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負”“提質”是當前擺在每位教師面前的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要想完成這項任務,我認為必須從課堂教學上下工夫,就學生寫作文而言,學生普遍存在著“難寫”的問題。不少學生視作文為難事,對寫作文沒有興趣,挖空心思東拼西湊或干脆照抄,應付老師。學生之所以會這樣做,我認為關鍵是教師沒有有效的指導學生作文。如何有效的指導學生作文呢?結合我自身的作文教學談幾點體會:
一、要讓學生學會觀察、感受生活。
生活是寫作文的沃土和雨露,只有學會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學生在作文中才會做到有話可說,有情可發(fā),才能言之有物寫出的文章才會真實生動,新鮮深刻。在平時的教學中應積極引導學生對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方面的觀察,對生活中的“真、善、美”進行歌頌。對“假、丑、惡”進行鞭撻。在觀察中還要注入自己的感情,要做個“有情人”。要引導學生注意觀察自己身邊的同學,老師及親人的言、談、舉、止、喜、怒、哀、樂的表情。和身邊所發(fā)生的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只有這樣在作文中才能有話可說,有言可發(fā)。其次還要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的家人感受家庭的溫暖和愛及社會的關愛。因為我們現在的孩子多半都是獨生子女,他們中有不少孩子缺少愛心,他們不知道“感恩父母”“感恩社會”所以我們作教師的要培養(yǎng)他們從小就要有一顆關心他人的愛心。將來才會用這顆愛心去回報父母,回報社會。才能成為社會上有用之人,這才是我們教書育人的目的。例如每天課間發(fā)的“營養(yǎng)餐”我們就要問一問“營養(yǎng)餐”是怎么得來的?為什么要給我們這些偏遠落后的孩子們發(fā)?我想經過我們的引導啟發(fā)學生們不難得到正確的答案。從而懂得這是黨和人民對他們的關心愛護,讓他們寫出自己的感受。將來長大之后,他們就會有一顆回報社會的愛心。這樣教師在教會學生如何觀察,感受生活方面,起了極大的指導作用。
二、要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
寫作的首要問題就是要有熱情和興趣。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激發(fā)興趣喚起寫作欲望;發(fā)掘寫作素材,培養(yǎng)寫作技能,是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師就要引進各種有益的作文活動。不僅在課內,還要在課外。形式要多樣,內容要豐富多彩。例如辦手抄報活動、報刊剪摘活動、作文剪貼活動、搜集警語活動、日記接力活動、網上下載活動、演講比賽、抽簽作文賽、口頭作文賽。在舉辦這些活動時,教師要在設計時做到“提供新信息,設置創(chuàng)造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熱情和興趣,鼓勵進取精神,”這樣學生才會在多姿多彩的活動中,產生寫作熱情,才會有寫作的興趣,也才能把寫作當成一件快樂的事去做,變“怕作文”為“盼作文”變“要我寫”為“我要寫”。教師要運用生動的教學語言,愉快的教學方式千方百計調動學生的寫作興趣,充分挖掘他們的寫作潛力,寫出既真實又有意義的作文。
三、作文批改、講評方法要得當。
教師在批改、講評作文時,應掌握激勵性原則,做到“多表揚、多肯定、多鼓勵;少批評、少否定、少指責”。哪怕僅僅表揚學生作文中的一段文字、一個句子甚至用的好的某個詞語,都會對學生起到積極的鼓勵作用,使他們產生寫作的動力;也會因為一句不恰當的指責,使學生對寫作文失去興趣。所以在批改作文時千萬不能改的滿篇都是紅,這樣會使學生覺得他所寫的作文一無是處,從而害怕寫作文,不敢寫作文。在批改作文時應盡量少指責,多鼓勵。批語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和情感,必須以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為目的,在語言和情感上要充滿愛心,批語要委婉,要有啟示性,這樣才能啟發(fā)學生思考,拓寬思路,交給方法,調動感情,增強學生的寫作意識和興趣。在講評作文時,要多讀好的范文,好的習作,指出為什么好,好在哪里;同時指出差的為什么差,差在哪里,大家討論應怎么改寫,這樣學生會意識到自己作文的不足之處,明確今后在作文中應注意些什么問題,所以教師在作文批改時一定要注意分寸,方法要得當。
以上三點,是本人在作文教學中的一點體會,我想只要抓住以上三點去指導學生的作文,那么作文中存在的“學生難寫”的問題會得到一定的解決,學生作文水平也會漸漸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