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之術貴在問,在問字上下功夫,也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好的課堂提問,既能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又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使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執(zhí)教《鄒忌諷齊王納諫》一課時,我遵循設疑提問的“針對性、普遍性、層次性、發(fā)散性、靈活性、趣味性”等原則,在提問設計上做了以下有益的嘗試:
一、超前式設疑。在布置預習作業(yè)、讓學生自學課文之前,我先提出下列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思考:1、看這篇課文主要寫的是誰?2、主要做了什么?3、怎么做的?(方法、方式)4、他做的經(jīng)過和結果是怎樣的?這些問題確定了學習目標,集中了學生對課文中人物事件的注意力,激發(fā)起了學生的學習動機。
二、引導式設疑與點撥式設疑相結合。在課上分析討論時,為了使學生一步步地深入理解教學內(nèi)容,我采用“套問”與隨機性、靈活性結合的方法,提出了一系列問題:
1、結合標題“鄒忌諷諫齊王納諫”看,全文大致可以分為幾部分?
2、第一段:(1)鄒忌諷齊王的起因是什么?(2)鄒忌的妻、妾、客是怎樣評價鄒忌與徐公之美的?鄒忌從中悟出了一個什么道理?(3)文章寫了鄒忌與家人的幾次對話,請找出來,體會其語氣;鄒忌的妻、妾、客異口同聲地認為他比徐公漂亮,但答話語氣程度有何差別?請簡要分析。(4) 面對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贊美,鄒忌的態(tài)度如何?(5)鄒忌從“不自信”到“暮寢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樣的品質(zhì)?(6)“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在表達上的作用?
3、第二段:(1)鄒忌是如何諷諫齊王的?(2)用“ ”一詞既描寫了進諫人多的場面,又說明齊國確實有許多積弊。(3)鄒忌認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請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4)請就課文第二自然段的內(nèi)容或?qū)懛▽懸欢卧u注性的文字。
4、第三段:(1)文章寫齊威王下令后有哪些變化?從這些變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示?(2)閱讀本文后,你對“忠言逆耳”這個成語又有了怎樣的理解? (3)文段寫齊威王的態(tài)度只用一個“善”字,而寫發(fā)布命令的內(nèi)容、群臣進諫的情況、修明政治的結果卻較詳細。這樣寫有何好處?(4)從文中看,齊威王除“蔽”取得了什么效果?從選文中看,齊國能“戰(zhàn)勝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請你從中概括出一條對我們的學習有指導意義的建議。
三、歸結式設疑。分析完課文內(nèi)容后,在總結人物形象與方法特色時,為了幫助學生總結歸納所學內(nèi)容,促使知識系統(tǒng)化、認識深刻化,并以此提高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我又針對性地提出下列問題:1、鄒忌、齊王分別是怎樣的形象?文中如何塑造鄒忌這一形象的?鄒忌是怎樣啟發(fā)誘導齊威王納諫的?鄒忌的諷諫藝術有什么特點?鄒忌勸諫齊威王的高明之處在哪里?鄒忌的可貴之處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2、結合課文分析齊王是一個什么樣的人?3、學習了本文,在鄒忌的諷諫,齊王的納諫,最終齊國的盛世中,你得到了怎樣的啟示?4、本文在說理以及記敘上的特點?你從中學到了哪些寫作手法?
四、比較式設疑與拓展式設疑相結合。針對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對象特點,為了使學生在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思辨過程中或加深理解、或拓展思維、增進思維,我“入乎其內(nèi)”又“出乎其外”、查異質(zhì)疑,設計了下列橫向或縱向比較的問題:
1、本文中鄒忌和齊威王都個性鮮明,你更欣賞哪一位?2、你知道扁鵲規(guī)勸蔡桓公治病的事嗎?鄒忌諷諫齊王與扁鵲規(guī)勸蔡桓公,勸諫結果有何不同?試從鄒忌和扁鵲的角度簡要分析其原因。3、《國語》中《邵公諫周厲王弭謗》(在沒有學習的班級提供材料)與《戰(zhàn)國策》中的《鄒忌諷齊王納諫》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結果?4、現(xiàn)實生活中如果要向老師、同學或家長、校長提意見,你認為應該用什么方式?為什么?
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以上就是前些年我執(zhí)教《鄒忌諷齊王納諫》時,在設疑提問方面做過的有益嘗試,在此敬請大家指教。
呂寶印,教師,現(xiàn)居山西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