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紫星
摘要:在廣大農(nóng)村地區(qū),中小學學困生普遍存在,其形成有一定的原因。本文中作者結合地區(qū)實際分析了學困生形成的原因,進而探索適合于這些學困生的轉變策略。
關鍵詞:農(nóng)村中小學 學困生 心理 轉變
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空間,是培養(yǎng)學生健康心理的主要陣地。但是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這樣一些學生:他們有的表現(xiàn)為明顯的智能低下;有的似乎有情緒困擾;有的存在語言障礙;有的明顯行為異常,如多動、過于依賴、學習主動意識缺乏、極度興奮等等。在學科學習方面,他們與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有著較大的差異,如不能按要求進行課內(nèi)外作業(yè);不能準確記憶背誦材料;沒有合理的邏輯推理思維等等。這些情況在我們農(nóng)村小學生身上表現(xiàn)尤為突出,加之沒有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家長缺乏相關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儲備,導致這類學生學習困難而成績低下。長此以往,給這類學生的心理、生理的健康發(fā)展都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對他們將來人生的發(fā)展也造成了不良的心理暗示。
我所在的地區(qū)地處西北農(nóng)村,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是當?shù)剞r(nóng)民的主要生活來源,基于這種落后狀態(tài),許多中青年家長都外出打工,而這部分人的子女則是由其祖輩帶養(yǎng)或寄宿于親戚家,留守兒童特別多,致使這部分學生的家庭教育缺失,許多學生都是因為缺乏管理而淪為差生,實際上這部分學生并不是所謂的“智能低下”。同時,本地區(qū)人們的教育觀念落后,同樣給這些學生造成了極大的負影響。
新時代的教育要求每個學生健康、快樂、全面發(fā)展。所以我們一定要走近這些學困生,了解他們真正需要的,解決他們的一些心理困擾,從而在根本意義上讓他們有所轉變。
一、分析學困生的心理表現(xiàn)及成因
(一)學生主觀智能方面
主要的表現(xiàn)是性格較內(nèi)向,行動較遲鈍。我班就有這樣一位學生,平時上課也能認真聽講,偶爾做一些小動作。下課后不愛與人說話,經(jīng)常一個人玩。他的書寫很不規(guī)范,考試成績一般都在30分以下。他們想提高學習成績,表現(xiàn)特別努力,但成績總是不盡人意。不過,他們多遵守紀律、熱愛勞動,是教師眼中聽話的學生。這類學生在學困生中占極少數(shù)。
(二)非智能方面,是學困生形成的主要因素
1.家庭教育不當是導致一些青少年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當今社會獨生子女居多,造成家長嬌寵子女,過于溺愛,他們忽略孩子良好習慣、意志品質(zhì)的培養(yǎng);有的家庭教育方式簡單、粗暴。這是造成學困生心理的首要原因。
2.應試教育依然盛行。學校在辦學思想上重應試、輕素質(zhì)。部分教師不注重教材、教法和學生心理的研究,教學方法落后、單一,阻礙了師生情感交流,打擊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學生形成了逃學、厭學等消極行為。
3.中小學階段的學生渴求知識,但缺少正確的思想導向。部分學生的不良個性特點和個性傾向,如意志力薄弱、興趣廣泛而不專一、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內(nèi)在學習動力等都易使他們失去學習興趣。有些學生認為自己是一個無能者、失敗者,于是自暴自棄、意志薄弱,于是就放棄了對學習的追求;部分學生認識問題的能力和方式方法上有偏差,思路不對,基本功不扎實,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雖然努力,但成績不見提高,使他們最終走入了學困生的行列。
二、農(nóng)村中小學學困生的轉變策略
針對以上不同情形的心理表現(xiàn),教師對這些學生應及時給予關注并極力采取轉變的措施,讓這些學生早日走上正常的學習生活道路。
(一)作為家長,要正確引導孩子采取積極的心理暗示
不少學習困難的學生往往存在這樣的想法:“我天生笨拙” “我不是學習的料”……這樣的想法縈繞心頭,學生容易陷入惡性循環(huán)之中,對自身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容易形成厭學心理。因此,此類學生應在家長的引導下嘗試采用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多用“我最棒”“我能行”之類的積極話語激勵自己,會對其心理偏差有所改善。家長要隨時注意孩子的情緒變化,了解其心理需要,經(jīng)常以樂觀的態(tài)度和孩子討論近期遇到的各種問題,加強雙方思想情感交流與溝通。
(二)作為教師,和學生在一起的時間最長,在轉變學困生心理中應起決定性作用
1.教導青少年學生走出心理誤區(qū),樹立自信。在課堂教學和日常生活中,教師應多和這類學生近距離接觸,努力與青少年建立充分信任的關系,與他們交朋友,以誠相待、以身作則。讓他們學會正確認識自我,努力提升自已。從而對自己的前途抱有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
2.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挫折和失敗。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不經(jīng)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無論是偉人還是平凡的人,任何人在人生道路上都會遇到挫折和失敗,關鍵要看自己對待挫折和失敗的態(tài)度,教師要引導學生不屈服于學習中的挫折和失敗。
3.調(diào)整方式,因材施教。教育工作者也要懂得一定的心理學知識,要掌握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不平衡性這個規(guī)律,不失時機地幫助青少年克服消極心理,使其心理健康發(fā)展。
4.教育學生改正不良行為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部分學生行為習慣不良、自控能力差,對學習沒興趣,課堂上無精打采,注意力分散,出現(xiàn)自暴自棄的現(xiàn)象。其實,每個人都有自身獨特的智能特征,成功者主要是科學地運用了自身的智能優(yōu)勢,發(fā)揮了其個性特長。學困生最大的缺點就是不能正確認識自身的優(yōu)勢特長,把自身的優(yōu)勢特長看作是缺點而消極怠慢,認為自己任何地方都不如別人,使自己的閃光點得不到展示。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優(yōu)勢,只是這部分學生的缺點遮蔽了自身的優(yōu)點,因此,每個學生都應該在教師的指導下逐漸地改正不良行為習慣,多看看自己的閃光點,進而體會成功的快樂。
5.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找教師交流。很多學困生性格內(nèi)向或是有心理負擔,不敢或是不愿意與教師溝通和交流,擔心教師會瞧不起自己。教師應開導學生開放自己的思想,敞開自己的心扉,把教師當作自己的傾訴對象,傾訴是調(diào)節(jié)不良情緒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它能幫助學生調(diào)整好自身狀態(tài),而且也能得到教師的意見和幫助,因此,學困生要多與教師交流,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總之,只要找準原因,對癥下藥,學困生的轉化還是有章可循的。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要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一番貢獻,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