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建妹
(江蘇電大武進學院,江蘇常州,213100)
在新一輪教改背景下,中職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問題日益凸顯,不斷有人針對中職語文教學效率低下提出質疑,還總結出如下問題:語文課是中職院校必修的文化基礎課之一,隨著中職教育不斷發(fā)展,語文學科的地位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其中,語文教師觀念滯后、教學方法呆板、教學目標針對性不強等是造成中職語文學科地位不高的根本原因。這導致學生不愿意學語文、學不會語文,語文教學效率低下、效果不明顯。
在調查分析了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現(xiàn)狀之后,結合新課改精神和語文教學研究的新成果,筆者提出了一系列適用于中職院校語文課堂教學的優(yōu)化策略:制訂教學目標,組織并選擇科學的教學內容,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等等。作為中職院校的語文教師,一定要改變觀念,提升自身的職業(yè)素養(yǎng),使自己更加專業(yè),并革新教學方法,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從而全面提高中職學生的素質。
但是不能忘記,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教學生做人,語文教育的價值不僅是語言文字的傳承和文化的積淀與傳播,更是陶冶學生的性情,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體現(xiàn)教育的根本任務。正如法國教育學家斯普格朗所說的:“教育的對象是特定文化環(huán)境中具有思想道德情感的精神主體,教育的根本任務就在于傳遞文化,體現(xiàn)文化價值,并培養(yǎng)具有文化創(chuàng)造力的人?!币獙崿F(xiàn)這一切,運用陶冶式教學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代教育家最早提出用陶冶的方法進行教育的是老子。老子曾經說過:“陰陽陶冶萬物。”陶冶式教學是宋代王安石在變法中獨創(chuàng)的一套特色教學方式。在王安石看來,陶冶人才并不單單是學校的事情,而是需要全社會共同完成的一項教育任務。這種教學方法自宋朝以后便在民間廣泛開展,逐漸成熟完善。陶冶式教學在我國語文教育歷史中源遠流長,可以說,中國語文教育史就是陶冶教育發(fā)展的歷史。
語文是中等職業(yè)學校課程中的重要學科,語文教育承擔著傳授祖國語言文化知識、健全學生人格、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陶冶學生情操的重要任務。陶冶式教學是一種符合中職教育特點、著眼于中職學生未來發(fā)展和整體素質提高、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體的先進教學理念。它的意義還在于:
第一,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陶冶式語文教學旨在通過語文教學挖掘語文課程中具有陶冶價值的文本內容,通過潛移默化的熏染與啟迪使學生獲得精神上的滋養(yǎng)與生命的喜悅,使其語文能力與文化素養(yǎng)得到提高。
第二,適應職業(yè)教育發(fā)展的需要。語文教學的根本宗旨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而對于職業(yè)學校來說,學生品格情意的發(fā)展尤為重要。基于此,陶冶式教學非常適用于職業(yè)學校的語文教育。它一方面通過對學生進行嚴格的語文基礎訓練,彌補中職生薄弱的語文基礎,使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其具有一定的聽說讀寫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素養(yǎng),樹立明確的“育人”目標,做到教學、教育、教養(yǎng)的和諧統(tǒng)一。
第三,學生自我發(fā)展的需要。未來我們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應是這樣的:熟練掌握一門專業(yè)知識或一門技藝,熱愛自身專業(yè)、明確終身發(fā)展方向,對自我生命、自我價值有正確的評價,保持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和豐富細膩的內心情感,有一定的文學藝術修養(yǎng)和愛好,善于感受生活中的美好,自覺維護真善美,尊重他人也不斷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關注社會也擁有自己的獨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等。陶冶式教學能積極促使學生成為一個和諧發(fā)展的人。
從物理場的性質看,“場”是空間區(qū)域里物質運動的存在方式,“它存在于一切空間區(qū)域,如電磁場、引力場”。在物理場論的基礎之上,德國著名心理學家勒溫提出了心理動力場理論。他認為,“任何一種行為,都產生于各種相互依存的事實的整體,以及這些相互依存的事實具有一種動力場的特征,這就是場論的基本主張”。語文課堂應該構建一個課堂場域,產生陶冶生命的“場效應”。這個課堂場域既是一個物理空間,即語文課堂,又是一個心理空間,即課堂中師生的心理環(huán)境。在語文陶冶式教學中,既需要我們創(chuàng)設課堂環(huán)境,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又需要我們時刻關注師生的心理和行為變化,把語文課堂構建成一個具有強大驅力的陶冶場。在師生全身心的參與下,語文課堂成為學生吸收文化營養(yǎng)、陶冶性情、喚醒靈魂、構建情感的場域。
在古代的語文教育中,人們把誦讀作為有效的教學方法,《禮記·文王世子》有“春誦、夏誦,大師詔之”的記述??梢姲颜b讀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在我國語文教育中有著悠久的歷史。誦讀材料的選擇多種多樣,而把經典作為誦讀材料可以提高陶冶式教學的效果。在經過全面的規(guī)劃、準備后,我們在全校范圍內實施了誦讀經典的陶冶式教學,使學生循序漸進地受到經典的熏陶。在誦讀教學中,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幫助學生克服自卑心理,讓學生正確估計自己的能力,使學生不再羞于開口,使學生對誦讀充滿興趣,對自己充滿信心。教師要對學生的誦讀給予肯定和鼓勵,多為學生創(chuàng)造誦讀實踐的機會,并對學生進行誦讀技巧和誦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能夠準確地表達文本的思想和情感,保證誦讀經典的陶冶式教學順利進行。實施誦讀經典的陶冶式教學最關鍵的一點在于堅持,每天堅持誦讀五至十五分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就會得到提升。
一堂課最精彩的部分是師生解讀文本,這也是陶冶式教學的著力點。教師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精髓是開展陶冶式教學最有效的途徑。除此之外,陶冶式教學在課堂拓展教學中也大有用武之地。無論是在朗誦比賽、演講比賽,還是在課本劇表演和其他語文綜合實踐學習中,通過搜集資料、小組合作、交流展示、總結評價等步驟,可以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引導學生運用語文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
語文教學的陶冶過程是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每一次誦讀、每一次文本體驗、每一次語文活動,都是在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情操。中職語文教學的改革需要重新審視陶冶式教學的功能和地位,在課堂中發(fā)揮其作用,展現(xiàn)語文教學自身的魅力。
[1] 姜晶.中職語文課陶冶性教學探索[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2013.
[2] 曹明海.語文陶冶性教學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
[3] 潘朝陽,李如密.教學的意境與“藝境”[J].教育觀察,2013(22).
[4] 牛秋霞,李怡.藝術性:教師教學表達的至高境界[J].教育觀察,2012(8).
[5] 周劍清.30年高考語文的變化及其價值啟示[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