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人文素質教育是通過人文知識的系統(tǒng)傳授,濃重人文環(huán)境的逐漸熏陶以及學生自身的實際體驗,將人類優(yōu)秀燦爛的文化成果逐漸轉化為學生個人相對固定的氣質、人格、品行、修養(yǎng)等,最終形成學生相對穩(wěn)定的優(yōu)秀內在品質的教育過程。系統(tǒng)全面的素質教育對學生的道德情操、思維模式、心理素質、審美情趣以及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都有巨大的積極作用。
進入20世紀后,面對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迅猛發(fā)展,人文素質教育與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相對受到忽視,人文與科學兩者在教育領域的矛盾日益凸顯。這種教育思路造成學生專于技能而輕視全面綜合素質。有鑒于此,我們應重新審視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價值。如何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成為世界各國高等教育改革的熱點話題。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認為人文性是教育的重要本質特征之一,他認為教育是有關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簡單堆集。而英語、語文等語言類課程可以說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所以我們要充分重視英語教學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全面養(yǎng)成,使英語教學成為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領域。
英語作為國際上最流行最普及的大眾語言,更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極為豐富的人文內涵。而英語作為普及的重要的必修課,其教學過程融德育、智育、美育和能力培養(yǎng)為一體,是對學生進行理想道德教育及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教育的過程,是學生素質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但目前的英語教學,往往過分注重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及應試技巧的培養(yǎng),而相對忽略了社會歷史文化、哲學思想和智慧的融入。造成學生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技能牢固,但人文素質相對缺乏。
1.學生道德觀念淡薄,政治素質不高。單純追求學習成績的功利主義教育,使得很多學生嚴重缺乏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對國計民生、社會進步等重大問題缺乏興趣,難以樹立起遠大抱負和崇高理想。
2.學校教育重專業(yè)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輕人文素質的整體培養(yǎng)。為了追求較高的升學率或就業(yè)率,很多學校在教學過程中加大力度,強調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和專業(yè)技術應用能力,以適應社會日益激烈的就業(yè)競爭,造成學生的人文知識、人文素養(yǎng)異常貧乏,難以實現(xiàn)長遠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3.學生心理素質較差,承受挫折的能力低下。健康的情緒、健全的意志、良好的人際關系以及對外部環(huán)境較強的適應能力等基本素質,是現(xiàn)代青年人應具備的基本人文素質。特別是“90后”的學生,年輕氣盛,情緒容易波動,語言行為易于偏激,在挫折、逆境、打擊面前很容易走極端。
4.學校整體環(huán)境缺乏人文氛圍。很多學校,尤其是高校為獲得更加廣闊的面積而外遷,造成相關的配套設施建設跟不上學校發(fā)展的步伐,難以形成濃厚的文化氛圍及人文素質活動體系,無法從精神上滿足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
5.課程體系不科學。課程改革是學校學科建設的熱點,但由于培養(yǎng)目標的差異和師資力量的不足,課程設置缺乏科學性和系統(tǒng)性,人文課程設置隨意性很強。甚至有些學校為了加強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而大幅度減少甚至取消了文化素質課程,導致人文素質教育支離破碎。
6.教師整體的人文素養(yǎng)參差不齊。教學是良心活兒,需要愛心、耐心、細心。而目前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參差不齊,部分教師不能勝任素質教育的重任。
7.學校管理隊伍、后勤保障隊伍薄弱,不能為素質教育提供有效保障。學校除了教書育人,還要注重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在管理與服務過程中也應滲透人文精神和人文價值,使學生處于良好的人文氛圍和環(huán)境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與改變學生。但學校的大部分管理人員、后勤保障人員學歷結構偏低,缺乏相應的專業(yè)知識,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
1.人文素質教育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充分體現(xiàn)“以人為本,以學生的健康發(fā)展為本”的人文主義教育理念。綱要提出,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要堅持能力為重,全面發(fā)展;要以學生為中心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為輔助;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把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2.融入人文素質教育是英語課程改革的要求。愛國精神、科學精神、合作精神是學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英語教學中要有效地滲透德育教育,立足于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不僅使學生高效扎實地掌握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和交際的基本技能,還應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并為學生繼續(xù)學習和終身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3.人文素質教育融入英語課堂教學是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需要。在追求升學率和擴招的大環(huán)境下,學生普遍缺乏應有的尊重和鍛煉機會,學習興趣逐漸喪失,變得自卑、封閉,出現(xiàn)英語基礎薄弱、啞巴英語盛行、心理素質低下等令人擔憂的狀況。要改變這一狀況,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要充分關注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注重健全人格的塑造以及健康身心的形成,要理解尊重寬容和善待成績較差的學生,使其身心健康發(fā)展。
在英語教學中切實體現(xiàn)融入人文素質教育是英語教育工作者應深入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課題。具體應從以下途徑入手:
1.全面提高英語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教師作為培養(yǎng)教育人的神圣職業(yè),是文明的傳遞者和精神的倡導者,其個人素質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英語教師作為跨文化的交流者,授課時間長,數(shù)量多,對學生有著更直接的影響。英語教學不僅要注重語音、詞匯和語法知識的講解,還必須融入本族語和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相關的思想精髓。
2.融洽師生關系,樹立服務意識。平等、和諧、民主、融洽的新型師生關系,更能促進教學活動的有效實施?!坝H其師方能信其道”,英語教師應實現(xiàn)傳統(tǒng)角色的轉變和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轉換,真正把學生當成摯友,了解其心理需要和思想動態(tài),分析其學習特點,做到服務于學生,用愛心去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全人格。
3.營造愉快的課堂氛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英語教學過程應該充分尊重學生,有效發(fā)揮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在人文交互環(huán)境下的個性化自主學習體系下,英語教師要積極挖掘學生的天性,努力創(chuàng)造輕松愉快的課堂環(huán)境,消除學生恐懼、壓抑的心理,營造“敢說”“敢出錯”的輕松氛圍,鼓勵學生踴躍參與教學過程,勇于發(fā)現(xiàn)錯誤和改正錯誤。著名教育家盧梭主張“要以天性為師,不要以人為師”,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充分尊重學生自然的天性,鼓勵學生課堂上自由組合,大膽體驗交流,敢于開口,充分體現(xiàn)人文精神。
4.加強正面教育,鼓勵表揚為主,批評引導為輔。徹底改變“啞巴英語”,引導學生敢于開口練習,需要教師的耐心鼓勵。教師肯定的微笑,贊賞的話語,會意的眼神以及明確的手勢都能給學生帶來巨大的精神動力。所以教師要注重正面教育,多鼓勵,多表揚,積極引導學生,使學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態(tài),從而產生積極的情感和學習的主動性。這也是人文素質教育的一部分。
5.運用現(xiàn)代教學設備,有效激發(fā)學生情感。教師要充分挖掘其教學功能,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聲情并茂的融入和照本宣科的填鴨會取得截然不同的結果。善于運用先進的教學設備,通過精彩的幻燈片、視頻剪輯、英文電影、英文歌曲等,讓學生充分感受大自然,感受社會,感受情感,感受世界各民族的風土人情,這種強烈的視覺沖擊是軟弱蒼白的文字無法表達的。
6.充分挖掘英語教材中的文化氣息。英語教學中文化涵蓋的內容極其廣泛,從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價值觀念、衣食住行到文學藝術等無所不包。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氣息,比較中西文化的差異,陶冶學生的情操,有效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1)充分展示英語教材的自然美。比如,英語教材中有關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的題材較多,主要講述環(huán)境污染的后果、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等。教師可以結合社會現(xiàn)實,比如地震、海嘯、颶風等自然災難,由此喚起學生對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關注和對生命自然的熱愛,積極正確引導學生珍視生命,珍愛自然。(2)充分挖掘英語教材的社會美。異域文化中的英雄故事、偉大人物、自由靈魂能使學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與感染。比如課文“How to maintain friendship”讓學生明白友誼的偉大;“Brave heart”使學生深切領悟人性的堅韌和為自由為正義勇于獻身的高尚品格。(3)充分沉淀英語教材的藝術美。英語教材中關于西方古典文學、藝術鑒賞和社會活動為主題的文章體現(xiàn)和塑造了各種形式的藝術美,可以吸引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比如,“Pop music”“Hobbies”“Sports”等。教師可以充分挖掘這些文章的藝術魅力,從而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綜合審美能力或藝術鑒賞力。(4)充分比較文化差異,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中西文化差異賽若兩極,大到文化、政治、經濟、禮儀、宗教信仰等,小到稱呼、風俗習慣、打招呼、隱私、節(jié)日等都有著很多的不同。教師要充分對比,以實例展示文化的具體差異,著力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7.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英語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是:樹立主體意識,造就獨立人格,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個性。英語課堂教學要營造適合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個性的環(huán)境,促進其綜合素質的提高,為學生成功走向社會、穩(wěn)定立足社會、全面服務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學生的文化底蘊越深厚,人文素養(yǎng)越高,其學習語言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就越高,學習能力和融會貫通能力也就越強。我們要以新型的師生關系、融洽寬松的課堂氛圍、先進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理念提高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塑造其健康完美的人格。當然,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特別是人文素養(yǎng),僅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要精于我們的課堂教學,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有效融入人文教育,通過中西文化的對比與學習,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使學生能以新的視角和客觀的人生態(tài)度分析探究人類共同的命題,共贏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