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昀
摘要:知識的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在老師引導下與文本不斷對話,從而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探索問題、最終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該滿足學生這種根深蒂固的需要,使學生得到最充分的發(fā)展。當然,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必須要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即有效地進行師本對話。教師應成為生本對話的牽線人。
關鍵詞:語文教學;生本對話;能力培養(yǎng)
一、教師應該走出“膜拜”,尋找自己的“本心”
目前的閱讀教學中很少有教師與文本對話的痕跡,有些教師缺少理性思考,成為作者與編者的“傳聲筒”。這實際上是對作者思想和編者意圖的“頂禮膜拜”,是教師的個性消解。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對于首席對話者——教師要走出崇拜,走向理性,尋求與文本共鳴,深化與文本的對話,與文本視界融合,使自己的對話相對于學生更優(yōu),成為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的前提,為其提供幫助。
(一)整體把握,體會編者的意圖。基礎教育改革大潮中,語文教科書的入選篇目,靈敏地反映著教科書編者的指導思想,體現(xiàn)著語文課改的方向。然而,這些教學文本分屬于不同的作者,創(chuàng)作角度上并無任何聯(lián)系?,F(xiàn)在編者卻把它們放在了一本教科書里,并分成若干個單元,那編者的意圖是什么呢?編者希望這些文本之間發(fā)生什么樣的聯(lián)系呢?又是如何將它們聯(lián)系起來呢?一般來說,教學文本的編輯方面包括單元提示、課后練習、文本等,都會或多或少的訴說編者的意圖、思想。我們從這些地方細細品味思考,亦能與編者達成的一種默契,這種默契對教師的教學是極有好處的。
(二)聆聽文本,賦于其第二生命。教師在與文本對話時,須用“心”去聆聽,與作者之心、作品中人物之心相會、交流、撞擊,設身處地去感受、體驗他們的境遇,用自己的想象去補充、發(fā)展作品的藝術空間,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義。師本對話也要求教師以今日今人的身份,以此地此時的心境去解讀,賦予教材第二生命。教師要用自己與文本的心靈密語匯聚成的獨特教學視野,以便更好地預測學生理解的多樣性,讓文本更具開放性、生成性和創(chuàng)造性,易于對話的展開。
二、教師應深化師本對話,成為生本對話的牽線人
師本對話是生本對話的基礎,師生對話是生本對話的橋梁,生本對話才是閱讀教學的基礎和核心。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靈活地、多角度地與文本對話,感受、體驗、品味、想象文本所寫,與文本同喜同悲,同憂同樂,達到情感的共鳴。獨特的感悟,靈性的放飛,這就是學生與文本的真正的對話。
(一)尊重個性,讓學生樂于與文本對話。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學習內(nèi)容、學習伙伴,自主地、充分地、深入地與文本對話。在學生感知課文時,可提示學生:讀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你心情如何?這樣給學生留有很大的自主學習的空間。每個學生都認真地閱讀文本,感興趣的內(nèi)容多讀幾遍,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有時緊鎖眉頭,有時面露笑意,絕不會因為“不對口味”而對文本索然無味了。
(二)角色轉換,讓學生與文本體驗式對話。以往,總感到學生與文本之間有一道無形的墻隔著,學生為讀書而讀書,未曾融入自己的情感、思想,當然獨特的思維,創(chuàng)新的火花更無從談起。我嘗試著讓學生進行角色轉換,以另一種身份與文本對話。
1.角色替換。很多文本的內(nèi)容不貼近甚至遠離學生的生活、情感,學生不了解當時的時代特征,沒有那樣的生活經(jīng)歷,當然與文本對話時有一定心理距離,也就缺乏了閱讀此類文本的激情。此時,可利用角色替換,即學生不再是學生,他們穿越時空的隧道,成了作者筆下的人或物。如為了讀好《焦裕祿》一文中焦裕祿的話,我這樣引導:“你就是焦裕祿,蘭考縣的縣委書記……”學生聽著老師深情地敘述,漸漸融入情境中,他們仿佛看到了漫天的大雪,看到了破舊的茅草屋,看到了可憐的老大娘,心情再也無法平靜。他們深情地對老大娘說著,眼里分明漾著淚花。課堂上靜靜地,靜靜地……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2.角色轉位。小學生有強烈的新鮮感,是他們的心理特征。當學生不再是學生,而成了自己向往的音樂家、畫家、記者……時,這高高的頭銜便刺激了學生,滿足了學生的成就感。學生以自己喜歡的角色與文本對話,心情就不一樣,感覺就不一樣。
(三)巧設疑點,讓學生與文本研究性對話。當前的語文教學,應致力于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教材充其量只是知識的一種載體,是能力培養(yǎng)的一種手段,而絕對不是惟一和全部。教師要根據(jù)文本特點和學生實際,巧設疑點,點燃學生思維的火種,與文本進行探究性對話。如在學習《林海》一文的“嶺、花”內(nèi)容時,教師質疑“課題是林海,為什么老舍爺爺用了大量的筆墨寫嶺和花?這是不是文章的敗筆呢?”有的學生點頭,有的學生搖頭,此時,學生產(chǎn)生了懷疑、困惑、探究的學習心理。教師趁機引導“趕緊讀書研究內(nèi)容,說出你的理由?!睂W生有目的地主動學習,主動探索,他們在與文本研究性對話的過程中,發(fā)展了思維,提高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總之,每一個學生都有著獨立的人格,自由的意志,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舒展生命的活力。我們要讓學生與文本盡情對話,學會對“文本”的理解、感悟、欣賞和批判,努力讓生本對話過程中的每一個場景都放飛學生的靈性,成為積極的生命流程中的驛站。
(作者單位:甘肅省隴西縣渭州九年制學校,甘肅 定西 74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