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燚
(百色學院 外語系,廣西 百色 533000)
提及民族文化對英漢翻譯教學的統(tǒng)一指導時,我們應該要注意到這種指導是非常有限的。文化是英漢翻譯教學不可或缺的要素,尤其是民族文化。但在教學實踐中,民族文化在英漢翻譯教學中占的地位并不是很高。所以,在教學實踐中,很有必要將民族文化融入英漢翻譯課堂教學。那么,在英漢翻譯教學中如何融合民族文化?如何在新建本科院校英語專業(yè)英漢翻譯教學中融合民族文化?對此,我們認為,在新建本科院校英語專業(yè)英漢翻譯教學中,民族文化在融入英漢翻譯教學時,不僅要充分考慮對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繼承,也必須考慮如何將民族文化推向世界,讓更多外國朋友了解、熟知我們的民族文化。只要不牽涉到行與不行,而只是好與更好的情況時,我們就應盡量容納和繼承英漢翻譯教學工作中已存在的事實和制度辦法。[1]基于此,本文將就我國民族文化在新建本科院校英語專業(yè)英漢翻譯教學中的融合與應用,做一些討論。
近十年來,經(jīng)我國教育部的批準,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在各地陸續(xù)得以建立。這些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是分布于地級市,例如筆者所在的百色學院(2006年2月經(jīng)我國教育部批準而建立的公辦高校)為百色市經(jīng)濟文化建設輸送了大批人才,包括對外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譯者等。翻譯不僅是語言符號間的轉(zhuǎn)換,更確切地說是文化符號間的轉(zhuǎn)換。各民族文化間的共性使轉(zhuǎn)換成為可能,但文化的差異使轉(zhuǎn)換不可能完美甚至可能成為一定程度上的障礙。文化的個性會形成文化差異的鴻溝,譯者的使命就是架設跨越鴻溝的橋梁。新建本科院校作為塑造譯者主要載體,在其英漢翻譯課堂教學中,為了提高對譯者的塑造質(zhì)量與效果,很有必要在英漢翻譯課堂教學中,融合我國的民族文化。下文將以百色學院為例,就相關(guān)問題做一些分析。
為了提高新建本科院校英語專業(yè)英漢翻譯課堂教學中融合民族文化的效果,我們認為,英漢翻譯教學中融合民族文化必須要考慮并依照這些原則:針對性、實用性、有效性。
這里的針對性是就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而言。一方面,就是說英語專業(yè)英漢翻譯課堂教學,必須是指新建本科院校的英語專業(yè),本文是以百色學院為例;另一方面,學生必須是針對新建本科院校英語專業(yè)學生。
如前文的分析,新建本科院校為所在地的經(jīng)濟文化建設培養(yǎng)輸送了大批人才。英語專業(yè)英漢翻譯課堂教學則培養(yǎng)了地方對外經(jīng)濟文化交流所需的譯者。因此,在新建本科院校英語專業(yè)英漢翻譯課堂教學中,融合民族文化必須要考慮到英語專業(yè)學生畢業(yè)后所肩負的歷史使命,換言之,必須要提高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實用性,為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職業(yè)生涯夯實物質(zhì)基礎。
此處的有效性,一方面是指必須要注重選擇英漢翻譯課堂教學中民族文化的內(nèi)容,切實讓新建本科院校英語專業(yè)學生,通過英漢翻譯課堂教學,學有所獲,學有所成,為畢業(yè)后從事與英語有關(guān)工作奠定扎實的物質(zhì)基礎。另一方面,通過英漢翻譯課堂教學,必須為我國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打下一些必要的基礎。
以上關(guān)于新建本科院校英語專業(yè)英漢翻譯課堂教學融合民族文化的原則,為我們選擇民族文化作為教學內(nèi)容指明了方向。據(jù)此,我們以百色學院外語系英漢翻譯課堂為例,從三個方面就新建本科院校英語專業(yè)英漢翻譯課堂教學融合、應用民族文化進行分析。
地域文化,是指由所處不同地域、自然條件、地理環(huán)境所形成的文化,主要表現(xiàn)在不同地區(qū)的民族對同一現(xiàn)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2]Blakemore認為沒有交際對象的發(fā)話,如自言自語就不是交際。言語交際是一種有目的、有意圖的活動。在中國文化中,自古就有“南面為王,北面為朝”、“南為尊,北為卑”的傳統(tǒng)?;实鄣凝堃蚊嫦蚰蠑[放;“天下衙門朝南開”,老百姓蓋房也是坐北向南。因此,漢語中表達方位“南”為先。人常說“南來北往,從南到北”。而英語文化則相反,英美人表達方位“北”為先??衫斫舛仁潜就粱⒄Z健康發(fā)展的關(guān)鍵,在保證可以理解的基礎上,本土特色既不會消失,也不會無限制的發(fā)展。在語境交際中,要克服交際障礙,確保可理解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交際雙方的態(tài)度。[3]各民族語言語境、政治體制、宗教信仰的差異在語境交際中凸顯,如果交際雙方態(tài)度友善,這種差異可能就是異域奇葩,令人賞心悅目;如果彼此輕視,這種差異可能就變成不知所云或者針鋒相對,以至造成誤解、隔閡和沖突。因此,以正確的態(tài)度參加語境交流是交際雙方相互理解的前提。以竹為例,竹子是中國南方特有的一種植物,當?shù)氐娜硕嘤惺彻S的習慣,與此相關(guān)的比喻在漢語中時有出現(xiàn),而竹子在英國比較罕見,一般人不熟悉其生長習性及與人們生活的關(guān)系。所以在把漢語中以“竹”為比喻形象的表達譯成英語時,應注意考慮英語讀者的接受程度。如“雨后春筍”不譯成 “spring up like bamboo shoots after a spring rain”,而應考慮代之以英語讀者熟知,喻意相近的“spring up like mushrooms”,因為英國受其海洋氣候的影響多產(chǎn)蘑菇。
應該說,以上的例子對于英漢翻譯課堂是很適合的。但我們還可以充分考慮到百色學院所在——百色市的民族文化。在百色市境內(nèi),主要居住著壯族等少數(shù)民族及漢族,具體而言,百色市人口中,80%以上為壯族。由此可見,百色市擁有非常豐富的民族文化,其中,尤以壯文化而聞名國內(nèi)外。因此,就百色學院外語系英漢翻譯課堂而言,我們可以選擇壯文化作為英譯素材(關(guān)于百色市壯文化英譯書籍,已出版英譯著作有《布洛陀詩經(jīng)》、《平果鷯哥》等)。此舉不僅有助于百色學院外語系學生加深對壯族文化的了解,還可以為百色市壯文化走向世界鋪平道路。
民俗文化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由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傳承所形成的文化。幾乎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2]百色市有著異常豐富的民俗文化,這為百色學院外語系英漢翻譯課堂提供了豐富的教學素材。
由于語境選擇的不同,對于不同情景而言,要有不同的話語方式,這些都可以根據(jù)當時交際的時間、地點和環(huán)境來進行構(gòu)建,在情景語境中影響最大的因素不外乎交際的情況和話語者之間的關(guān)系,只有抓住這兩方面的問題才會讓整個語境更加清晰明了,例如:[3]
I like fruit rather than smoking,you know,an apple a day keeps doctors away.
第二人稱you在交際情景中指向聽眾,體現(xiàn)了交際對象的存在。You know在話語中是一個引導語,連接下文所述內(nèi)容,You know標記一個公認的事實:多吃水果身體好。發(fā)話者認為這個公認的事實聽話者也能接受,使其共處于共同的文化背景之中。
不同性別的交際者對話語的使用也有所不同。在朋友之間的交談中,男性更喜歡爭執(zhí),更喜歡突出自己和開玩笑等。而女性在談話中更強調(diào)談話的和諧,她們喜歡用包容所有人的“我們”和“你們”;喜歡用點頭、用“嗯”“是的”等表示響應的詞。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識意味著外語學習者能自覺地消除在與外語本族人進行交往的過程中可能碰到的各種障礙,從而保證整個交際過程中的有效性。從翻譯的角度看,跨文化意識則指在語際交流中譯者所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的一種認知標準和調(diào)節(jié)方法,或者說它是指譯者所持有的思維方法、判斷能力,以及對文化因素的敏感性。初學翻譯者容易受母語文化的影響,從而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如英語中“to bear/take/carry one’sCROSS”源自《馬太福音》,意為“背上十字架”“忍受苦難”,有人將其引申為“忍辱負重”,反而造成誤導。根據(jù)基督教教義,跟隨耶穌基督,必須忍受苦難;而漢語“忍辱負重”源自佛規(guī)“忍辱”(“忍辱”是佛教六大修行之一),要求教徒為了實現(xiàn)宏大志愿,忍受一時的委屈。因而“忍辱負重”通常指為了承擔更大的責任,忍受眼前一時的屈辱。所以此處的“負重”與背十字架無關(guān),“忍辱”更無從談起。
在百色學院外語系英漢翻譯課堂上,選擇壯文化作為英譯素材,壯大百色市壯族文化英譯的隊伍,營造更濃的氛圍,構(gòu)建更和諧的語境,這必將為百色市壯文化走向世界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語言與文化的關(guān)系密不可分,相互依存,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更是語言主要的內(nèi)涵。由于文化存在的差異,在一種民族文化里不言而喻的東西,在另一種民族文化里,要費很大勁才能解釋。這對于新建本科院校外語系翻譯教學有重要的啟示。據(jù)此,我們必須養(yǎng)成從文化差異看待翻譯活動的意識,沿著正確的方向,不斷提高新建本科院校英語專業(yè)學生翻譯能力,英漢翻譯教學過程中,必須要考慮新建本科院校的實際情況,適當選擇翻譯課堂所需要的材料,切實提高新建本科院校英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質(zhì)量,為新建本科院校所在的地方經(jīng)濟文化建設培養(yǎng)、輸送高素質(zhì)的外語人才。
[1]張林影,邱智晶.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文化因素及其恰當處理[J].教育探索,2013,(2):49-51.
[2]黃天琪.翻譯教學:大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8):199-200.
[3]徐海江.跨文化交際及全球信息一體化對翻譯教學的作用[J].電子測試,2013,(13):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