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銳
(平涼市莊浪縣水洛中學,甘肅莊浪,744600)
校長說,×老師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成績優(yōu)秀,可以不寫教案。學生說,×老師上課很少帶教科書、教案,即使帶了,也很少翻看,一節(jié)課口若懸河,對所講內容毫不含糊?!烙嬅總€學校都有類似上面所說的“×老師”這樣的老師,他們一般都是學校的骨干,業(yè)務精熟、經驗豐富,教齡相對較長,領導、學生的口碑都不錯——他們也確實是當代教育的脊梁。
教學生活是很規(guī)律的,同一門學科教學內容基本上是一以貫之的,雖然歷經8次課改,有幾次甚至轟轟烈烈,但萬變不離其宗,教學核心內容很少變動。心理學告訴我們,規(guī)律的生活、重復的工作、相同的內容容易養(yǎng)成人的慣性思維,容易形成僵硬的、機械的、陳舊的觀念。照此看來,骨干教師的優(yōu)點極有可能成為他們教育教學的桎梏——教學上故步自封、觀念上墨守成規(guī)、方法上先入為主。事實上在校園內我們不難觀察到,一部分教師蔑視變革,對教育教學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不以為然。經驗越豐富,這種現(xiàn)象越突出。
這里借用英國著名詩人柯勒律治的一句話:“世界本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可是由于太熟悉和自私的牽掛的翳蔽,我們視若無睹、聽若罔聞,雖有心靈,卻對它既不感覺,也不理解?!毙袨樾睦韺W告訴我們:一個人一天的行為大約只有5%是非習慣性的。教師,尤其是經驗豐富、教齡較長的教師,應該找一面“鏡子”,時時躬身自照,方能適應個性日益張揚、心理日益早熟、知識面相對寬廣的學生;方能適應理念日益先進,方法不斷革新,手段日新月異的當代教育。
不妨照照“陌生化”這面鏡子。“陌生化”這個詞語最早是1914年什克洛夫斯基在其綱領性的宣言《詞的復活》中提出的,后來成為形式主義文論中最富有價值而且影響深遠的觀點。他認為,動作一旦成為習慣就會帶有機械性,對于多次感受過的事物,人們在開始的時候會用“感受”來接受它,但漸漸地就會對它習以為常,最后成為一種習慣的、自動的動作。后來,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提出“陌生化效果”理論,作為一個新的美學概念,又是一種新的演劇理論和方法,其實質是一脈相承的。雖然陌生化屬于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范疇,但隨著這一理論影響范圍的擴大,被遷移到許多不同領域。20世紀80年代,我國教育工作者應用這一理論指導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說到底,“陌生化”是一種不斷更新人們對世界感受的方法,它要求人們打破思維定勢,從遲鈍麻木中驚醒過來,以一種新奇的眼光去感受,讓習以為常而毫無新鮮感的東西變得煥然一新。所以,教師可以把這一理論當做一面反躬自照的“鏡子”,時時照照自己的教育觀念、思想、教學行為,打破思維定勢,使自己的教育教學達到一個全新的境界。
一是照照自己的學生觀。經驗豐富的教師,會根據學生細微的言行舉止,很快確定學生類型,相應施教,一般情況下會很準、很靈驗,但是這就是一種典型的“思維定勢”,“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他沒有把學生真正當成“發(fā)展的人”。如何破除這種思維定勢?——“陌生化”學生,教師隔一段時間要對個別學生,甚至所有學生來一次全面的“陌生化”。
以不同心境去關照學生,是“陌生化”學生的有效手段。教師也是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樂。我們不必刻意去控制情緒,但可以把自己不同的情緒狀態(tài)轉化為教育促進因素,學會在不同的情緒狀態(tài)下去關照學生。一般情況下,在心情惡劣時多關注你心目中的優(yōu)秀學生,在愉悅心境下多關注問題學生,也就是說,以遠距離或近距離的陌生視角,去審視學生身上所蘊藏的、被我們忽略的、不被關注的、被刻意隱藏的、瞬間爆發(fā)的、瞬間消失的那些情感因子,對學生的“刻板效應”會減弱甚至消失。相應的,“學生是發(fā)展的人,學生是獨特的人(差異性),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主體性),學生是責權主體,學生的成長需要人文關懷”等理念會真正理解,慢慢接受。
調整跟學生之間的距離,是“陌生化”學生的另一種有效手段。教育實踐中常見的情況是,有些教師跟學生距離太遠,跟學生有隔閡、很疏遠,學生敬而遠之,教師自己對學生也是真正的“陌生”,而不是“陌生化”,自然容易對學生形成僵化的、恒定的固化觀念。也有些教師對心目中的優(yōu)秀學生親近,對“問題學生”疏遠,“思維定勢”的盲點顯而易見,不容易發(fā)現(xiàn)一些學生的不足,也不容易發(fā)現(xiàn)一些學生的閃光點。教師可以時時注意調整跟學生的距離,“距離產生美”,距離也產生“陌生化”,從而有利于增強自身的理性判斷力,破除校園里的“教育幻覺”,發(fā)現(xiàn)教育盲點。
二是照照自己的課堂觀。三尺講臺,成就著教師,造就著學生,學校教育的特點決定了教師的教育理念主要在課堂貫徹,教學內容要在課堂呈現(xiàn),教學效果要在課堂體現(xiàn)。從某種程度看,課堂成就了一切。這個大道理人人懂,問題是,每一次課改,伴隨著每一次教師培訓,從理念到方式方法,一輪又一輪,但一部分老師針扎不進、水潑不透,“我的課堂我做主”,“慣性思維”的力量堅韌而頑強,驅動著部分教師數(shù)十年如一日地重復著機械而呆板的教學模式。心理學指出,人們對外界的刺激有“趨新”“好奇”的特點,而那些“完全確實的情境(無新奇、無驚奇、無挑戰(zhàn))是極少引起興趣或維持興趣的”。所以新奇的東西才能喚起人們的興趣,才能在新的視角、新的層面上發(fā)掘出自我本質力量的新的層次并進而保持它,而“陌生化”正是化熟悉為新奇的利器。布萊希特要求演員與角色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要把二者融合為一,演員要高于角色、駕馭角色、表演角色。如果把教學也當做一門藝術,課堂和戲劇舞臺在某種程度上是一致的,教師就是課堂這個舞臺的演員,時刻在課堂上保持理性的反思,駕馭課堂,超越教材,升華教學藝術。
重新解讀教材,是教師化熟悉為陌生的捷徑。將熟悉的教材過渡到陌生,不斷地更新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原有感知和認識慣性,教師從狹隘地對教材的解讀中解放出來,拋棄原有僵硬的、機械的、陳舊的觀念,轉而運用再生而非創(chuàng)造的方式找到教材內在的邏輯結構,重新編排和整合,使教師即使是面對熟視無睹或者習以為常的教學內容也能夠不斷有新的解讀感受。如課文《丑小鴨》,相信語文教師都上過,是傳統(tǒng)篇目,如果習慣把它定位為“童話”,習慣在童話的視角下授課。教師不妨把它當做一篇一般的記敘文解讀,拋開童話的特質。如果對它的主題千篇一律的解讀感到厭煩,不妨淡化主題,引入教學新元素,挖掘教學新目標,這樣教師自己就會有一種新奇感,陌生化效果自然而來。
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和常規(guī)教學手段交替應用,既可以給學生帶來新奇感,也可以給教師帶來新奇感,達到“陌生化”效果。現(xiàn)實情況是,在慣性思維的驅動下,用慣了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如電子白板的教師,很少再用如黑板此類教學設備,相反,一些用慣了常規(guī)教學手段的教師很少用現(xiàn)代化教學設備。選用何種教學設備、教學手段,既是教學內容的需要,也是調整師生課堂感受的需要,教師和學生的課堂心態(tài),對教學效果起著重要作用。
實踐告訴我們,“慣性思維”幾乎在每個教師,在教育教學的每個方面都有所體現(xiàn),只是在對一個
學生形成感性認識方面,在課堂教學方面表現(xiàn)得更為強烈。作為人師,應該時時借用“陌生化”這一面鏡子,躬身自查,超越自我,成就學生。
[1] 何玉蔚.《大學語文》教學中的“陌生化”思維[J].新課程研究:高等教育,2013(2).
[2] 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 孟憲賓,林森,張勇,田碧瑩.心理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4] 童慶炳.陌生化與審美體驗[J].文學自由談,1995(8).
[5] 張艷玲.淺談文學語言的陌生化[J].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