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兒童習得語言的過程、語言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及詞語本身的特性,本文提出“喚醒表象,還原形象”、“ 轉(zhuǎn)換形式,激活聯(lián)想”、“重溫舊課,創(chuàng)造想象”三種教學策略,讓詞語教學反哺寫話教學,切實落實詞語的理解、積累和運用,提高學生寫話的效益。
[關鍵詞]:詞語教學 反哺 寫話
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推進,詞語教學走上細讀層面。張祖慶老師說過“每一個詞語都是富有溫度的”。誠然,名師課堂上的詞語教學的確是“慢慢走,欣賞吧”,語文的言語性得到完美的解釋。欣賞著這些精彩的片斷,不禁想到,這些片斷不就是學生寫作的素材嗎?用語言來反芻理解詞語的過程不就是讓學生跳出機械的記憶,讓詞語成為學生言語表現(xiàn)的鮮活元素?筆者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fā),從詞語的特點出發(fā),努力找尋詞語教學到寫話教學的建構點。
一、走進兒童的語言學習
1.兒童學習語言的過程
語言學習有這樣的規(guī)律,兒童學習語言進步很快,學到新詞,急于用出來,因為新詞跟兒童融入這個世界的欲望緊密相連。語言學到一定的程度,已有的詞匯使主體跟外界的交流基本上不成問題,要寫一段話,用已有的詞匯組合大致也能湊合。這個時候,新詞容易徘徊在主體心靈之外。知道了,但并沒有依附于主體的心理結構,非主體所有,這只能說沒有掌握??梢娬莆赵~語,更側(cè)重于讓詞語依附學生的心理結構,“言為心聲”,言語的學習和心靈的豐富是同步的,如果能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詞語本身的存在,除了在閱讀教學中支充分掂量詞語的廣度、亮度、溫度、厚度外,還要在寫話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
2.語言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人教版的課文都以單元主題呈現(xiàn),除了課文,在語文園地里面通常會結合學習專題出現(xiàn)比如成語、格言、詩句等要求學生讀讀背背。受教一冊學一冊,教一課學一課的影響,教師教學時往往會缺乏各冊語言點的前后聯(lián)系。因此,學生沒有形成語言的靈活運用鏈,孤立、靜態(tài)地學習,就似小猴子掰玉米,學一點,扔一點,到語言表達時便“書到用時方恨少”。
3.詞語本身的特性
好多詞語除了用以解釋普遍存在的概念意義外,還同時具有形象感,它往往以生動、具體的形象訴諸人們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等,以引起人們對現(xiàn)實中某種形象的聯(lián)想。如“笑哈哈”讓人仿佛見到不同笑姿,聽到人們發(fā)自內(nèi)心的舒暢歡快之聲.
二、詞語教學反哺寫話的優(yōu)化策略
(一)喚醒表象,還原形象
記得維果斯基說:“詞語只有在獲得感性的個人涵義而不是單純作業(yè)概念存在的時候,它才能成為個體生命中一個生氣勃勃的細胞。”在低段的教學中,教師多用直觀畫、聯(lián)系生活、創(chuàng)設情境等形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達到教學的有效。反之這樣的情境又給學生的習作創(chuàng)造了具體形象的感受和體驗,為學生的表達提供了“象”。
(二)轉(zhuǎn)換形式,激活聯(lián)想
咬文嚼字,用各種形式讓學生理解文本語言,這是我們每位語文教師在課堂里必做也舍得花時間做的事兒。但是,我們的教學往往也就止步于此,對于語言如何遷移運用往往是少之又少了。知識和語言在一個新的要求下進行轉(zhuǎn)換,讓學生在形式的變化中感到新異,興趣、態(tài)度和情感等都會產(chǎn)生變化,激活了學生的心理能量,促進了言語能力持續(xù)高效的發(fā)展。
1.依詞語的特點展開寫話
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二上《秋天的圖畫》,學生讀完文章談感受質(zhì)疑時,我反問道:“稻海是指什么?”學生馬上高高舉起了手?!笆钦f稻子連成一片,像海一樣。”“稻子很多?!笨梢妼W生詞語理解到位,并能準確地表述其意。于是,順勢說起:“那很多很多的花就是( );很多很多的人就是( )?!睂W生一下了列舉了花海、人海、等十多個詞語,我都一一板書。課外作業(yè)就是把這些詞語積累到作業(yè)本上,并從中選取兩個詞語用語言來描述詞的意思。
2.依詞義進行重組
在教學小學語文二上《小棗樹和小柳樹》時,學生一下了就被小棗樹和小柳樹形象對比吸引了。在細讀體會了詞語,認識了事物的不同生長特性。筆者運用“冬瓜”和“絲瓜”兩種不同形象的事物進行重組寫話。學生一下子就領會并遷移了課文的對比,寫出事物的特點,有趣的小故事。
(三)重溫舊課,創(chuàng)造想象
新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寫話要求中明確指出:“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币荒昙墝W完,學生的識字量增大,特別是會寫的常用字掌握使學生更愿意寫話,因為在書寫中少了些許障礙,不用一入筆就是用拼音代替,提高了寫話的速度。這些常用字在先前學過的教材中,出現(xiàn)的體式簡單,能非常靈活的照搬運用。溫故而知新,讓學生重溫舊課,再次體會詞語的色彩、味道、情趣,運用也就不是難事。
1.仿小詩
一年級學過形式簡單的課文如《四季》、《比尾巴》等課文,教師在當時的課堂教學中一定讓學生嘗試著編過小節(jié)。但是受寫字的限制,學生的創(chuàng)作離不開家長。到了二年級,學生會寫的字多了,會用的詞也更多了,再回過頭讓學生重新進行仿寫,調(diào)動了學生積累的詞語。
2.仿段落
人教版第3冊《黃山奇石》一課,作者運用比喻和想像的方法把黃山的奇石寫的非常形象生動,句段也非常優(yōu)美,是學生模仿的好材料。在教學《黃山奇石》一課時,在學習“仙桃石”這一段落時,我讓小朋友反復讀“仙桃石,它好像從天上飛下來的一個大桃子,落在山頂?shù)氖P上?!睂φ詹鍒D,讓小朋友感受到仙桃石是形狀特別像桃子然后,讓小朋友圍繞仙桃石形狀像桃子的要點,來仿照說說黃山的其他奇石。
3.仿用詞
例如在教學《稱贊》一課時,文中小刺猬對小獾說:“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個比一個好?!本渲小耙粋€比一個好”是一個比較性的詞語,這樣的詞語值得讓孩子積累和模仿。于是,課堂上,我就讓學生來說說這樣的詞語:一朵比一朵美、一個比一個認真、一個比一個香……再讓學生把這樣的詞語帶到語境中來說一說:
春天來了,公園里的鮮花一朵比一朵美。
課堂上,小朋友一個比一個認真。
……
小朋友在學習詞語的同時掌握了這個詞語的用法,為寫話打下了積累語言的基礎。
學習語言如同小孩子蹣跚學步,先要學會站立,再扶著走,最后才放手讓他獨立行走。“語文教師應積極提供能激發(fā)和支持兒童有意義的語言使用的情境,讓兒童從使用語言中學習了語言,從說話中學會了說話,從聆聽中學會了聆聽,從閱讀中學會了閱讀,從習作中學會了習作?!敝挥欣斫狻⒏兄?,沒有教師的精當?shù)闹v解和適時的點撥,很多學生便不知如何自如地運用語言,達到“無師自通”的境界,的確要多走更長的路。而詞語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也是學生寫話的重要基礎。一句完整的話是說話、作文的基礎,句子生動、具體,文章自然也就生動、具體,讓人愛讀愛看,獲得愉悅地享受。
參考文獻:
[1]王尚文 《語文科課程論基礎》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2]吳忠豪 《促進消極語言向積極語言的轉(zhuǎn)化》《小學語文教學》2002年5月
[3]教育部 《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4]張祖慶 《沉入詞語的“四度空間”》《福建教育》2007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