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雪蓮
本課內容是選自人教版教材初中八年級上冊歷史課中的第二單元《近代化的探索》中的第八課《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20世紀初近代中國的第一次巨變,是中國近代化艱難起步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推翻了清王朝政府的統(tǒng)治,終結了統(tǒng)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開創(chuàng)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本課的主要內容是孫中山為發(fā)動辛亥革命做的一系列準備,創(chuàng)建革命黨,發(fā)布機關刊物《民報》,頒布革命綱領“三民主義”,以及辛亥革命的爆發(fā)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成立。由內容可看出本課知識點較多,內容龐雜,理論性強,學生不容易理解,需要教師的引導。
初二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分析綜合判斷的能力、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并且思維能力有了一定的深刻性,靈活性,獨創(chuàng)性和批判性,也具備了一定的歷史學習方法和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所以在本課的設計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學生的能力。
1.知識與能力。了解和掌握孫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動,分析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討論交流活動,培養(yǎng)學生搜集資料并從資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概括歷史知識和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以及人際溝通交流的表達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第一,通過孫中山的革命斗爭事跡,學習革命先輩們的勇于探索精神和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增強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重點:中國同盟會的建立及其綱領;評價辛亥革命。難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搜集辛亥革命的相關資料圖片和影視圖像,制作多媒體課件。
討論式教學法
第一,組織動員學生積極參加討論式學習。討論課之前教師先給學生介紹討論式學習的方法以及討論式學習意義的講授式教育,并聽取學生對討論式教學法的意見和建議,看他們是否愿意進行討論活動,在征求同學們的意見之后再做下一步的工作。之所以要采取學生的意見是為了激發(fā)學生參與討論活動的積極性,教師要向學生詳細的講解討論的民主性、討論活動的過程、目的、意義和局限性,教師要讓學生明白通過討論活動要達到的期望與目標,同時也要讓學生知道討論過程中會伴隨的一些問題,提醒學生在討論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另外,教師要強調學生花費精力和時間來為課堂討論做準備的必要性。組建小組,按前后座位分配,每五個人一小組,各組員推選自己的小組代表。
第二,預設討論問題:(1)辛亥革命之前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為此做了哪些準備工作?(2)辛亥革命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你如何理解?要注意討論的中心問題應具有開放性,討論不是隨心所欲毫無目的的侃侃而談,其中心是圍繞某一個課題、解決某一疑難問題或者是拓展某一認識,因此討論的中心問題只能是專題性和集中性的。從思維的邏輯形式來看,歸納式的問題比演繹式的問題更適合討論。其次,討論的中心問題應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學說中羅杰斯強調的“以學生為中心”就啟示我們要以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fā)提供給他們適合他們水平的討論問題;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中說教師要對學生自身發(fā)展水平、知識水平和身心條件,適時做出準確的評估。以這些理論為出發(fā)點,教師在選擇所討論的中心問題時就應當考慮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fā),學生在討論中心問題的時候能夠根據(jù)自身的經(jīng)歷經(jīng)驗和所學所得或者在同伴的幫助下解決在討論中所遇到新問題。要求學生預習課本,掌握課本中的基本歷史知識,通過各種渠道搜集有關孫中山的生平資料和辛亥革命活動,為了保證每個學生都能擁有豐富的資料,教師復印并發(fā)放相關的材料,要求學生認真閱讀,做好筆記,為課堂討論做準備。
第三,分發(fā)的參考資料。材料一:孫中山(1866—1925年),名文,號逸仙,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人。1894年在檀香山組織資產(chǎn)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次年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會,準備在廣州起義,事泄未成。1905年在日本東京創(chuàng)立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確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同盟會的政治綱領,提出三民主義學說。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后,被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人教網(wǎng))材料二:興中會以救國為目的,其章程說:“是會之役,專為振興中華、維持國體起見。蓋我中華受外國欺凌,已非一日,皆由內外隔絕,上下之情罔通,國體抑損而不知,子民受制而無告??喽蛉丈?,為害何極!茲特聯(lián)絡中外華人,創(chuàng)興是會,以申民志而扶國宗?!?《孫中山全集》第一卷,第19頁)材料三:革團命體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xiàn),各地革命活動蓬勃發(fā)展,為建立統(tǒng)一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政黨準備了條件。1905年7月,孫中山到達日本東京,先后同黃興、宋教仁、陳天華等人商議籌建統(tǒng)一的革命政黨問題。他指出:“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聯(lián)絡,各自號召,終必成秦末二十余國之爭”,“故現(xiàn)今之主義,總以互相聯(lián)絡為要?!?《宋教仁集》下冊,第546頁)
第四,課堂導入。師:(多媒體展示《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辛亥革命》、孫中山圖像)同學們請看看這兩幅圖片,分別指出了什么事件和什么人物?生:辛亥革命和孫中山;師:好,辛亥革命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件很有歷史意義的事件,同學們課前進行了預習準備,相信大家對課本的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那辛亥革命的爆發(fā)是突然的?還是有了相當?shù)臏蕚?資產(chǎn)階都做了些什么準備?辛亥革命爆發(fā)后取得了一系列的進展,那它最終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這節(jié)課我們就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師:我們班共有35個同學,按課前分好的小組,每七個人一組,共五組,每組有一個小組代表做記錄員,要求對討論的要點做記錄,對結果進行歸納,并記錄小組的結論。各組圍成圓形坐在一起。宣布今天討論的方式叫“頭腦風暴”式。
每個學生對所討論的題目進行研究,時間規(guī)定3分鐘,并提出自己的“專家”見解。討論同一題目的學生組成一個大組,提出問題,交流心得,并寫出最終的交流結論。時間為10分鐘。當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把提出的各種真知灼見融會貫通,理解意會時開始組建新的小組,要求每組至少有一名關于討論題目的“專家”代表。每個“專家”代表輪流指導成員討論關于自己獨特問題的獨特意見,當所有小組成員都表示理解并掌握所討論題目的知識時,小組討論結束。注:這種討論實際上是進行了兩次討論。兩次討論方式不同,但都是內容豐富。第一次討論中每個學生都是平等的,在平等的交流對話中分享各自的思想。第二次討論中每個人都必須參與,每個人的發(fā)言都有可能成為亮點,在討論中每個成員都可以有很大的收獲,甚至給了沉默寡言的同學發(fā)言的機會,增加他們的自信心,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
師:在討論前,我宣布討論時需遵守的原則。
當有人發(fā)言時其他任何人不許出聲。
按組內座位順序輪流發(fā)言,每個人都必須發(fā)言。
每個人發(fā)言的時間為1.5分鐘
每個人提出自己的觀點看法時,需作出解釋。
當所有人都發(fā)言一次后,就可以自由討論發(fā)言,前面的原則不再起作用。
注:討論的過程有很多不確定性,但討論必須要有確定的紀律和原則。學生知道有公平民主的原則指導時,他們便會積極主動地參與討論。
(教師分配問題給學生)教師先安靜的觀察學生研究思考問題,三分鐘后要求研究同一問題的學生組成一組圍在一起集中討論。教師巡視。
學生在分組討論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以下幾個問題,教師應有所準備:討論時小組內無人說話,沒有形成觀點沖突。
有些學生的觀點不能充分的表達,詞不達意,口語表達不順暢。
在這兩種情況下,對于第一個教師可以從某一個材料或者某一個具體的問題入手,向學生暗示其中內在存在的問題,從而引起學生的爭議。對于第二種情況教師可以給學生較多的思考時間,或者將問題分割,觀點分層,讓學生逐步逐句的回答。
教師在指導學生討論的過程中可以常利用“沉默”這一手段,對學生來說,沉默可能是學生思考問題必須經(jīng)歷的一個過程,從教師方面來說,在面對學生的提問時,保持適當?shù)某聊?,可以把思考的問題再投還給學生,促使學生再進一步的思考。
教師另外還需要考慮以下問題,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提到的問題或者提出質疑時要適當?shù)倪M行引導:同盟會革命綱領的另外一種表述是什么。如何理解。
“三民主義”與同盟會革命綱領內容的比較。
如何衡量一場革命的成敗。
10分鐘后,第一次討論結束,重新分組,交換成員后繼續(xù)進行5分鐘的自由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注:經(jīng)過第一次討論后,學生在某些方會形成一定的共識,交換成員后,使學生在觀點上再受一次交流的沖擊,理解更加深刻。
小組討論全部結束后,教師對討論的整體情況做個評價,指出討論過程中的優(yōu)缺點,如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或者討論跑題等等,并對本節(jié)課所討論的內容做個歸納性總結。
討論完畢后要求學生課后寫一篇討論體會文章。
本課教學設計是在討論式教學法的理念指導下的一次嘗試,體現(xiàn)了新課程的理念、方法和要求。注重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接受型學習到積極主動合作的學習,著眼于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思維,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在整個教學設計中從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安排到教學過程的預設,從布置學生任務到完成課堂討論的過程,雖具有理想主義的色彩,但在現(xiàn)實課堂教學中也具有可操作性。設計討論的問題具有合理性,課前從觀念意識到行為都做了充分的準備,讓學生課前搜集資料,預習課本內容,閱讀教師提前發(fā)放的資料,討論原則的制定,各種可能性的預測,都做了相應的預設準備,為有序民主的開展討論提供了有利條件,達到課堂教學基礎性目標與發(fā)展性目標的統(tǒng)一。
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上,思路較為清晰,結構較為嚴謹,教學中所呈現(xiàn)的材料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使學生獲得較為充分的自主合作討論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民主討論的學習過程中提高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但是在這種討論課中并不能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充分的參與到討論活動中,積極性不高的“沉默者”與滔滔不絕的“演講家”之間的矛盾并未在設計中解決,還需進一步的研究討論。此外,對于發(fā)言機會少,發(fā)言但質量不高的的學生的矛盾如何解決也需要進一步探討。
[1]王承吉.中學歷史教學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布魯克菲爾德,普瑞斯基爾.實用討論式教學法[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1.
[3]趙秀玲.歷史教育學[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
[4]何成剛等.歷史教學設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5]郭成.課堂教學設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6]李朝霞.“討論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法制與社會,2008,(5)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