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煥花
摘 要:針對《認識時間》這一教學活動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認識時間》;活動;教學
《認識時間》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認識鐘表”(一年級上冊)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已經掌握了鐘表及時間的有關知識,知道鐘面上的時針、分針,知道鐘面上有12個大格、12個數(shù)字、60個小格等,而且已經掌握了如何看整時和半時。因為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是摸不著的,加上一年級的學生年齡還比較小,時間不容易被理解。因此,教學的時候我聯(lián)系生活實際,使用鐘表模型、媒體演示等讓學生在實際觀察和動手操作中掌握時間的概念和知識。
一、聯(lián)系生活實際,做好預設和鋪墊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數(shù)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睌?shù)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中。在數(shù)學教學中,我們要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尋找數(shù)學題材,讓教學貼近生活,使他們有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shù)學和理解數(shù)學,體會數(shù)學就在自己身邊,感受到數(shù)學的趣味及作用,體驗到數(shù)學的魅力所在。在教學《認識時間》時,我首先讓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fā),一開始就出示當時上課的時刻鐘面,讓學生讀出時間,這樣設計切入點簡潔,節(jié)省時間,學生在認時間的過程中再現(xiàn)舊知,起到了復習鋪墊的作用。接著出示9:00、4:30的時間讓學生認讀,再次喚起學生回憶和重現(xiàn)認時間的經歷,自然而然地實現(xiàn)對抽象鐘面(大格、小格)形成清晰表象,為構建新知識奠定了較好的基礎。然后再根據學生已有經驗,認讀9:05、7:40、1:55等時間。可是學生的思維是凌亂的,并不有序,很難將抽象知識轉為內在的知識。所以,在教學時間“分”的時候,我采用了多媒體動畫輔助教學,讓學生有序地認識“分”。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記憶深刻,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
二、提出恰當問題,培養(yǎng)學習能力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只是一個數(shù)學上或實驗上的技巧問題,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看舊問題,卻需要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眴栴}的設計與展開是探究活動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教師所提問題的難度將直接影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參與程度,適當?shù)靥岣邌栴}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積極參與;有助于指導學生思考方向。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所提問題要難易適度。如,教學1小時=60分,這一環(huán)節(jié),不能提出探究問題“它們之間有什么秘密呢?”然后就讓學生自己去撥時間,這樣問法不明確,探究內容沒有指向性,對于一年級學生難度較大,他們無從下手,只是亂撥一通,沒有達到動手操作的目的。我提出這樣的問題“時針和分針的走動有什么秘密呢?”然后借助課件演示,先讓學生觀察時針走多少大格是1小時,然后再讓學生觀察分針走多少小格是1小時,學生通過學生觀察很快得出結論。教師在課堂中恰當?shù)靥岢鰡栴},明確探究目的,學生很快就能圍繞主題進行自主探索、動手實踐、討論交流,學生在親歷中得出結論,順利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從而更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
能力。
三、設計層次練習,搭起知識橋梁
設計練習時要新舊知識間前后聯(lián)系緊密,前面知識是新知識的基礎,新知識又是前面知識的引申與發(fā)展,有層次地設計練習一方面起到認知橋梁的作用,另一方面讓學生有心理上準備,使
學生感到我能學,我會學。所以設計問題時從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由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螺旋上升的原則。所以在教學時,我首先設計看鐘面寫9:05和9:30的時刻;再設計寫3:55和11:55的時刻;然后設計找相應的面鐘與時間連線練習;接著設計了師生互動練習,由教師說作息時間,學生撥時間。教師設計多層次練習,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讓學生通過動口、動手、動腦,由淺入深在練習形式,學生學得輕松自然,使學生能嘗到成功的喜悅,學到更多知識。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要緊密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中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學會交流,使他們在實踐中感受到數(shù)學的價值,理解并體會到數(shù)學就在身邊,對數(shù)學產生親切感。
(作者單位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賀州市昭平縣昭平逸夫小學)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