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寅
【內容摘要】我們的歷史要老師要能夠善于走出課本,突出社會與文化的內容,力求貼近社會、體現(xiàn)時代性,打破學科壁壘,注意相關學科知識的互相滲透、融合。
【關鍵詞】中學 歷史 課程 意識
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樹立正確的課程意識,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把握好該課程,具體至少應該做到下面幾點:
首先,牢固樹立課程意識,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
樹立課程意識,熟悉課程標準,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學生非常喜歡這門課,這是本學科教師成功的起點。課程不局限于教科書,而是包括了與教科書有關的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本冊教材留有較多余地,給了教師相當大的創(chuàng)造空間。只要符合課程標準,因人、因地、因時而宜,完全可以另找資料、增刪內容甚至拋開教材另起爐灶,只要取得最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即可。
比如教材中提到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問題,我們就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查閱“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有關史料,展示收集的圖片,談談觀看第28屆雅典奧林匹克運動會感想以及討論如何為2016年奧運會出謀劃策或貢獻力量。這些問題走進了學生的生活,我們給學生以時間和空間,相信大家都有學習和嘗試的積極性。
其次,教師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要為學生未來著想。
九年級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的確是人生的關鍵一年,教師、學生均面臨著升學的壓力。據(jù)了解,許多學校、教師依然不太重視這門課程,這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其至是誤人子弟,是對教育改革的違背。
我們認為,學生的發(fā)展應該是本課程的出發(fā)點和歸宿。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就不能光顧眼前利益,要為學生的未來著想。我們的教育目標是培養(yǎng)良好的公民和國家的建設者、管理者,而教材就是對學生進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培養(yǎng)他們創(chuàng)新精神、社會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社會性發(fā)展從而形成正確的“三觀”所必不可少的。
對于世界歷史與文化,九年級學生學習它的意義更加重大。從微觀意義上說,蘇南發(fā)達地區(qū)的九年級學生主要面臨的是升學,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將進入職業(yè)類學校,他們不再接觸歷史教材,尤其是世界史的教材,九年級也許是他們人生中最主要的接觸世界史的機會;即使進入普通高中的同學,由于高中教材的限制,他們也只能在九年級教材中了解一些世界古代史的內容。從宏觀上說,學習本冊教材意義十分重大:第一,有助于學生深刻認識、理解中國以及世界的現(xiàn)實,吸取歷史經驗教訓,加強改革必勝信心;第二,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引導并逐步加深他們對社會人生的認識;第二,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時代感、緊迫感,在正確認識我們與先進國家的差距后,進一步激發(fā)發(fā)奮圖強、報效祖國的熱情,甚至為世界的和平繁榮做出特殊的貢獻。
再次,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筆者聽過一堂課,發(fā)現(xiàn)執(zhí)教老師不喜歡將世界史與中國史來對比研究,不便于學生既復習舊知識又能開闊思路;還發(fā)現(xiàn)她不喜歡讓學生將書上“讀與思”等欄中的討論題展開討論。課后,該老師實事求是地說,因為自己對這些問題不知道或搞不清,組織學生討論怕無法收場。因此,我們認為教師有加強學習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教師不做蠟燭,做長明燈”,永遠不熄滅,照亮別人。新教材難度不高,但知識面拓寬,對我們教師是個考驗。歷史學科背景的教師要加強理論方面的學習。政治背景的教師要注意方法的改進。其它學科背景的教師更要不斷學習,必須具備豐富的相關知識。學習主要靠自己,但培訓也很重要。各級培訓員有責任對教師們進行培訓,教育教研主管部門要予以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各科任教師要爭取一切機會參加培訓,不斷提高自己。
總之,我們需要付出高度的工作熱情和智慧,教師需要高超的教學藝術。比如許多老師喜歡用課堂討論,從理論上講,進行共同研討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極為更耍的環(huán)節(jié),通過討論,相互補充思想,他們就能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別人有價值的觀點,往往在此期間,他們也能產生新的觀點。但不是什么都可以討論,教師上課時至少應該注意兩點:其一,題目的要求既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原有知識水平,又要具有一定的廣度、深度和難度,要保證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其二,雖然我們強調要讓學生充分發(fā)言,做到言無不盡,但教師的輔導作用依然不可以缺,尤其是科學性上的錯誤或政治上的方向問題,教師必須嚴格把關,該指出的還是要指出,該批評的還是要批評,決不能聽之任之或有意回避,當然要特別注意方式、方法,盡量做到恰當、科學、藝術。而要做到這一切是非花大力氣不可的。
【參考文獻】
[1] 許燕裝. 歷史學科“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J]. 歷史教學,2001年04期.
[2] 陳培瑞. 創(chuàng)新教育與教育創(chuàng)新[J]. 教育發(fā)展研究,2001年02期.
[3] 韓鋒. 認真研究歷史特點 科學傳遞知識信息[J]. 濱州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4] 覃芳. 淺談新課程下中學歷史教學方法[J]. 新課程學習(中),2011 年06期.
[5] 趙玉良. 還是應該提倡“啟發(fā)式”![J]. 歷史教學問題,1982年05期.
(作者單位:江蘇省興化市戴南鎮(zhèn)戴澤初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