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倩
(安徽大學 文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0)
1.一切言語行為都要依托語句意義來完成。
語句意義作為抽象、潛在的語言備用單位,與言語義是不相同的兩個方面。本文研究的“不X白不X”結構的意義屬于言語義。因為它是具體的、已經實現的、是實際上說出來的話。由于語句義是言語行為的依據,因此我們認為分析該結構的實質應從語句義出發(fā)。該構式的構式義表達出了施事受益,有某種占便宜的意味。這樣我們就將該結構的用意揭開了,該結構隱約含有占便宜的意味,尤其對還不熟識的人使用該結構的時候會被聽話者誤認為發(fā)話人是愛占便宜的人。于是我們將語義和語意進行了分離,獲得了超越字面意義的寓義,同時也揭示了隱含于語意中的言語意圖。
2.語義、語意和用意在言語行為中的轉化與統(tǒng)一。
語義轉化為語意需要經過組合。呂峰(2012)認為“不V白不V”結構經歷了從讓步復句到特殊句式的語法化過程。對于呂峰的推導過程,本文不作詳述。呂峰認為迫使讓步復句經歷語法化過程到“不X白不X”主要原因是語言的經濟性原則和象似性原則。然而,從言語交際學的角度上來看,任何話語的表達都是借助語義為依托,并經過語句中語詞的詞序組合和替換、句與句、段與段的語序組合,以及交際雙方話語的巧妙銜接等語用手段來實現。通過前文的分析,我們認為“不X 白不X ”這一結構的言語義為施事獲益,含有占便宜的意味。發(fā)話人表達為言語時為:“不X 白不X”。我們發(fā)現這一表達是通過語言義的曲折變化而來,即是對說話人認知心理的臨摹反映。因此我們說言語交際正是交際主體據意而發(fā)言的言語行為。當說話人想要表達如果不實施某種行為就是浪費時機,同時錯失可以輕易獲得某種利益的機會的時候,就會用這一簡潔的結構來傳達其交際意圖,或者表露其主體意圖。
語言義、言語義和用意統(tǒng)一于交際行為當中。認知語言學家 Reddy認為人類最基本的通訊行為及言語交際可以解釋為“導管隱喻”,即發(fā)送者將觀念轉入容器遞給接收者,接收者進而取出觀念。言語交際學認為言語交際是發(fā)話人據意而發(fā)言,聽話人就言而索意的過程,其中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則是發(fā)話人通過調整語詞策略來傳達其意圖。我們認為二者在這一方面的觀點不謀而合。言語交際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參與交際的雙方所關注的都是言語的意圖。發(fā)話人根據自己的用意把語言義轉化為適合言語意圖的言語義,接受者根據語言義和語境推導發(fā)話人的意圖。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認為語言義、言語義和言語意圖統(tǒng)一于言語交際行為中。其中,言語意圖處于核心支配地位。劉煥輝先生認為言語交際的最高原則是意圖效應原則,任何言語行為總是以言語意圖最終實現與否為衡量標準。好的言語表達能夠順利實現言語意圖,然而,不得體或者不禮貌的言語表達最終會致使交際失敗。因此,言語交際的得體性是言語交際學研究的核心議題。在言語交際中,我們應當盡量使自己的言語符合言語交際的得體原則?!安籜白不X”結構表達的是施事獲益,含有占別人便宜的意味,因此對于該結構的使用應當特別注意得體與否。下面我們簡要分析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對于該結構的講解應注意的問題。
1.須與交際主體相適宜。
上文我們提到了“不X白不X”結構表達的是施事獲益,含有施事占別人便宜的意味,因此,對于“不X白不X”結構并不適用于任何交際主體。也就是說,“不X白不X”結構有其使用局限:多用于關系較為親密的朋友或者家人之間。對于初次見面的朋友或者不熟悉的朋友,留學生應當避免使用該結構,以免使言語行為和言語意圖產生矛盾,造成言語交際的失敗。
例如,初次見面的中國朋友邀請留學生吃飯,留學生的回答則最好不要使用該結構,即不能說“不吃白不吃”,這樣會造成邀約人從被邀約人的言語行為中得到被占便宜的言語意圖。當然,用于熟悉的人之間,這時就產生了調侃、幽默的意味。
2.須與交際語境相適應。
上文提到的語義、語意、用意的相互轉化以及統(tǒng)一從理論上闡釋了使用這一結構時需要注意使用的是否得體、是否與交際語境相適宜以及是否能夠實現交際意圖并且被對方接受。言語交際是交際主體雙方相互互動的言語行為,而這一行為無法離開交際語境。因此,我們嘗試分析如何使說話人在使用“不X白不X”結構時能夠更好地適合交際語境。
任何語言小到詞匯大到篇章都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事物,它們本身不具有任何色彩,因為使用色彩是人類通過主觀能動性在使用過程中賦予它們的?!安籜白不X”這一結構本身沒有什么色彩意味,無非是幾個詞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結構,但是一旦置入語境就會激活它們潛在的色彩,本文借用認知語言學的術語即“無界”和“有界”來對該部分做簡要分析。
語境就像一個容器一樣,這一結構置入容器之后就會處處受到制約,同時它的意義更加具體化。“不X白不X”結構表達了施事獲得利益,那么在交際當中就需要注意語境的選擇。例如兩個人第一次見面的時候,雙方還不太了解彼此,這時的語境還比較嚴肅或者鄭重,那么如果使用這一結構,容易讓對方產生誤解,認為使用這一結構的人比較愛占小便宜,甚至有點貪,那簡直得不償失。不說言語意圖能夠實現與否,簡直連好的印象都沒有。再比如,在公司、會議、宴會等場合下,也不能使用這一結構。此時的語境場還未成熟,仍然比較嚴肅,每個人都是帶有一定的身份或者角色,同時又都帶有一種評價的眼光,故而措辭、舉止都要注意。這一結構本身具有主觀性,能夠傳達出強烈的主觀色彩,體現發(fā)話人的主觀態(tài)度,受話人可根據其主觀色彩獲得發(fā)話人的言語意圖。
本文認為不能夠使用這一結構的語境都有一個共性:交際主體不熟絡、交際場合不隨意、交際氛圍比較敏感。因此留學生在習得這一結構或者類似結構以后一定要留意觀察交際主體和場合,如果是初次相識或者參加集體活動,就要注意斟酌詞句,選擇合適得體的語詞來幫助交際更好地完成,進而獲得他人的認可,幫助交際意圖的實現。
[1]呂峰.不V白不V構式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2:22-23.
[2]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J].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4).
[3]陸丙甫.漢語的認知心理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91-92.
[4]劉煥輝.言語交際學重構[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117-118.
[5]吳為善.認知語言學與漢語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