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 燕
(吉林建筑大學 城建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1)
?
培養(yǎng)旅游語篇譯者的體裁意識
矯 燕
(吉林建筑大學 城建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1)
翻譯不但是語際間的轉換活動,更是不同文化間的交際活動。因此,為了讓譯文更好地為譯語讀者所接受,譯者必須在翻譯過程中提高體裁意識,即熟知不同文化中不同文本類型的語篇結構特點,從而創(chuàng)造出符合譯語讀者認知結構的譯文。
譯文; 體裁; 文本類型; 語篇結構
翻譯不但是一種語際間的轉換,更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翻譯實踐過程中,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加上由其引起的語言上的不同,給譯者帶來重重翻譯障礙。因此,熟知不同文化的語篇體裁特征是譯者做好翻譯的前提,能夠為譯者創(chuàng)造出良好的譯文打下基礎。
體裁是指在文學、音樂、繪畫等領域,藝術作品的樣式和類型,體裁可以視為一種生成特定語篇結構的符號系統(tǒng),能體現人們的社會交往過程,通常具有“重復性”、“習慣性”,像“履行常規(guī)一樣”。[1]交際目的決定體裁,并決定語篇的內容和風格。雖然同一體裁不同語篇存有差異,但因其交際目的相同, 仍被看作具有相同體裁。[2]體裁可隨文化或語篇的不同而有差異,但其基本原則不可任意更改,因此,使用者可在不破壞體裁基本原則下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
德國學者諾德認為體裁規(guī)約是交際活動標準化的結果。如果某些場合反復使用同一(或多種)功能的文本,那么文本即獲得規(guī)約的形式。體裁規(guī)約可在文本表達和文本接受兩方面發(fā)揮作用,因為作者想要實現他的交際目的,就必須使文本形式與規(guī)約一致,而且文本接受者也只能從文本形式規(guī)范中推斷作者的意圖。[3]體裁規(guī)約是文體公認的標準形式,同一文化不同類型的語篇具有不同的體裁規(guī)范,不同文化同一類型的語篇規(guī)范也不盡相同。因此,從事實用語篇漢英翻譯的譯者要想譯出佳作,應該熟練掌握語篇在漢英語言中各自的體裁。
熟知譯文語篇在譯語中的體裁特點對于語篇翻譯至關重要。就旅游語篇的表現風格而言,漢語與英語迥異。倘若譯者在沒有考慮到譯語讀者審美情趣的情況下創(chuàng)作譯文,那么譯文將無法得到譯語讀者的接受和認可。如例1,漢語旅游語篇為刻畫景物所運用的夸張華麗的語言風格為漢語讀者所欣賞;而在英語讀者看來語篇溢滿浮夸之詞,令人難以置信。如果譯文按照原文逐字翻譯,那么譯文必定使譯語讀者迷惑不解。相反,英語讀者欣賞客觀平實的景物描寫,例2僅使用簡單的名詞,卻勾勒出景物樸素自然之美。
例1:谷中千巖競秀,萬壑回縈;斷崖天成,石林挺秀,峭壁峰壑如雄獅長嘯,如猛虎躍澗,似捷猿攀登,似仙翁盤坐,栩栩如生。一路景色如錦繡畫卷,令人陶醉。
——廬山錦繡谷
例2:It was a beautiful world, a place of warmth and air and light, sweet sounds, sun and color to dazzle the mind.
在翻譯實踐中,許多譯者因為忽視體裁,結果造成譯文風格不符或結構混亂等翻譯失誤。那種不顧譯語文化和語篇結構特征,不考慮譯語讀者的認知能力和審美習慣,單純要求譯文與原文形式上對等的翻譯會導致譯文無法完成其交際目的和文本功能。譯文通常存在以下翻譯失誤:
(一)文化誤譯 當譯者忽視譯語文化,過分注重譯文和原文語言形式的對應,這樣產生的譯文不僅不符合譯語讀者的認知結構,更難以傳達出原文的內容。如“元宵”和“正月十五”在中國文化里是具有特定文化蕰含的詞匯,但英語讀者卻毫無概念。假如只音譯為“yuan xiao”,英語讀者是難以理解其真正含義的,所以音譯后附以注釋,英語讀者就會完全理解其含義,如“yuan xiao (sweet dumplings made of glutinous rice flour)”。而“正月十五”是指中國陰歷一月十五,所以只能譯作“15th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
(二)結構混亂 當譯者不顧譯語讀者的認知水平和寫作習慣,使譯文的篇章結構完全按照原文進行鋪陳,譯文語篇缺少空間架構,導致譯文雖然與原文在形式上對等,但其結構松散,語義重心不明。如例3,譯文中句子間邏輯出現問題,關系代詞“which”指代不明,既可以指代泉水,也可以指代瓊漿。
例3:原文:相傳麻姑仙人從南岳深山采來靈芝,用這里的泉水釀出瓊漿為王母祝壽。
譯文: Legend says that Ma Gu used to collect funguses from the mountains and make good wine out of them and the spring water here, which was then sent as a present to the Mother of the Western Skies to her health.
以上誤譯表明,譯者在進行語言轉換時,必須充分了解原文和譯文在各自語言環(huán)境中的體裁差異,包括文體特色、篇章結構、語言習慣等差異,才能準確地創(chuàng)造出譯語讀者欣賞的譯文。
因為語篇的組織模式受體裁制約,所以譯者在利用目的語進行語篇建構時必須遵循其體裁慣例,確保譯文在語法、文體風格上符合正常譯語讀者的認知結構和欣賞水平。為此,譯者必須具有體裁意識,熟練掌握不同語篇類型的體裁,語篇的體裁及交際功能不同,可導致其語言風格和語篇結構模式有異。不同語篇都有其各自的行文規(guī)律。而“體裁意識”可幫助譯者找出特定語篇的建構模式,發(fā)現其內在特定組織規(guī)律,從而有計劃地謀篇布局,以實現語篇的交際目的和功能,并符合譯語讀者的心理期待。因此,為培養(yǎng)正確的體裁意識,譯者在翻譯時必須做到以下兩點:
(一)轉換思維 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思維模式,如漢語民族是曲線思維,而英語民族是直線思維。不同的思維方式決定兩個民族的寫作方式存在巨大差異。因此要想順利地完成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譯者必須首先要轉換其思維模式,用譯語讀者的思維模式思考并運用到寫作當中,這樣譯文才能符合譯語的體裁規(guī)范,符合譯語讀者的閱讀習慣和審美情趣。比如,英語讀者喜歡開門見山,直接點明主題,然后加以細節(jié)說明;而漢語讀者善于含蓄隱晦,往往做總結性陳述。因此,漢譯英時,譯者要根據英語讀者的邏輯思維進行語篇架構。
例4:原文:位于杭州灣北岸的海鹽縣境內的南北湖風景區(qū),總面積30平方公里,由湖塘,融山,海,湖自然景觀于一體,兼有豐富的人文景觀,是浙江省省級風景名勝區(qū)。
譯文:Located in Haiyan County, north of the Hangzhou Bay, the Nanbei Lake is one of the scenic resorts in Zhejiang Province characterized by its divergent scenic,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highlights. With an area of 30 sakms, the resort comprises four sections: The Lake Area, Yingchaoding (eagle-nest top), Tanxian Hill and the Seashore.[4]
上例中,漢語語篇在陳述南北湖風景區(qū)的地理位置后,接著描述其面積、組成部分和人文景觀,最后篇末再次重申其重要地位以示強調,屬于典型的漢語思維模式。而譯文需要按照英語的思維模式進行空間架構,即首先開篇點明南北湖的重要地位,然后再分別詳細描述其人文景觀、面積和組成部分。
(二)轉換風格 不同民族的審美觀各異,決定了其語篇風格的差異。譯文要想被英語讀者接受,譯者就需要運用英語讀者欣賞的語言風格。比如旅游宣傳類文本,其漢語語篇傳統(tǒng)上講求文采,措詞華麗,多用成語和四字結構;而其英語語篇則注重簡潔客觀,通過簡單的描繪力圖再現景物的特點。因此,漢譯英時,譯者必須考慮英語讀者的審美觀,改變原文華麗的風格,避免夸張,化過度渲染為寫實,用平實的語言再現景物的客觀特點,其目的在于傳達原文信息,提高譯文可讀性,以符合英語讀者的欣賞水平和審美標準。
例5:原文:瀘沽湖是一個天然內陸淡水湖,位于滇西北云南與四川兩省交界處,面積50平方公里,海拔2680米,平均水深45米,湖中有8島14海灣和一個海堤連島,湖岸植被蔥郁,青山環(huán)繞,風光旖旎。
譯文:Luguhu Lake is a natural fresh water located at the juncture of southwest China’s Yunnan and Sichuan Provinces, with an attitude at 2,680 meters above sea level and an average depth of 45 meters. It covers an area of 50 square km in which there are eight islands, 14 coves and a dyke, with green plants thriving on its banks.[5](P141)
原文中,“植被蔥郁,青山環(huán)繞,風光旖旎”是漢語語篇為強調效果經常運用的四字結構,為漢語讀者所推崇,讀過之后會產生想一睹芳容的迫切心境。而英語講究用詞凝練,因此英譯時必須轉換風格,化繁為簡,變虛為實,用平實的語言再現景觀之美。因此,譯文中只利用一個“green”就表達出湖岸植被之長青的美景;而用“thriving”則傳達出植被蔥郁茂盛的感受,可謂詞簡卻意妙。
體裁不但是構成語篇特性的基本要素,而且在結構層面對語篇的組織模式起到制約作用。譯者在翻譯實踐中應充分具有體裁意識,從而解析出特定語篇特定風格和結構組織規(guī)律,以便找出更有效的構建譯語語篇的手段,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創(chuàng)造出流暢、地道的譯文。
[1]秦秀白,“體裁分析” 概說[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7,(6).
[2]Kay, H, &T. Dudley-Evans, Genre: What teachers think[J]. ELT Journal, 1998. 52/4: 308-314.
[3]Christina Nord,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熊力游.旅游廣告文漢譯英方法探討[J].中國科技翻譯,2004,(4).
[5]賈文波.應用翻譯功能論[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責任編輯 張吉兵
H315.9
A
1003-8078(2014)04-0119-03
2013-12-30
10.3969/j.issn.1003-8078.2014.04.36
矯燕(1978-),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建筑大學城建學院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