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池州市中醫(yī)醫(yī)院(247000)鄭森林 吳心閂
膽囊炎伴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是肝膽外科多發(fā)病,常見病。行膽囊切除、膽總管切開探查取石,“T”管外引流是肝膽外科傳統(tǒng)術式,利于引流,減壓術,但放置T管存在多種弊端。近十年來由于膽道外科技術的發(fā)展,特別是術中纖維膽道鏡及膽道造影的廣泛應用,膽管切開一期縫合已有很多報道。我科采用了開腹膽囊切除、膽管微切開探查、取石、一期縫合術,安全可靠,適合基礎醫(yī)院。
1.1 一般資料 2009年9月~2013年6月我院行開腹膽囊切除經(jīng)膽囊管行膽總管微切開探查取石一期縫合22例,其中男9例,女13例;年齡40~82歲,中位年齡51歲。術前均有右上腹痛,反復發(fā)作,多次B超、上腹部CT或MRCP示膽囊炎伴結石、膽總管結石、膽總管擴張。入院時輕度黃疸者3例,肝功能損害8例,輕度胰腺炎3例,合并T2DM4例,高血壓9例,血吸蟲肝硬化11例。
1.2 手術方法 右肋緣下斜切口處開腹,順逆行切除膽囊,留置膽囊管殘端約1~1.5cm,用膽道探子擴張膽囊管至約1cm,如膽囊管較細,可向膽總管方向剪開,微切開膽總管前壁約至1cm,用0/3絲線縫合2針牽引。先用取石鉗取石,再應用纖維膽道鏡檢查,取石籃取石。應了解膽管結石個數(shù)、大小、位置。明確結石是否取盡,以防殘留結石。膽道鏡檢查可了解膽管下段情況,是否狹窄、炎癥改變等。再應用8-10號導尿管置入膽管,注入生理鹽水,檢查是否通過oddi括約肌進入十二指腸,如無阻力、返流等,提示膽管下段通暢。去除多余膽囊管殘部,再以0/5可吸收縫線橫行、間斷縫合微切開的膽管前壁及膽囊管殘端。輕壓膽管,查有無膽漏,文氏孔旁放置引流管。
22例術中完全取凈結石,最小結石直徑為0.5cm,最大為1.2cm;3枚以上5例,2枚7例,1枚10例;取出時間最短15min,最長40min,手術順利,術后未置T管,文氏孔旁放置引流管,2~3天復查BUS無異常,可拔除引流管。一例82歲病人術后2~3天文氏孔旁引流少量膽汁樣液體,右上腹部有不適感,一周后復查肝功能、BUS、CT無異常,拔除引流管。3例輕度胰腺炎病人也順利恢復。住院時間8~10天。
膽囊炎伴結石合并膽總管的結石現(xiàn)有多種術式,但現(xiàn)今正被現(xiàn)代腹腔境下經(jīng)膽囊管膽總管探查術(LTCBDE)逐步取代,但因LTCBDE在微創(chuàng)優(yōu)勢下同時又存在操作相對復雜和醫(yī)療設備昂貴的缺點,不利于普及應用,故開展LTCBDE應當客觀地結合自身設備條件、技術和影像學資料。腹腔鏡、內鏡治療已成為有效可靠的技術,ERCP+EST+LC和LCBDE+LC是目前膽總管結石治療非常好的技術[1],但禁忌癥仍然較多,如結石過大或過多且合并有肝內膽管結石和膽總管的解剖變異、過細或扭曲、脆弱,術后有發(fā)生黏膜傷后出血、膽管狹窄、膽瘺、“T”管置入等并發(fā)癥,同時還有破壞oddi氏括約肌功能、膽管感染、胰腺炎等并發(fā)癥,因此存在爭議,使手術受到一定限制,如胃底靜脈曲張、十二指腸潰瘍、幽門梗阻或拒絕接受相關手術者均是禁忌癥。因此為開腹術留下了較大空間,開腹術更適合于基層醫(yī)院開展。取消了膽管取石后“T”管的放置,可明顯消除膽瘺的發(fā)生[2],風險小、疼痛少,縮短住院日且有效。筆者所采用的開腹膽囊切除經(jīng)膽囊管行膽總管微切開探查取石,適應于基層醫(yī)療單位,具有一定臨床實用意義。
術前詳細閱讀肝膽B(tài)US、CT或MRCP等,了解膽管結石大小、多少、位置,對術中取石有指導意義。本組病例均行CT檢查,3例行MRCP檢查。術中取石與影像資料相吻合,其中1例膽總管直徑1.5cm,結石2枚,取出1枚結石后,另1枚結石不易找到,經(jīng)對比BUS、CT后,反復膽道鏡檢查,最后于膽管下段用取石籃取出另一枚直徑0.7cm的結石。術中膽管前壁不過分游離,微切開能插入膽道鏡即可,防止膽管壁缺血、壞死,愈合不良易致術后膽瘺,膽管狹窄等。膽管微切開一期縫合的臨床指征:①無急性膽管炎;②膽總管直徑>8cm;③術中確認取盡結石。④膽總管遠段通暢。必要的胃腸減壓,胃管最好至十二指腸乳頭下方,可了解膽汁排出性狀,減輕十二指腸內壓,消除十二指腸乳頭水腫,恢復膽道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