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中
解讀綿竹紫巖小學和成都高新區(qū)西芯小學兒童化的校本課程建設, 感到兩校對特色課程和學校文化的匍匐構建和生態(tài)培育。
課程特色,是學校文化的個性彰顯?,F今人們對學校文化建設的傾情發(fā)力, 往往聚焦于文化的個性培育,學校文化是隨歲月流逝而積淀的,帶有這所學校的精神生命體征和特殊表情。 學校文化個性的培育, 就是培育促進這所學校和師生個性化發(fā)展的學校文化,如同一個民族的文化消亡了,這個民族的魂也就不復存在,辦學也如此。教育均衡追求下的辦學訴求,文化不能以復制、粘貼方式簡單均衡,要自主培育文化,否則就是辦學精神的自殺。所以我格外看重紫小和西小, 以富有特色的校本課程建設和課程文化培育,成功抵制了學校文化標準化傾向,走向文化的個性化培育。
個性化的文化要有“體”可附。 現今我們焦慮文化飄浮,是因為文化之魂無體可附。文化找不到落腳點,是由于沒有價值皈依的載體,這是沒有生命體征的文化。一旦文化有了課程形態(tài)和實踐空間,就有了生長壯大的可能;一旦這個課程有了特色,這種文化就有了個性。 因此,特色課程是學校文化的“體”,或獨特表情的自我“定格”。
特色課程文化是在自身土壤里生長出來的。 紫小的兒童特色課程、西小的生活教育課程,糾偏了我對特色課程的解讀誤區(qū)。兩校的特色課程文化,不僅有規(guī)范的課程土壤支撐, 還有廣泛的地域生活環(huán)境土壤支撐。 紫小大氣地告別“一招鮮”式的“純粹”特色,走向關涉德智體美諸方面的散點式特色,但形散而神不散;西小在國家課程中滲透生活教育,在校本課程中強化生活教育, 而且以生活中的教育資源豐富生活教育的元素, 符合基于兒童個性發(fā)展的多元選擇需求,也是個性化課程文化培育的根本著力點。
兒童情結是課程回歸兒童之根。 如果我們的課程、我們的文化,不順應兒童發(fā)展規(guī)律,不適應兒童個性化需求,這種課程和文化就缺失了根本,無根的課程是缺乏生命力的,無根的文化注定是要夭折的。紫小在根的追求上旗幟鮮明, 各類校本課程均指向兒童的發(fā)展需求。 西小的生活課程,符合“游戲是照亮兒童學習的光芒” 這一理解兒童心靈需要的教育思想,將日常生活實踐和行為方式搬到課堂,以游戲方式摹擬和體驗現實生活, 兒童樂于參與、 身心放松,生活中的教育資源價值得到強化和充分利用。
基于兒童生命成長的課程文化構建是辦學之本。 一個本身就雷打不動的課程文化培育的頂層設計,足以讓一任又一任校長樂此不疲地付出心血。無論領導更換、教師輪轉,只要文化的魂在,這所學校就不會階段性的“另起爐灶”,就會滾雪球似的發(fā)展。
對兒童課程文化培育的近距離端詳, 我們應該從中分享什么?顯然,回歸兒童的課程內容不是我們復制的對象, 課程構建和實施的操作策略也不是我們移植的對象,因為我們不能放棄自己。我們究竟要分享什么? 個人以為,有四個層面的東西值得分享:
一是文化有根。這個根就是濃濃的兒童情結,出發(fā)點與歸宿都是助力兒童生命的勃勃生長。 二是文化有魂。 文化是教育之魂,但文化本身也當有魂,這個魂就是堅定不移地守護生命的教育價值取向。 三是文化有土壤。四是文化能結果,這個果子是兒童的全面建康而個性發(fā)展。
學校課程回歸兒童的價值追求和文化培育的研究成果,如何通過教師最大限度地作用于學生發(fā)展?只有喚起對教育文化、學校文化、課程文化、學科文化的理解和培育自覺,老師們才會耐得住寂寞,心甘情愿而不嫌繁瑣地在實踐研究的熱土上汗流浹背地精耕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