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高師師范生培養(yǎng)目標與中學需求標準的矛盾與對策*
        ——以歷史專業(yè)為例

        2014-04-17 07:19:11付開鏡李爾平
        教育與教學研究 2014年11期
        關鍵詞:高考制度師范生中學

        付開鏡 李爾平

        (廣西師范學院政法學院 廣西南寧 530001)

        高師師范生培養(yǎng)目標與中學需求標準的矛盾與對策*
        ——以歷史專業(yè)為例

        付開鏡 李爾平

        (廣西師范學院政法學院 廣西南寧 530001)

        高師師范生培養(yǎng)目標與中學需求標準之間存在著不完全符合的矛盾。矛盾的成因就在于二者教學目標、傳授知識和評價標準的差異。解決該矛盾的關鍵在于中學教育制度尤其是高考制度的改革,對師范院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在解決上述矛盾中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就現(xiàn)實而言,大學強化師范生的專業(yè)基礎學習,夯實師范生的專業(yè)基礎,是緩解這一矛盾的可行性措施。

        高師師范生;培養(yǎng)目標;中學需求標準;矛盾與對策

        大學師范本科生的培養(yǎng),是否應該以中學目前教學目標的需要為最高準則?中學的教學,是否要適應大學培養(yǎng)人才的需要?這個問題似乎沒有必要思考。因為大學的師范生培養(yǎng),無論從本質上說,還是從現(xiàn)實上說,都是為了培養(yǎng)合格的中學教師。而中學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培養(yǎng)大學需要的人才。而問題在于:大學培養(yǎng)的師范生,怎么才算是合格的中學教師?如何理解“合格”這一概念?從宏觀上講,大學培養(yǎng)師范生是為了培養(yǎng)合格的中學教師,因為有高考這根“指揮棒”的揮舞,這就使得大學培養(yǎng)目標與中學教師的教學目標產生了矛盾——大學培養(yǎng)出來的師范生,如果在做了中學教師后,能夠讓學生考上高分,尤其是在高考中考得好,毫無疑問,就被認定為優(yōu)秀人才;反之,就是非優(yōu)秀人才,甚至是劣才。事實上,目前中國高考制度培養(yǎng)下的中學生,其創(chuàng)造力受到了嚴重的破壞——他們是大學不愿意授受但又必須接受的“人才”。因此,從本質上講,如果高考制度沒有改變,這對矛盾幾乎難以調和??梢姡叭绾渭訌姶髮W教育與中學教育之間的銜接,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1](摘要)下面以歷史專業(yè)為例探討一下這些問題,希望得到專家同仁的指教。

        一、造成矛盾的成因

        矛盾的成因在于二者的教學目標、傳授知識和評價標準的不同。

        (一)教學目標的差異

        “中學是應試教育,大學是走在素質和創(chuàng)新教育的道路上。兩者目標產生了分歧?!盵2]中學的教學目標,以升學率為重,其對教師素質的要求標準,也以能否使更多的學生升入重點學校為最為重要的標準。這與大學的培養(yǎng)目標,存在較大的區(qū)別。因此,大學培養(yǎng)出來的師范生,在求職時和工作中,有些人便不為中學看好。中學認為這些畢業(yè)生并沒有學好中學教學那一套有用的東西——讓學生考得好,才是“金剛鉆”。目前大學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面臨著就業(yè)的困難,這是不爭的事實。為什么就業(yè)困難?在尋找原因的過程中,大學應考慮到培養(yǎng)的學生是否適合社會的需要。因此,社會愛不愛大學生產的“產品”,就成了一個衡量師范院校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好壞的一個重要標準。師范專業(yè)學生就業(yè)難,難道就是因為大學培養(yǎng)的學生不被學校看好的原因嗎?而事實上,大學畢業(yè)生供過于求至少算作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供過于求的形勢下,中學有權力挑選他們認為符合他們招聘條件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這是極為正常的現(xiàn)象。問題在于,中學招聘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難道就是真正的優(yōu)秀生?如果大學從學校進校就開始對學生進行量體裁衣式的教育,即為中學需要而量體裁衣,如此這般,經過四年的教育,可以相信,這些學生會全部達到中學的招聘條件。但是,果真如此,他們的整體素養(yǎng)到底會如何呢?事實上,大學所接受的來自中學生產出來的“產品”,多數(shù)成了高考制度下創(chuàng)造力受到傷害的“殘缺性產品”。然而大學不可能按照中學高考制度進行人才培養(yǎng),而應按照人才的成長規(guī)律進行人才培養(yǎng)。從這一方面來說,大學培養(yǎng)的人才目標與中學以升學率高低論英雄式的教學目標是格格不入的。如果大學一定要依據(jù)目前中學的標準培養(yǎng)人才,這些人才可能只會成為研究中國考試制度的高手,他們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在進入大學之時,可能也會和他們進入高校時一樣,成為高考制度下創(chuàng)造力受到傷害的“殘缺性產品”。

        (二)傳授知識的差異

        中學所學歷史理論的單一性和知識的有限性,與大學所學理論的多重性與無限性,是造成這種矛盾的根本性原因。中學歷史教學知識的有限性與多數(shù)標準答案的唯一性特征,決定了中學歷史教學走不出以考試尤其是以高考為指揮棒的范圍。中學歷史教學的內容,相當狹窄,其歷史中的史實部分內容少,史觀固化,這就決定了中學歷史具有極大的局限性。而大學歷史知識的無限性、理論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決定了大學教學為各個授課教師發(fā)揮其研究特長提供了良好的教學平臺,也為學生深入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場所。一般而言,師范生在中學所學的歷史,應該是他們在大學所學歷史的基礎。但是,問題在于,他們在中學所學的歷史,除了一般的事實知識之外,成因知識與價值知識多不能適應大學創(chuàng)新性思維培養(yǎng)的需求。

        就基本的歷史知識而言,中學所學的歷史,其中的時間、人物、事件以及制度等內容,屬于相對穩(wěn)定的知識。這部分內容與大學所學沒有太大的差別。而所學歷史因果關系與歷史價值評估尤其是歷史理論等內容,與大學所學就存在較大的差別。歷史專業(yè)學生在大學所研究的內容,除了基本的史實外,還有一個歷史理論與歷史評價的問題。而歷史理論與歷史評價并不具有唯一性。因此,大學開放性的教學方式需要剛剛進入大學校門的新生必須放棄中學所建立的歷史觀,重新建立新型的歷史觀,雖然這些新型的歷史觀并不意味著與中學完全不同,但至少有較多的不同。因此,中學生考入師范大學后,大學必須對他們進行知識性和觀念性的顛覆,方可進行大學有效性的教學與學習。

        中學教材所載歷史具有唯一性、傳統(tǒng)性,同時還具有意識形態(tài)性,與之相伴的是高考制度的束縛,從而容易造成學生思維的簡單性和固化性,并進而影響到他們在大學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例如,2013年底,筆者為廣西師范學院歷史系2010級(三年級)學生講授“中國史學史”課程,期末考試中,出了一道論述題,有一名學生的答案和簡述沒有差別。筆者后來問其“為何把論述答成了簡述”,答曰:“我們高中老師就是這樣教的,說只要答出要點就行了”。足見中學教學對其影響之大。

        高中生進入大學后,大學教師對他們入學后的專業(yè)教育中,就要特別提出,要他們放棄中學所學的歷史觀念,至少要進行批判性的接受。比如,最簡單的一個歷史現(xiàn)象,就是中國何時才有“封建社會”的問題。長期以來,我國中學歷史教材中,普遍使用“封建社會”這一重要的詞匯,并以戰(zhàn)國為起點,以1840年為終點。這種歷史時期的劃分,是“封建”一詞擴大化的表現(xiàn)。新中國成立后,以郭沫若為代表的中國學者把馬克思所提出的五種社會形態(tài)學套入中國歷史,實為一種“泛化封建論”[3](P299)。而事實上,中國的“封建社會”,僅指西周的封邦建國。只有此段時間與馬克思所說的“封建社會”有類比之處。因此,在中學傳統(tǒng)教材的“封建社會”的歷史發(fā)展五階段理論,到了大學之后,首先就得廢除。這就是所謂的中學所學,到了大學要大部分推倒重來的原因。

        (三)評價標準的差異

        中學教育的評價標準,升學率是最為重要的指標,尤其是高中,總以考上大學多少為自豪的資本。因此,在這種評價標準之下,教育的中心任務,是為升學服務。因此,作為一名中學教師,能否讓你的學生在考試中取得更好的成績,在高考中取得更高的考分,就成為一名教師是否優(yōu)秀的最為重要的標準。

        從中學來說,盡管當下社會對高考制度不乏批評的聲音,政府也一再采取了淡化高考的措施,但是,高考依然成為中學教育最為重要的目標。地方政府評價中學教學質量的根本指標依然是升學率。顯然,是否升上大學成為學生家長和學生本人最為看重的問題。因此,能否讓學生學會考試并且考好就成為中學教師最為重要的研究課題。

        而大學教育的評價標準,具有多重性。相對中學而言,大學教育目標的功利性就要弱許多。雖然分數(shù)在大學還是評價學生學習優(yōu)劣的一種重要標準,但已不是唯一的或者最為重要的標準。畢竟,大學重視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培養(yǎng)。大學生是否具有創(chuàng)新性,才是最為重要的才能標準。從宏觀上講,是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娜瞬?;從微觀上講,是培養(yǎng)社會可以接納即畢業(yè)就能找到工作的人才。就師范生而言,就是畢業(yè)后可以入行做一名教師。因此,大學教育的評價標準,與中學相比,要寬泛得多。當然,大學對學生的評價標準,詳細說來,其評價主體呈現(xiàn)多元化。有來自官方的評估,也有來自民間團體的評估,還有專家學者和教師個人的評估。就官方評估而言,教育部是最高的評估主體,常以學校為單位進行評估。大學教育的評價標準,決定了大學教育的中心任務,不只是以培養(yǎng)中學教師為唯一的中心。當然,高校中的師范專業(yè),其培養(yǎng)的主要目標是合格的中學教師。在這一點上,與中學所要求的教師素養(yǎng),具有許多相通之處。如對“德”的規(guī)定性,應該是重合的。

        二、解決矛盾的對策

        要解決這一矛盾并非易事,在筆者看來以下三方面值得思考:

        (一)中學教育制度尤其是高考制度必須進行脫胎換骨式的改革

        就當前我國中學教育制度而言,考試制度尤其是高考制度的改革已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對高考制度的批評已是多年的一個老話題了。面對目前的國情,要想在短期內對高考制度進行翻天覆地式的改革,顯然不太現(xiàn)實。盡管這種高考制度有諸多的缺點,但在公平與公正方面具有無比的優(yōu)越性,是“能夠得到普遍接受的一種制度”[4]。

        如果沒有目前這種高考制度,回到“文革”時期的推薦制度或者進行所謂的多方面測試定高考的話,那么大量的草根學子會喪失走進大學校門的機會。而高考制度帶來的問題,與明清科舉制度帶來的問題是相似的。它的考試形式和考試內容的規(guī)范化,只是滿足了學生的應試需要,也滿足了考試成績的評估方便,卻束縛甚至堵死了學子的創(chuàng)新思維。據(jù)統(tǒng)計,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全國的高考狀元,至今沒有一個成為一流的科學家或者一流的其他方面的人才。因此,不解決高考制度的問題,而只希望進行微觀的教學改革,至多是培養(yǎng)出更會參加考試的學生,教師所得的成績是學生考上大學的多少,學校出了名,地方官員高興,家長也高興,教師本身也得到了物質與精神的雙重獎勵,如此而已。因此,教育制度性的改革是解決高師師范生與中學順利接軌的關鍵。數(shù)年前復旦大學副校長蔡達峰認為:“只有高考指揮棒的改變,才能把學校和社會引向素質教育的道路?!盵5]

        不過,在制度性改革不可能快速推進的情況下,教育的改革并非無事可做。目前進行的中小學教學改革乃至于大學的教學改革,對糾正當前我國教育存在的問題或多或少起到一些作用。例如現(xiàn)在中學通行的研究型教學方法或者模式的實施,在改變過去以講為主的灌輸型教學方式中還是起到了一些積極作用。這種教學方式,雖效仿歐美,卻著力于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和創(chuàng)造力,而盡量縮短教師講解的時間。這種教學改革,大大減少了教師對知識的講解時間,而代之以學生自己的討論,在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方面,是一種較好的教學方法。問題在于,這種教學評估的好壞,最后還是要根據(jù)學生的考試成績定終身的,而不是根據(jù)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表現(xiàn)決定的。也就是說,我們目前的教學改革,形式上在仿效歐美,而本質上卻依然“故我”。顯然,中國的考試,最終以試卷的卷面成績作為重要的標準,而教學效果的好壞,也要以這一數(shù)據(jù)為準。因此,研討式的教學改革,在許多學校,變成了表演式的偽改革和假改革,“重視教學改革的表演性而忽視教學改革的本質性”[6]。推行這種改革,只是為了在公開課中進行表演,成為一種應付上級或聽公開課者的特殊上課形式。因此,目前這種教學改革,到底效果如何,至今還缺少全面的評估。

        (二)大學教育制度也須進行大幅度的改革

        就當前我國大學教育制度而言,改革師范院校的教育制度在解決上述矛盾問題中也具有重要的意義。要改革高師師范生存在的不適應中學教學的矛盾問題,有表象的問題,也有本質的問題。表象問題是對中學教育的技術性的教學方法的改革缺少認知,而對大學教育規(guī)律本質性認識與目標認識的偏差則是本質問題。大學教育改革之難,已成為一些教育家非常焦慮的問題[7](P239)。因此,大學師范專業(yè)的教學,不只是在表象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要在本質上下功夫。只有把師范生的基本功夯實了,再輔以中學教學技能的訓練,才容易培養(yǎng)出合乎中學要求的人才。如目前大學課程設置,師范生的專業(yè)課的學習時間比重在所有開設課程中占不到60%,大量的時間為外語等公共課程占去。這實在是一個很大的浪費。因此,大學教育制度的改革,首先要改革的地方,就是課程設置的改革,應加大專業(yè)課的權重。

        除了中學教育制度和大學教育制度的改革,還有沒有大學與中學聯(lián)合改革的方式呢?據(jù)調查,目前我國大學與中學聯(lián)合開設高中大學試驗班的實踐已存在部分成功的個案,成為“一種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的好辦法”[8]。這僅是浙江大學和寧波中學的結合試驗,但是因為這種試驗不可能擺脫高考的指揮棒,所以雙方的結合并不可能成為全國的示范。

        (三)強化師范生專業(yè)學習,夯實師范生的專業(yè)基礎

        在高教制度一時難以進行大的改革的形勢下,大學采取局部的措施也會起到緩解矛盾的效果。這些措施包括學校與學生個人兩方面。

        就學校方面而言,應該加重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近年來,師范生的生源質量普遍下降,而高校的課程設置,一般都用三年的時間把原來四年的課程全部學完,再加上技術性的課程增加,學生認真讀書、認真學習的時間大大減少了。學校從時間上講,要延長學生的有效學習時間;從課程設置上講,要擴大基礎課的學習課時;從教師上講,要強化教學,而不能只以科研為重心。目前尤其要強化對學生作業(yè)的批改性教學,因為中國的大學普遍存在教師只管上課不管學生作業(yè)的現(xiàn)象。這實在是一大失誤。如果大學教師重視學生的作業(yè)批改,并在批改后進行師生交流,無疑有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當然學校也要進行相應的改革,把批改學生作業(yè)的工作量計算出來并給予相應的報酬。

        就師范生個人而言,就業(yè)把自己打造成為一個合格的師范生。近年來師范生的整體素質存在著下降的趨勢。主要表現(xiàn)為對知識素質的忽略和對教學技能的過度追求。從廣西師范學院歷史專業(yè)的師范生來看,這種現(xiàn)象比較突出。主要表現(xiàn)為:在歷史基本知識的把握上,多數(shù)學生對中外歷史的掌握量相當不足;在歷史理論的把握度上,缺少基本的理論的掌握;在教學技能上,過度追求現(xiàn)代技術即多媒體技術而忽略了教學過程中教師講解能力的培養(yǎng)。這是因為在中學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最容易使學生視覺與聽覺器官受到特別的刺激;因為這些技術使得原先文字的內容變成了具體生動形象的內容,從而減輕了學生想象的困難。事實上,這種形象化的上課方式,極容易造成學生抽象思維力的下降。而身在大學的師范生們卻熱衷此道,原因在于這種多媒體技術屬于教育技術層面的知識,易學并能讓學生感覺一新,卻不屬于課程本身的知識。這實在是一大誤區(qū)。因為教學水平的真正提高,在于歷史知識尤其是歷史理論水平的提高。所謂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中學歷史教材的簡約性,決定了中學歷史中許多歷史理論不可能展開討論,因此,對中學教師史學理論水平的要求甚高。中學歷史教學的難點不在于歷史史實的敘述,而在于理論的闡述。而就是在這一點上,高師師范生多不能對歷史理論進行融會貫通式的理解與講述。原因就在于當前許多到了大四的學生并沒有真正讀過多少歷史專業(yè)書籍,也并沒有認真研究過歷史。事實上,簡約的中學歷史教材中所包含的豐富內容,正是中學歷史難以講解好的難點,也正是檢驗師范生真實水平的利器。

        筆者于2011年秋帶領廣西師范學院歷史系2008級學生前往廣西桂平市中學實習,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如高二《世界近現(xiàn)代史》(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74頁)《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一節(jié)中,有《美國內戰(zhàn)》一目,有學生不能理解為什么教材說“美國內戰(zhàn)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這句話。其原因就在于不懂資產階級革命的概念內涵,不懂資產階級革命的任務就是要消滅封建制度,以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來對付專制思想;而美國南部竟然建立起奴隸制度,比封建制度更落后,是對資本主義民主、自由、平等、博愛思想的嚴重挑戰(zhàn)。雖然這些理論在中學歷史教材中是不會出現(xiàn)的,但卻是我們教師必須把握并要對學生講解清楚的。又如《辛亥革命》一節(jié)中,不能清楚分析三民主義中為什么民族主義是前提、民權主義是核心、民生主義是補充。又如對革命派之《民報》與康梁保皇派之《新民叢報》論戰(zhàn)之“三個要不要”——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實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變封建土地制度(高中教材《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頁),其實就是三民主義的內容:第一個要不要,就是要不要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第二個要不要,就是要不要三民主義中的民權主義;第三個要不要,就是要不要三民主義中的民生主義。因此,“三個要不要”的實質就是要不要搞三民主義。如此解釋,學生也就容易理解了。而我們的部分師范學生,卻不能對這個問題進行研究,只是讓中學生勾畫下來記住——可見我們的師范學生研究中學歷史教材水平之低!

        而目前高師師范生的讀書量、寫作量普遍不足以做好一名合格的中學教師。因此,從學校方面講,要讓師范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專業(yè)學習。從學生本身而言,要樹立專業(yè)思想,抓緊時間進行專業(yè)學習,而不是將大量的時間花在次要的事情之上。因此,師范生自己的努力,也是解決該矛盾的措施之一。

        以上三方面,改革中學教育制度尤其是高考制度最為困難,而改革高教制度也非易事,唯有強化師范生專業(yè)基礎學習、夯實師范生的專業(yè)基礎這一舉措,最為容易、操作性強、在短期內最易見效。

        總之,“大學應當是國民教育體系中一個更高的階段,而不是中學教育的目的。”[9]對于當前中國的教育改革而言,決不能忽略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教育的改革是實證性的改革,需要大批試驗的證據(jù)。雖然,早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就開始了旨在使中學與大學有機銜接起來的“八年研究”(the Eight-Year Study);但經過8年的大量試驗,其研究效果至今依然褒貶不一,沒有定論[10]。由此可知,在我國要進行教育制度的變革,也決非易事。因此,如何培養(yǎng)出大量的真正的優(yōu)等師范生,使他們成為中學教師后,為大學培養(yǎng)大量真正具有創(chuàng)新力的人才奠定根基,依然任重道遠。

        [1]曹瓊方.中學與大學有效銜接的策略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8.

        [2]施建軍.人才培養(yǎng)要因材施教——人才培養(yǎng)要注重教育上的銜接[J].教育與職業(yè),2013,(7):63.

        [3]馮天瑜.“封建”考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4]魏國東.1977年以來中國高考制度改革研究[D].河北大學,2008.

        [5]王有佳.首批高考改革破冰受益者:用“快樂”形容大學生活[N].人民日報(http://www.china.com.cn/info/txt/2007-01/29/content-7726738.htm),2007-01-29,(11).

        [6]邱艷萍.論當前教學的偽改革[J].教學與管理,2014,(1):18.

        [7]劉道玉.中國高校之殤[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8]袁加勇,王建軍.探索中學和大學教育銜接的更好途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4,(3):38.

        [9]陳雨露.人才培養(yǎng)要因材施教——建“高原山峰”模式培養(yǎng)人才[J].教育與職業(yè),2013,(7):62.

        [10]楊 捷.中學與大學關系的重構——美國“八年研究”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2006.

        (責任編輯:李文玉)

        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Cultivation Target of Normal Students of Higher Learning and the Standards Demanded by High Schools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With History Majors as an Example

        FU Kaijing LI Erpi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Science, Guangxi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Nanning, Guangxi, 530001, China)

        There exists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cultivation target of normal students of higher learning and the standards demanded by middle schools.The cause of the contradiction lies the differences in their teaching goals,knowledge impartion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The key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lies in the reform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 of the middle school,especially the reform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The reform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 of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of vital significance in solving the contradictory problem.In terms of reality,it is feasible for normal colleges to strengthen students' study of specialty foundation to alleviate this contradiction.

        normal students of higher learning;the cultivation target;standards demanded by middle schools;the contradic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2014-06-27

        2014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立項項目“地方高師院校歷史學專業(yè)人才的古籍研讀和考證技能訓練研究”(編號:2014JGB165)。

        付開鏡(1966—),男,廣西師范學院政法學院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化史。

        李爾平(1979—),女,廣西師范學院政法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歐洲社會史。

        G650

        A

        1674-6120(2014)11-0006-05

        猜你喜歡
        高考制度師范生中學
        從好演講中學什么
        構建“兩翼三維四能”師范生培養(yǎng)模式
        在多解中學創(chuàng)新
        師范生MPCK發(fā)展的策略
        淺析師范生PCK知識的構建
        寧波市四眼碶中學
        他山之石:看巴西高考制度如何改革?
        諸暨市學勉中學
        唐朝科舉制度對當今高考制度改革的啟示
        進一步完善免費師范生政策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蜜桃| 国产精品丝袜美女久久| 欧美又大粗又爽又黄大片视频|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高清视频| 国产后入内射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中文字幕无线乱码| 又粗又黄又猛又爽大片免费|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网站| 视频二区 无码中出| 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女优视频| 夫妇交换性三中文字幕 | av在线网站一区二区| 精品人妻一区三区蜜桃|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3| 激情人妻在线视频|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激视频| 久久久精品国产免大香伊| 日本大尺度吃奶呻吟视频| 亚洲性69影视| 久久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三级av在线播放| 国内少妇自拍区免费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影片| 白白在线视频免费观看嘛| 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影视| 91精品国产免费青青碰在线观看 | 99re国产电影精品| 免费看av网站在线亚洲| 久久不见久久见免费影院国语| 福利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线茬精品成av|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无套护士在线观看| 人妻爽综合网| 国产桃色一区二区三区| 国语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乱人伦真实精品视频| 国产91极品身材白皙| 亚洲婷婷五月综合狠狠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