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凱紅
中國文化,包羅萬象。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深深地反映在文字當中。門,是建筑物的出入口,從《說文》門部字來了解中國文化,是我們認識中國文化的一個窗口。
“門,聞也,從二戶,象形。門之屬皆從門。”在《說文解字》中,門部字共收錄了57個。這些字,有些和門的部件有關(guān),如表示“門扇”之意的“闔”,表示“門檻”之意的“閾”“閥”。有些字和門的開關(guān)功能有關(guān),如表示“開門”之意的“闢”“闡”“闿”等,有表示關(guān)門之意的“閉”“閟”“闔”等。有表示“看”之意的“窺”“閃”“闕”。也有表示門的形制的“閶”“闈”“閻”“閎”“閭”“閈”“阛阓”“闉闍”。
1.門部字反映中國的等級。在等級社會中,富貴之人高高在上,貧賤之人低低在下,等級分明。這樣的文化現(xiàn)象深深地烙印在文字中,從《說文解字》門部字可以管窺。
閭,lǘ,《說文解字注》:“閭,里門也。周制。二十五家相群為里。其后則人所聚居為里,不限二十五家也?!逼浔玖x是指古代里巷的大門。后來,閭的詞義逐漸泛化,人們聚居到一起就稱為里,并不局限于二十五家?!蹲髠鳌は迨四辍?“州綽門于東閭?!痹凇妒酚洝分刑岬健俺妓乇百v,君擢之閭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閭,依照《周禮》,是古代城鎮(zhèn)布局中的小區(qū)單位。要設置門,因此有了“閭門”一詞?!妒酚洝り惿媪袀鳌?“發(fā)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xiāng)。”閭左,在秦代,貴右賤左。窮苦的老百姓被安排在閭巷的左邊。有閭左,相對的就有閭右。古代以右為上,富貴人家占了進閭門右側(cè)的位置,貧窮人家則居于閭左。因此,從“閭”,可以看出中國的富貴劃分,等級禮制。
闕,què,《說文·門部》:“門觀也。”《爾雅·釋宮》:“觀謂之闕?!卑喙獭栋谆⑼x》:“門必有闕者何?闕者,所以釋門,別尊卑也。”很顯然,“闕”有顯示尊卑,區(qū)分等級的符號意義。闕,后來發(fā)展成了雙音節(jié)詞“宮闕”,指的是皇室建筑。在帝王的宮門之前立雙闕,用來顯示帝王的氣派。就像“閥閱”一般,立于達官貴人門前,用來顯示祖上的功業(yè)。闕,代表著一種莊嚴、權(quán)勢,是普通的寒門小戶不可立的。因此,“闕”是等級的象征。
2.門部字所反映的中國禮儀。閣,《說文·門部》:“所以止扉也?!北玖x是古代放在門上,用來防止門自合的長木樁?!墩f文解字注》中提到“凡止而不行,皆得謂之閣”。閤,gé,《說文·門部》:“門旁戶也。”本義指的是設立于正門之外的小戶?!墩f文解字注》:“唐時不臨前殿,御便殿,謂之入閤。上書于達官,曰閤下,猶言執(zhí)事也?!薄伴w下”一詞,顯示了古人對于對方的一種尊敬,不直呼其名,而是用他旁邊的人,等級低于他的人,亦可謂之“左右”來指稱。如同“陛下”一詞,陛,指臺階,陛下,指的是臺階之下,那些辦事之人,因畏懼皇帝的威嚴,所以在上書或是面見皇帝時,呼之“陛下”,以示尊崇。
3.從有關(guān)“門”的雙音節(jié)字看中國的等級禮儀。門下,解釋為門庭之下,指的是權(quán)貴者的家?!稇?zhàn)國策·齊策》:“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愿寄食于門下。”在古代,有才華的士子,多出生于寒門,生活所迫,他們寄食于達官貴人門下,成為食客,因此“門下”一詞引申出了“食客”之意。食客可以通過這種途徑,解決自己的生活困境,而且可以為主人出謀劃策,借此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華,寄食于門下?!伴T下”因此有了顯示權(quán)貴的作用,成為一種等級符號。
中國是一個注重禮的國家。禮,即規(guī)矩。在等級社會中,依照等級,則是合乎禮。從《說文解字》門部字,我們了解到了中國的等級文化,在這種等級文化之下人們的生存狀態(tài)。高高在上,低低在下,禮,無處不在。
1.門的開與中國文化的開放、吸納。在《說文解字》門部字中,表示開合的字頗多。有表示開門之意的“闢”“闡”“闿”“閜”“闓”“開”等,有表示關(guān)門之意的“閉”“閟”“闔”“閡”“闇”等。也有表示開關(guān)門的“閘”。
闢,pì,《說文·門部》:“闢,開也。從門,辟聲?!北玖x是開門?!队輹分刑岬健瓣V四門”。
闿,kāi,《說文·門部》:“闿,開也?!北玖x是開。《漢書·匈奴傳上》中寫道“今欲與漢闿大夫”。
門,本義是建筑物的出入口,用作開關(guān)的設備,門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用作開關(guān)。人們把具有這種功能的某些抽象的事物,也用“門”的有關(guān)詞語來表示,例如“心門”“國門”。
開門是為了出入、吸納,是一種包容、開放的行為。打開門,使得內(nèi)和外發(fā)生了聯(lián)系,溝通了內(nèi)外,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滲透。古人希求耳聰目明,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這就要打開自己身體的孔竅,和自然、社會充分地接觸,使人變得豐富起來。古人講求“吾日三省吾身”,要求虛心求教,要“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這實際是要廣泛地和別人接觸,取長補短,見賢思齊,見不賢而改之。雖然個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卻生活在人際關(guān)系交織的社會當中。因此,要打開自己的心門,廣泛地接觸外界的訊息,用一種包容的心態(tài)去對待區(qū)別于自己的一切,這樣才會有所學,有所成。相反的,一個人閉目塞聽,聽不進外界的勸告,不與外界打交道,是不會有所進步的。
小到個人,大到國家,打開國門,廣泛地和別國進行交流,文化要素相互滲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豐富著文化的內(nèi)涵。中國文化是一種開放的文化,不僅是境內(nèi)各民族相互融合的產(chǎn)物,更廣泛吸收了外部世界的文化。通過外來文化的補充,使自己獲得了強大的生命力。
2.門的關(guān)與中國文化的保守、防御。《說文解字》中表示關(guān)門之意的詞也有很多。如:閟,bì,閉也。從門,必聲。本義是閉門。《左傳·莊公三十二年》:“初,公筑臺臨黨氏,見孟任,從之,閟,而與夫人言,許之?!?/p>
“閉關(guān)”一詞,指的是閉塞關(guān)口,斷絕和外國或外界的往來?!妒酚洝垉x列傳》:“儀說楚王曰:‘大王誠能聽臣,閉關(guān)絕約于齊,臣請獻商于之地六百里?!遍]關(guān)政策,古已有之。
關(guān)門,是為了防守,是保守的舉措。在中國的詞匯中,有關(guān)“關(guān)”的詞也有很多。如“函谷關(guān)”“雁門關(guān)”“玉門關(guān)”“山海關(guān)”。這些關(guān)卡的設置,都是為了更好地保衛(wèi)祖國,實現(xiàn)祖國的繁榮發(fā)展。
古語云:“一闔一閉謂之變,往來無窮謂之通?!币婚_一合,就有了變化之意。中國文化,兼收并蓄。既要開放,也要自守。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從《說文》門部字,我們了解到了中國的等級、禮制,在這種體制下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思想觀念,理解了中國文化既要出納、開放,又要保守,兼收并蓄的特色。門,是建筑物的出入口;門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出入口。
[1]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郭錫良.古代漢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3]樓慶西.中國建筑的門文化[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1.
[4]吳裕成.中國門文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