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宏
(南通市如東縣新店鎮(zhèn)利群小學,江蘇南通,226000)
陶行知先生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薄皩W困生”是每個班級中客觀存在的一部分,他們長期處于被訓斥和鄙視的狀態(tài),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有著既強烈又脆弱的自尊心,極易產(chǎn)生自卑、自暴自棄的消極情緒。若這個問題不妥善解決,不僅會影響教育教學任務的完成,而且會引發(fā)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然而造成學生后進的原因并非如出一轍,表現(xiàn)在他們對學習行為的反應亦是多種多樣的。有的調(diào)皮好動不去學;有的悲觀消極不想學;有的放任乖張不愛學;有的則是呆板遲鈍不會學。班主任不能粗暴地訓斥甚至鄙視這個群體,而應細致入微地觀察,全面了解原因,在清楚地掌握每位“學困生”的興趣愛好、性格特征的基礎上對癥下藥,因人施教。經(jīng)過長期觀察,筆者將這些“學困生”分為以下幾種類型并嘗試著對他們實施不同的教育。
這類“學困生”常常有恃無恐,善于發(fā)號施令,致使“優(yōu)生躲,差生怕”。但這種學生卻有較強的號召力和煽動性,往往無形中成為“學困生”們的“領袖”人物。班主任在教育這類孩子的過程中如果僅以情理說教,只會收一時之效,若簡單粗暴對待,甚至會適得其反,不妨根據(jù)其擅長委以使命,比如讓其擔任體育委員、勞動委員等職務。一則以他的“威信”維護了紀律;再則集體的利益和榮辱使其時時注意形象,處處盡心盡力,再加之與老師、同學廣泛密切的交往也會使其逐漸意識到并改正自己的某些缺點。班主任只要把握時機,真誠地寓之于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就會喚起他們求知、求善、求美的欲望。
小吳是個農(nóng)民工的孩子,潑辣、沖動的個性給班級管理帶來了一定的問題。課間的走廊上時常能聽到他大吼大叫,課上也時有違紀現(xiàn)象發(fā)生,且常有一些自控能力差的男生與之為伍,只要他一聲令下,其余“同伙”便像電視劇里的情節(jié)一樣“俯首稱臣”。筆者利用他這一優(yōu)點,委以“重任”,選他當班級的勞動委員,他拍拍胸脯豪爽地答應了。開始的幾次打掃,他只是發(fā)號施令般地嚷嚷了幾句,很快他發(fā)現(xiàn)“部下”打掃得并不怎么樣。于是他親自動手,帶頭干了起來。“部下們”一看,頭兒都親力親為了,沒理由不好好干??!這下一個個干得熱火朝天,最后驗收順利過關。其實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選他當班委,他已意識到要注重自身的形象了。如此,教育的效果也就達到了。
膽小、內(nèi)向或遭受意外精神打擊的學生,很容易受外界干擾出現(xiàn)悲觀情緒、自卑心理,表現(xiàn)在學習上則是妄自菲薄,自甘落后。對這樣的“學困生”,班主任不能認為他不妨礙他人而坐視不理,更不能冷嘲熱諷、傷其自尊。相反,班主任要特別注意表揚他們的細微進步,課下多談心,課上多提問。同時,讓活潑開朗、成績好的學生與他結成對手、共同學習。在自己不斷取得進步的過程中,他會真心體會到老師和同學對自己的關懷、幫助、信任和期望,從而樹立起“我一定能成功”的信念,激發(fā)對學習的熱情和對勝利的憧憬。班上有個特別害羞的女孩,教師每次叫到她的名字,她都會臉紅。英語課上學生表現(xiàn)的機會很多,例如開火車讀、小組表演對話、個人英語風采展示等。每每輪到她的時候她的聲音小得連同桌都聽不清楚,生怕說錯別人會笑話她。于是筆者鼓勵班上一名平時愛說愛笑、樂于助人且成績優(yōu)秀的女同學主動接近她,和她做朋友,并激勵她們在學習上互相競爭。開始的幾周,變化并不明顯。但是半個學期過去了,她變得自信、開朗和陽光了,并在學校舉行的英語故事演講比賽中獲得二等獎。
很多“學困生”都說自己想學好,但卻管不住自己。他們往往會為自己找很多托辭,將今天的練習放到明天,把明天的練習拖到后天,結果越積越多,最后沒辦法了……這樣周而復始,最終一切計劃都在自己的懶散中蹉跎。班主任可以為他們制定一個當天的“學習計劃表”,上面記清這天必須要完成的任務項目、數(shù)量及標準,并監(jiān)督他們行動,直到達標。這樣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學生堅持、忍耐的意志力得到了鍛煉,同時,學習時間得到了保證,“學困生”的成績亦會逐步改變。但是,班主任的“計劃”切忌散亂粗略,行動切忌急躁廢止。例如小鮑同學平時懶散慣了,跟著讀讀、說說倒也樂意,可一旦碰到要記憶單詞、語法的時候就懶得動腦了。面對這樣的情況,筆者沒有批評他,而是首先給他講了兩個生動的故事,讓他從別人的教訓中明白懶散帶來的危害;其次,每天幫其制定當天的學習計劃表;再次,時時督促他完成。比如今天要會默寫哪些短語,要背誦哪些句段等。一段時間下來,他的成績有了明顯的進步,在短語互譯、連詞成句這類基礎題上很少失分了,他也變得自信起來。
最令班主任頭疼的就是這類搗蛋生,他們不僅跟同學搞惡作劇,有時還故意跟教師唱對臺戲。要想去掉他們身上頑劣的品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靠集體的力量去化解。一方面,展開“群體攻勢”,在編排座位時,可在其周圍安排學習、紀律好的同學監(jiān)督、幫助,使其好動的特點失去滋長的環(huán)境,久而久之,他就被身邊的人所感染、同化。另一方面,利用“集體效應”,在班內(nèi)生活中,如果他為集體爭得了榮譽,班主任就代表全體學生向他表示熱烈的祝賀,感謝他的奮力拼搏;若失誤了,則誠摯地表示大家不會埋怨他,并勸慰其不要灰心泄氣,爭取下次做好。這樣使他感到集體的溫暖是多么難能可貴,從而促使其決心做個好學生。
與上面四種類型的學困生不同,這類“學困生”勤奮努力、踏實肯學,但成績老是上不去。班主任對他們的轉(zhuǎn)化就不能只停留在增強認識、培養(yǎng)興趣的情感引導上,而要授之以漁,給他們另立小灶,交給其學習的方法。這其中涵蓋許多內(nèi)容,如:心理狀態(tài)的調(diào)節(jié),學習時間的利用,知識規(guī)律的總結,以及對各學科性質(zhì)的理解和把握等。當然,方法涉及各個方面且多種多樣,其應用也要因人而異。這就需要班主任在轉(zhuǎn)化的過程中量體裁衣、揚長避短??炭嗟木衽c科學方法的結合一定會幫助他們擺脫“學而不進”的困惑。例如:剛畢業(yè)的吳、朱兩位同學就屬于滯進型,學什么都慢,且記憶力極差。因此,筆者在教學時注意做到:減緩坡度,鋪設階梯,讓他們選用已有知識,多動腦、動口、生動形象地理解實質(zhì),并選取與之學業(yè)程度相接近的內(nèi)容進行補救,使他們聽得懂、學得會,樹立“我能行”的信念,促使其獲得成功的體驗。
經(jīng)過師生共同努力,六名“學困生”在思想、學業(yè)方面都有了明顯的好轉(zhuǎn),而且都有改正自己缺點和錯誤的具體表現(xiàn)。整個班級初步形成了一個民主、和諧、寬松、健康、團結的良好氛圍??傊?,班主任不能被動地去適應“學困生”,而要主動地親近他們,找準類型,對癥下藥,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 韋美日.民族地區(qū)學困生的語文德育功能及其發(fā)揮方式[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6).
[2] 李忠奕.淺談學困生的轉(zhuǎn)化[J].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