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思旻(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副教授)b y Zhou Sim in
從筆記中我們讀到,1956年4月13日的課程進行了兩個內(nèi)容。首先,克林杜霍夫分別給部分學員指出了他們各自習作中存在的缺點和優(yōu)點,重點在于結(jié)構、比例、形體方面出現(xiàn)的毛病。例如:“他的后腦比較小,可是你做得小的太利害了,比他還小?!薄斑@個比那個(指張的)頭骨要對些,但是看來后腦還是應該再突出一些?!薄耙斫庠僮觯劝呀Y(jié)構做準,不要忙做細部?!彼餐瑫r強調(diào)要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如“形象和性格還是很像的。”“頭、頸、肩,做好了對表現(xiàn)模特性格起很大作用。”這里有記錄的,克林杜霍夫評價了8名學員的作業(yè)情況,占全部人數(shù)的三分之一,結(jié)合下面的作業(yè)總結(jié)看,有5位做得比較好的同學沒有點評,也有做得不太好的同學也沒有提到。
作為教員,在課堂上應該教什么?現(xiàn)代教學中,這是一個經(jīng)常引起爭論的話題。如果說,在過去較為單一化的教學內(nèi)容中這個問題還不太明顯的話,現(xiàn)在則經(jīng)常會發(fā)出這樣的聲音:我們當老師的不能再給學生當尺子啦,看來看去只挑這大那小、這長那短的毛病,這不是老師應該做的事情。那么老師應該教什么?這個問題我們該怎么對待呢?我認為,替學生當尺子,盡管不是老師應該做的全部事情,然而卻是在一定的時間段,在學生的特定能力狀態(tài)下可以做的事情之一。如果一名教員有教學生的足夠時間,他應該有,也一定要有自己相應的教學主張、教學計劃。如果要教會學生用寫實手法做雕塑,給學生當尺子是教員必做的事情之一,他先給學生當“尺子”,逐漸培養(yǎng)學生眼中有“尺子”。隨著學習的深入,這個“尺子”的外延變得越來越大,涵蓋的東西越來越多??v觀這本筆記,從泥塑頭像作業(yè)起始,到等大人體、衣紋研究,再到架上創(chuàng)作、紀念碑創(chuàng)作,克林杜霍夫有一套完整的計劃,糾正這些簡單的錯誤,應該是教學伊始階段,他邁出的第一步。
教員有他們的師承和他們的重點。近些年來,對“蘇派”教學中的強調(diào)解剖結(jié)構 和用卡尺衡量的方法,有很多的批評意見。實際上,這里有許多被誤解的地方。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列賓美院的解剖教員是軍醫(yī)出身,他對于解剖的認知一定是要嚴格、復雜的多,所以才會有錢紹武1先生所說的腕部骨頭的7塊都要說出名稱,并能拼合在一起的情況。列賓美院的環(huán)形階梯式解剖教室擁有非常豐富的教具、教材——大小的石膏模型,各種真人骨骼,還有解剖圖示、范畫等非常棒的硬件設施。在那里留學的幾年期間,教師雖已更換,但要求同樣嚴格。實際上學院教學除了有教學體系、教學大綱,主要還是在于教師這個人,我的導師阿尼庫申2,他從來不用卡尺來檢查我們的作業(yè),倒是有一個印象,他曾抄起教室里挖泥用的鐵鍬,將一位同學的等大人體一下子就鏟掉了一大塊。我認為留學生,由于受到文化差異、語言差異等的限制,學到手的東西有時會有片面性,在藝術領域,除了技法的學習外,自身修養(yǎng)、生活態(tài)度也起到很大作用。由他們帶回來的知識體系也會因人而異,所以什么是“蘇派”,到底應該怎樣定義這個詞?實際上真是沒有一個較為明確的概念,但一提這個詞,大家好像又都有各自的見解。今天通過重新整理這個筆記,或多或少豐富了對于“蘇派”這一個概念的理解。這里又有一點要提出的是,克林杜霍夫畢業(yè)于前蘇聯(lián)莫斯科的蘇里科夫美術學院,后任該院教師。蘇里科夫美術學院和彼得堡的列賓美術學院的教學狀況又有所不同。所以,對于“蘇派”概念的認識,實在不能夠以偏概全。
“第一件作業(yè)總結(jié)”也是在4月13日進行的。從3月26日擺模特開始,這個男性頭像作業(yè)按計劃應該是兩周完成。從日期上看,課程時間延長了一周。作為第一期課程,還包括一個師生間相互了解的過程。在這個作業(yè)總結(jié)里,克林杜霍夫先對全部作業(yè)整體進行了評判,以鼓勵為主,并提到“幾個比較好的得4+,決定翻石膏?!蔽以谇疤K聯(lián)上學期間,有一次前往當時擔任我們助教的戈爾涅夫3的工作室參觀,他指給我看他學生時期的一個等大女人體作業(yè),這件被批準翻成石膏的作業(yè),底座上有清晰可見的分數(shù)——5+和米·康·阿尼庫申先生的簽名。在指給我看這些印記的時刻,他臉上的自豪,超越了帶我看工作室中所有其他作品。我們在列賓美院上學期間,那里不再留學生的石膏作業(yè),而是變?yōu)?分作業(yè),由院里專門負責攝影的老師,攜帶傳統(tǒng)的匣式相機前來拍照,那個木制的三角架,莊重古老的相機,令整個拍攝過程充滿儀式感。這個“翻石膏”的獎勵辦法也被中央美院雕塑系長期采用,據(jù)說女雕塑家張德華4上學期間的幾乎所有習作,都得到了這個殊榮。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雕塑系學生作業(yè)得到好的分數(shù),并被老師批準讓系里的師傅翻制成石膏,也是一項極大的榮譽。不過,現(xiàn)在學生自行翻制個人的習作已經(jīng)成為簡單易行的事情,從前的這種作法也就漸漸變成了回憶中的一部分。
在這堂總結(jié)課上,克林杜霍夫讓學員們提出自己的問題。這里記錄下來提出的問題有4個:“我們普遍的較多的缺點是什么?”“在習作和創(chuàng)作中怎樣注意模特的思想感情?”“基本練習是否有取舍和強調(diào)的問題?”“是否應該有不同的風格,在習作里有沒有風格問題,還是應該在創(chuàng)作里培養(yǎng)?”。針對這幾個問題,克林杜霍夫做出了細致的回答。
第一個問題中,將雕塑的形簡單化是初學者常常會出現(xiàn)的問題。對于解剖、結(jié)構的不明白,單純照抄對象,只能做出一張平平整整的、空有皮囊的臉??肆侄呕舴蛟谶@里說到的“形”,當然是指自然形態(tài)的真實形狀。做雕塑對“形”的理解是根本。孫家缽5先生在他《塑造法十日談——“泥塑人體”課程教學筆記》中,用大量的篇幅談到這個問題。他提出:“老師若能引導學生看到形,提高他的眼力,才是對學生最好的幫助?!薄靶尉褪峭暾卣加腥瓤臻g的實體。”“我們中國人對形有不同的認識,是不一樣的追求,不一樣的喜好,中國人是直接的(非分析的)意象審美地看待形”。對于形的認識,東西方是有區(qū)別的,西方雕塑以真實模擬自然為先,長時間以用材料寫實自然為真理;中國人則更注重意象表現(xiàn),是頭腦中已歸納好的形。如何既使用了西方的教學方法,又不喪失自己文化中的精彩,倒是每一位教師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克林杜霍夫在提到另一個存在的缺點時,引出了做頭胸像的構圖問題,但是在這節(jié)課中他沒有多講,在后面的課程中,他通過介紹俄羅斯及其他國家的雕塑家作品,詳細地闡釋了這個問題。現(xiàn)在美院雕塑系的課程設置中,安排頭胸像泥塑單元的教學時間很少,無法單獨地進行創(chuàng)作教學,所以一般在第一個頭胸像作業(yè)中,就要向?qū)W生講解構圖問題,使學生們能夠盡快進入狀態(tài),做出較為完整的習作來。
有時,我會想:如果克林杜霍夫有機會讀到這些文字,他會怎樣想?他會說什么?據(jù)當時任專家翻譯的彭鴻遠回憶,克林杜霍夫是一個非常嚴謹?shù)娜?,他從不會私下里議論學員的好壞。他的小工作室和教室相連,每天上午必到教室。下午,他會在那里請模特來做雕塑。在中國期間,他完成了一系列的中國人肖像作品,也做過京劇中的人物角色——白蛇和許仙,他吸收中國的傳統(tǒng)泥塑彩繪的手法,為這兩個雕塑上了色彩。他對于雕塑工具十分重視,雕塑刀都是自己親自制作,這一點給人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應該是一個非常中規(guī)中矩的人,用現(xiàn)在的話來講,一個充滿正能量的人。他同夫人和兩個孩子共同在中國生活了兩年多,孩子在學員眼中亦是有教養(yǎng)的好孩子。一個人無法選擇自己出生的時代,克林杜霍夫出生第二年,十月革命爆發(fā),在他1989年去世時,前蘇聯(lián)尚未解體,他生活在一個完整的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時代。他相信他看到的;他相信他學習到的;他相信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式。他到中國來,也是毫無保留地將自己所知道的傳授給學員,因為他是一個好人。據(jù)說如果中蘇關系不惡化,下一個派到中國來的是列賓美院雕塑系教員沙戈洛夫6,他是我在列賓美術學院學習時的第一位雕塑老師,他怕我們聽不懂語言,會寫在紙上交給我們回去查字典。不知他是否是有意的,每次他和我們幾個留學生講話,都說得很慢,他教了一輩子的一年級,最后是在崗位上逝世的。
對于第二個問題的回答,他是這樣提綱攜領地闡釋的:每個藝術家都應該相信自己的眼睛,這取決于一個藝術家的世界觀。這個問題非常有當時的時代特征,無論習作或創(chuàng)作都是要為工農(nóng)兵服務,要表現(xiàn)他們的喜怒哀樂。
克林杜霍夫在回答第三個問題時,還是強調(diào)了基本練習,應該就是指習作,還是要盡量忠實于對象——“應該很準確地找到形”。現(xiàn)在在習作教學上,對于同學也是因材施教,準確地找到形并表現(xiàn)出來是習作教學的基礎。利用取舍和強調(diào)做得恰到好處,是可以的;多種風格的創(chuàng)作方式,是當前教學中強調(diào)并提倡的。
關于第四個問題,克林杜霍夫說:“風格不是一兩天形成的,而是生活的積累,關系著一個人的人生觀?!钡拇_,創(chuàng)作是一輩子的事,如果你熱愛雕塑,享受做雕塑的樂趣,天天地動腦、動手,時間長了,作品多了,個人的風格自然而然就呈現(xiàn)了出來,這是多好、多自然的事情啊!但是當代藝術生態(tài)的多元化,使藝術創(chuàng)作變得更為復雜。學生為了追求原創(chuàng),閉門想點子、拿主意也成為創(chuàng)作之道。而實際上如何選擇、如何做,只要你心里不糾結(jié),自然去創(chuàng)作就好。這個筆記自產(chǎn)生的時代到現(xiàn)在已是半個世紀過去了,拿出來看看,依舊引發(fā)出許多思考。
注釋:
1 錢紹武,男,1928年4月生于江蘇無錫。雕刻家、畫家、書法家。1947年考入國立北平藝術??茖W校(1949年后為中央美術學院),1951年畢業(yè)并留校任教。1953年赴蘇聯(lián)列賓美院學習雕塑,1959年畢業(yè)回國后繼續(xù)在中央美術學院任教,雕塑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雕塑系主任,1989年離休。
2 米哈伊爾·康斯坦丁諾維奇·阿尼庫申,男,1917年10月生于莫斯科。1997年5月在圣彼得堡逝世。前蘇聯(lián)社會主義勞動英雄和列寧勛章獲得者、蘇聯(lián)人民藝術家、圣彼得堡列賓美術學院教授、導師工作室主任。1937年至1941年在列賓美術學院雕塑系學習,1941年至1944年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1947年畢業(yè)于列賓美術學院雕塑系,后留校任教。
3 伊萬·鮑里索維奇·戈爾涅夫,男,1952年生于蘇聯(lián)西南部港口城市塔甘羅格。1972年至1978年就讀于俄羅斯列賓美院雕塑系,師從米·康·阿尼庫申,后留校任教?,F(xiàn)任列賓美院雕塑系主任。
4 張德華,女,1931年生于青島,2005年在北京去世。是新中國第一代女雕塑家。 1953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 1963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研究班, 后任中央美術學院雕塑創(chuàng)作室教授。
5 孫家缽,男,1939年12月生于北京。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央美院雕塑系第一工作室主任。1959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附中,1965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1965年至1978年任福建工藝美術研究所技術員,以及清流縣農(nóng)民維尼 綸廠工人。1980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研究生班,后留校任教。
6沙戈洛夫,列賓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生平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