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嶺
為了研究西部邊遠山區(qū)小學新課改的實施狀況,筆者于2012年6月初來到甘肅省南部的Z縣進行調研。選擇Z縣的原因在于,該縣位于甘肅省南部山區(qū)的中部地帶,和周邊縣市差別較小,比較具有代表性。學校的選擇是基于分層整群抽樣的原則來決定的,本研究選擇了兩個學區(qū)中的6所小學(該縣共13個學區(qū)223所小學)。在樣本選取時,筆者按照規(guī)模、師資、和地理狀況分成中心校、普通校、邊遠校三等,三層次各選一所,即D學區(qū)的L小學(中心校)、C小學、P小學和J學區(qū)的W小學(中心校)、N小學、S小學學校作為研究對象(詳見表1)。調研中涵蓋了多項程序和活動,比如,在Z縣開校情座談會一次;訪談教育局領導兩人次,訪談學區(qū)校長兩人次,訪談小學校長6人次,每所學校分別選擇4人教師和學生進行深度訪談;對6所學校的所有教師發(fā)放問卷;去每所學校聽課一次,開小型座談會兩次。各種訪談涉及人數58人次,發(fā)放問卷108份(其中,教育局問卷2份,學區(qū)校長問卷2份,小學校長問卷6份,教師問卷54份,學生問卷44份),回收103份,回收率95.3%。剔除不合格學生問卷1份,不合格教師問卷1份,合格問卷101份,有效率93.7%。
本研究所用工具有問卷調查和群體訪談提綱兩種,其中,校長問卷兩種,教師問卷一種,學生問卷一種,校長、教師、學生訪談提綱各一種。本次調研所用的工具是在小組討論和專家指導的基礎上完成的,經歷了預調研,又經過反復的試測和修訂最終確定,其具有較好的信度水平。分析程序主要有兩種,對數據信息利用SPSS18.0軟件進行處理,基本的數據統(tǒng)計和方差檢驗等分析過程;文字及實物信息主要利用了質性分析的手法進行處理。
在Z縣教育局的會談中筆者了解到,6所學校60位教師曾參加過新課程培訓的不到20人次,所謂的教師培訓基本上都只是校長出席培訓。由于經費緊張、名額有限,分配到下邊教師的名額少之又少,有些培訓需要教師自己出資,大部分教師都不愿意去。在調查中,一個學區(qū)的中心小學的教導主任不無感慨地說:“我03年參加工作,07年做上學校教導主任,一直沒參加過新課程培訓?!?/p>
表1 兩個學區(qū)校長和6所小學校長參加新課程培訓的情況
表2 6所學校普通教師參加培訓的情況
從表1和表2我們可以看出,校長8人,參加過培訓的6人,參加人數占總數的75%。普通教師總人數54人,參加培訓總次數9次,參加率僅為16.7%,有些山區(qū)學校的教師就從來沒有參加過新課程培訓。
表3 兩個學區(qū)教師的基本情況
從表3可知,D、J學區(qū)“民轉公”教師分別占公辦教師總數的36.7%和38.5%;兩個學區(qū)的代課教師、校聘教師分別占教師總數的5%、12.3%和25.2%、2%??梢?,兩個學區(qū)的師資狀況相對是比較落后的。
表4 兩個學區(qū)學校的基本情況
從表4我們可以看出,兩個學區(qū)中教學設施較為完備的完全小學分別占學??倲档?0%、38.9%;而條件極差的村?。ā耙蝗艘恍!睂W校)分別占了35.8%和27.9%。“一張嘴、一本書、一支粉筆”是“一人一校”的主要的教學方法。[1]這類學校基本采用復式教學法,即“由一個教員在同時間、同場所,教一群就學年齡不同的孩子”。由于“一人一?!钡那闆r多發(fā)生在邊遠山區(qū)和貧困地區(qū)學校,師范院校畢業(yè)的教師都不愿意去。因此,為了保證教學的順利開展,學校所在村多采用“校聘”教師或由學區(qū)和縣教育局聘用的“代課”教師負責相應的教學。訪談中,某山區(qū)學校的校長是這樣描述“校聘”教師的:“這些教師就是農民兼教師,有責任田,邊種地,邊教書,教學質量一直也保證不了。”
表5 6所學校教師的基本情況
從表5我們可以看出,除了兩個中心小學沒有“代聘”教師,其他各校都有“代聘”教師。6所學校學歷達標程度(現(xiàn)階段國家要求為大專以上)分別為18.2%、50%、28.6%、100%、22.2%、33.3%。6所學校中只有一所學校達到國家對教師從業(yè)資格的規(guī)定標準。由此可見,西部山區(qū)小學的師資條件是很差的。
6所學校教師年齡分布圖
表6 兩個學區(qū)教師年齡和教齡總體統(tǒng)計
由上圖可見,6所學校教師隊伍的年齡結構是不太正常的,三所學校呈現(xiàn)U型分布,兩所學校呈現(xiàn)L型分布,沒有一所學校呈正態(tài)分布情況。
表7 6所學校教師年齡和教齡統(tǒng)計
從上述圖表可知,6所學校的教師年齡兩極分化嚴重,20~29歲的和50歲以上的教師比重相對較大。訪談記錄顯示:“年輕教師剛參加工作,工作經驗不足,30歲以下的都屬于80后,工作懶散,主觀意識太重紀律性不強。有的是城里的孩子,不打算在農村干多長時間,一心想著能調回去?!薄?0歲以上的教師教學方式老化,上進心不強,不愿再參加教師培訓,就想著趕緊退休。”教師老齡化嚴重,“代課”教師,“校聘”教師、一人一校等現(xiàn)象在西部山區(qū)小學普遍存在,這些都是影響學校發(fā)展的不利因素。
筆者在6所學校各聽了一節(jié)課,課堂上教師熱情高漲,學生“應聲而動”;教師精神飽滿,學生坐的筆挺;教師剛提問題,學生“哇聲一片”??此茙熒訜崃遥鋵崱皳Q湯不換藥”,公開課可能演練了多次。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理念,強調師生互動,但在實際操作中,山區(qū)小學的學生成了某些教師的“應答器”,一提一問都十分呆板和“程序化”,學生也很少有機會提出值得討論的問題。授課教師在知識的傳授過程中和學生的交流主要還是依靠口頭語言,體態(tài)語、面部表情、眼神的運用和交流很少,也做不到和學生進行有效地心靈溝通,更談不上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了。被聽課的6位教師都是年輕教師,有一些資歷較深的教師以學生寫作業(yè)為由拒絕“被聽課”。
本次調研的兩個學區(qū)6所學校所用的教材都是北師大版本,其與人教版教材在內容和設計上有較大區(qū)別與改動,北師大版提倡探究式、評價式學習,對知識資源和實踐活動都提出了較高要求。然而,兩個學區(qū)自主開發(fā)的教材和教學活動幾乎沒有,一位小學校長說:“我校附近有個太子山,傳說是秦朝的一位太子在此居住過。我們平時就給學生們講講這些傳說故事,這就是我們的開發(fā)的教材。”可見,西部山區(qū)的部分教師對新課改的理念和教學方法的認識是很有限的。
表8 6所學校的圖書和信息設備資源
在觀察西部山區(qū)學校圖書和信息設備建設情況后,筆者對調察中一些現(xiàn)象進行了總結:(1)圖書的種類多是消遣性的通俗讀物,比如,四大名著、十大將軍傳略、家庭菜譜之類,與教學密切相關的不多見。(2)學生的圖書利用率并不高。學生訪談記錄有,A:“你自己有課外書嗎?”B:“有,字典。”A:“你們平時經常到圖書室借書嗎?”B:“不經常,一般一個月學校組織一次(借書活動)?!盇:“你們教室有圖書柜嗎?”B:“沒有,書老師怕弄丟了?!苯處熢L談記錄也驗證了這個觀點,A:“平時咱們學校的學生借書看嗎?”C:“也借,但不多,學生比較貪玩兒?!毙iL訪談記錄顯示,A:“平常咱們學校的老師經常借書嗎?”D:“這個,也借,不經常,已經是老師了,不用再學習了(笑),年紀大了,也怕麻煩。還有就是,關于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這方面的圖書也不太豐富?!睆挠^察來看,學校大部分圖書要么被鎖在柜子里,要么整齊地擺放在書架上,或捆在一起,利用率不高。圖書資源中與新課改的資源性、拓展性等內容相關的書籍更是寥寥無幾。
西部山區(qū)小學電腦的利用率也十分低?!皞€別老師有時上上網,大部分老師基本不用”,缺少網絡設備的學校的教師也根本沒有機會實現(xiàn)教學自動化。筆者所調查的兩個學區(qū)的某些小學還沒有開通互聯(lián)網,學生在家里也沒機會在網上學習或是收集資料。N學校一位教師為了參加縣里的優(yōu)質課競賽,不得不跑到30里以外的W學校借用人家的設備與網絡來制作課件。6所學校都沒有開設信息技術這門課,且一線教師參加新課程培訓和信息技術培訓的機會更是少之又少,教師對于在自己的工作量之外,再增加的學習機會也不積極,學校內部也很少組織這樣的培訓活動。一些山區(qū)學校的遠程教育接收設備是為了當地的黨員接受黨的先進性教育準備的,本校的教師用的也很少,或者根本不用。
盡管調查中的6所學校的校長大部分都參加過校長培訓,但是培訓多是關于學校管理理論、教育理論方面的內容。對于培訓效果,他們覺得在理論上收獲較大,實際上“對農村教育作用不大”。校長們反映,培訓內容只注重理論學習,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脫離農村教育實際。[2]一些校長提出:“培訓時最好找一些農村的,有先進經驗的校長來講,我們也可以對于實際問題進行討論一下?!彼麄冋J為一些教授講的內容“聽起來是那回事,但是一到具體的工作中就不知咋干了?!庇械慕處焺t認為培訓目的是“來看看其他專家是如何管住學生的”,而不是如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學習方法。校長或教師在參加新課程培訓之后沒有得到進一步的跟蹤調查以及實地檢驗是培訓實施乏力的主要原因。
西部山區(qū)小學校長的選拔多秉承“教而優(yōu)則官”的模式,有的校長個人能力有限,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依賴思想嚴重,總希望國家多投入,多扶持,個人對于學校并沒有實際的規(guī)劃和設想,秉持得過且過的行事風格,盲從意識嚴重,一般都是“自上而下”的接受指令,很少有“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饋給自己的學校。校長管理多為日常事務的打理,對教師的管理民主化、人性化不夠,教師的工作積極性自然得不到有效提高。
資料顯示,和城市學校相比,農村學校的教師工作環(huán)境較差,收入較低,工作負擔較重;農村中小學教師很少有機會外出參加培訓、開展學習交流、進修提高,在職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機會也嚴重匱乏。[3]這是因為某些教育行政部門在教師培訓上,對于山區(qū)小學關注得不夠,資源分配較少。山區(qū)教師視野的偏窄除了個人知識的淺薄,也有政策支持不足的原因。我們必須給予弱勢群體更多的關照,促進學校、教師、學生全面的發(fā)展。
我們應該為西部山區(qū)的教師提供良好的外部支持,增加培訓名額,為邊遠山區(qū)的一線教師提供出外培訓的條件;講求培訓實效,除了理論學習,我們還要把參與培訓的山區(qū)教師請到新課程實施較好的城市學校的課堂中去,通過課堂觀摩,山區(qū)學校教師可以得到感悟和熏陶,提升自己的教學理念,從而在工作中加以運用;培訓工作還得走進校園,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讓受訓者找到自己的發(fā)展方向;實施“結對幫扶”的培訓模式,學區(qū)中好的學校和差的學校結對;同學科之中,有經驗的教師幫助年輕教師,做到共同進步、共同提高。
調查的兩個學區(qū)共有教師212名,公辦教師164名,代課教師和校聘教師就占了1/4(53名)。公辦教師中1990年左右通過“民轉公”轉正的人數有62名(占了1/3),其余是近幾年來大專院校畢業(yè)分配來的年輕教師。代課教師大部分是初高中畢業(yè)或在家務農的,其中又以在家照看孩子的女性居多,校聘教師的來源基本是學校附近有一點文化的農民。教師隊伍種類可謂繁多,良莠不齊。6所學校的教師從年齡上看,年輕教師(20~29歲)和年老教師(50歲以上)共35人,占總數60人的58.3%。30~50歲的教師中又以非公辦教師居多。
因此,為了解決師資混亂的現(xiàn)象,契合西部山區(qū)教師隊伍的建設,我們應該努力推進“三支一扶”工作,為西部農村增加更多新鮮的血液,鼓勵更多的大專院校畢業(yè)生走進來;實行學區(qū)內個別學科(體育、音樂、美術、信息技術)教師“流動教學”的工作模式;努力保障教師學習和生活的良好待遇,在物質和精神上給予更多的關懷。
總體來看,西部山區(qū)小學教師總體素質偏低,近年來,我國農村教師雖然經過學歷補償教育和在職培訓,學歷達標率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不少教師的實際教學能力和整體素質并沒有得到同步提高,這一問題在推行新課程的過程中充分暴露出來。[4]有的山區(qū)小學教師參與了新課程培訓之后,在課堂教學中還是“換湯不換藥”的我行我素,一些山區(qū)學校沒有形成良好的規(guī)章制度,也沒有開展跟蹤幫扶機制。
為了消弱培訓不力的影響,筆者建議:教師在培訓學習之后應多參加經驗交流活動,如上示范課,做好帶頭表率作用;學校對教師培訓效果要有跟蹤調查,制定切實有效的規(guī)章制度,并附帶一些獎懲措施;鼓勵教師長期進行聽評課活動,將他評、自評相結合,把教學想法和對策形成書面,建立成長過程檔案記錄。
各種研究顯示:山區(qū)小學網絡接通率低,各所學校信息化教學設施落后,設備的教學利用率偏低。[5]信息化的力量早已展現(xiàn),傳統(tǒng)“言傳身授”的教學“范式”正逐漸被顛覆,一味地墨守陳規(guī)只會加大教育的鴻溝。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應不斷地增進,學有所得總比掃地出門讓人高興,同時,心靈的變革更依賴技術的支撐。西部山區(qū)學校資源的優(yōu)化也尤為重要,“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只有政府“搭好臺”,教師才能“唱好戲”。電腦要購進,網絡要鋪開,技術要引進,信息才能暢通無阻。學校要自主購置一些與新課程理念有關的書籍,便于學生和教師學習;地方政府要加緊完備學校的網絡設備,便于教師有效地利用網上的資源;學校內部要做好“傳幫帶”信息交流工作,爭取讓大部分教師都能得心應手地運用網絡資源。
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是學校管理的主要決策者?!耙粋€合格的校長應該是教育專家”,這既是對校長的極大肯定也是對他們的殷切期望。校長的水平和能力,直接決定著學校的管理水平和辦學水平。[6]校長的遴選要慎之又慎,畢竟“火車跑得快,全靠頭來帶”。一個有思想的校長會營造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會帶動全體教員奮發(fā)圖強。校長培訓需講求實效,不但要講理論,還要解困惑;不但要參觀學習,而且要成果移植。教育的評價模式也要跟進,要讓教師和校長心中有個正確而明確的改革目標。
[1]焦瑤光.區(qū)域教育學[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4.78.
[2]李景.西北貧困地區(qū)農村中小學管理的問題及對策[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04(7).
[3]王嘉毅.農村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困難與對策[J].教育研究,2006(11).
[4]王嘉毅,王利.西部地區(qū)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西北師大學,2007(3).
[5]冉新義,楊改學.貧困地區(qū)教育信息化環(huán)境建設的調查與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05(11).
[6]楊芳.西部地區(qū)農村中小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湖北大學學報,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