的。更科學的做法應該是在更換催化器后,把排除故障的重點放在解決潛在的發(fā)動機失火。否則,可能再次發(fā)生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