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梅
(安徽警官職業(yè)學院政治理論部,合肥 230031)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是高校的一門必修課,它以“開展馬克思主義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的教育,引導學生樹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樹立體現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和時代精神的價值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為教育目標[1],強調的是對人的思想教育、道德教化和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注重的是對學生思想品德的養(yǎng)成教育??荚u是教育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當下的“基礎”課考評體系重“知”缺“行”,考核的只是學生對道德品質知識了解程度,很少涉及學生實際生活中的道德修養(yǎng)狀況和應對實際問題的能力,形成了課程考評的直觀性與學生思想品德隱蔽性之間的矛盾,而解決好這一矛盾,是實現“基礎”課教育目標的關鍵所在。
(1)當前“基礎”課考評的主要方式 當前“基礎”課的考評普遍采用以教師為主體的書面考核方式。“基礎”課教育的重點在于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在于引領大學生健康成長,幫助他們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素質,評價學生思想品德是課程考評的重要內容??荚u結果是要通過一定形式來體現的,不同的考評形式也會產生不同的考評效果。對教師而言,學生作業(yè)、回答問題及書面考試是否符合標準答案,很容易掌握,將流程化的考核模式作為考評的依據直觀且易操作。學生也很輕松,考前死記硬背書本知識,背熟劃定的重點就能考得好成績。但這樣的考評只能說明學生接受過“基礎課”知識的教育,考評的實質是學生對課本知識學習掌握的程度,并不是對學生思想品德真實狀況的考量。
(2)“基礎”課考評直觀性對評價學生思想品德的影響 作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基礎”課在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課程培養(yǎng)目標十分明確,但“基礎”課普遍采用傳統(tǒng)的課程考評方式,忽略了對學生的思想品德現實表現、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正確的價值觀等的評價。一方面,學生考試成績可能很好;另一方面,學生面對現實問題卻常常缺乏正確的應對技能,其行為甚至還與道德規(guī)范相悖離。因此,這種考評模式容易造成學生成績與其思想品德不相匹配,產生課程考評的直觀性與學生思想品德隱蔽性之間的矛盾問題,使“基礎”課這一思考性、實踐性、綜合性、應用性都很強的學科變成了單純的理論知識的學業(yè)成績測試,失去了“基礎”課考評的現實意義。
(1)思想品德的形成基礎 品德是由多種心理成分共同構成的一個復雜整體,具體是指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和諧發(fā)展的結果,其形成基礎決定了學生思想品德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品德的形成和發(fā)展很復雜,教育的直觀灌輸和引導是品德形成的重要途徑。對大學生而言,思想品德的形成取決于多種因素,既包括學校教育也包括家庭、社會影響以及個人特質等方面,其中,學校教育的影響是極其重要和不可缺失的。品德形成和發(fā)展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客觀上使學生思想品德的表現形式呈多元化,并具有不易被辨識的隱蔽性,也使得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及評價更加復雜。“基礎”課作為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在其教學和考評中應將思想品德培育作為生命完善的主線,成為學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支點。
(2)現實利益的影響是思想品德具有隱蔽性的重要原因 思想品德對學生個人成長起到助推作用,而學生的思想品德表現往往會受現實利益的影響。我國思想品德教育中“模塑化”的教育機制使受教育者內在活力受到抑制,加之教育者受現實功利機制驅動、受教育者行為動機與“模塑化”機制相順應等因素的影響,使教育實踐在很大程度上偏離了既定目標[2]。學校、社會乃至家長,往往以成績高低論優(yōu)劣。這一現實利益往往讓學生對“基礎”課考評只是規(guī)規(guī)矩矩按標準答案答題,不敢或不愿表露真實的人生觀、價值觀。正是因為學生思想品德具有隱蔽性,要做到對其完全客觀且又十分準確的測量與評價非常困難。對一部分學生來說,受現實利益影響,缺乏正確的理想信念,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意識淡漠,不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言行存在較大的反差,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出現背離,思想品德已經成為制約他們綜合素質提高的重要原因。
(3)隱蔽性對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影響 思想品德的隱蔽性對學生品德的影響不容忽視。人的品德不是與生俱來,也不是由于身體發(fā)育而自然形成的,是要通過實踐并經歷一定的發(fā)展過程累積而來的。當前,大學生價值觀念日益呈現出多元化和復雜化的趨勢,他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也明顯增強。同時,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擴大的情況下,歷史的和現實的、本土的和外來的、進步的和落后的、積極的和頹廢的,各種思想文化相互交織碰撞,直接影響著大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加之道德內涵的豐富多樣性,也使得當前“基礎”課直觀的考評方法很難完全反映出學生的思想品德狀況,較為普遍地呈現出學生日常行為與課程教育、考評中對品德的認知相差甚遠。學生受各種因素影響而形成的卻又隱蔽在生活狀態(tài)下被人忽視的價值取向,在面對突發(fā)事件時,會不由自主地成為主導其行動的內因。于是有大學生開車撞人之后,頭腦浮現的是被害人無休止地糾纏的場景,卻不是馬上救人,而是再行碾壓致人死亡,使一樁交通事故演變成不可挽回的犯罪案件。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強調顯性的思想教育,忽視學生思想品德的隱蔽性帶來的影響,缺乏對學生道德行為習慣和情感核心的關注,“基礎”課的教育作用將只會停留在純理論知識的表層。
(1)考評的局限性與學生思想品德隱蔽性之間的矛盾 當下,“基礎”課考評方式的局限性是學生思想品德隱蔽性難以顯現的重要原因?!盎A”課融思想性、實踐性于一體,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意義在于傳授和啟迪人的思想和智慧?!盎A”課教育的關鍵在于開啟學生的心靈,讓學生認識社會,領悟人生的艱難,體會人生的美好,積極主動思考人生中的一些重大問題,學會以合理的方式對待人生和社會。因此,“基礎”課豐富的教學內容為當代大學生追求高尚人格、不斷攀登人生至高境界指明了方向,其現實性和針對性都很強。然而思想品德不像自然科學那樣可以有精準的衡量尺度,學生的思想品德是社會環(huán)境和多種教育因素交互影響作用的結果,“基礎”課標準化的書面直觀考評往往是憑一張試卷定成績。憑著記憶死記硬背,學生在考卷上答出的都是符合書本知識要點要求的標準化答案,考試分數與學生實際思想品德并不完全相符,考核出的只是學生關于品德的學理性理解,而真實的思想品德卻被隱藏起來難以發(fā)現,因而不能通過考評繼而修正自身的品德行為,不利于學生思想品德的養(yǎng)成和發(fā)展。
(2)考評的復雜性與學生思想品德隱蔽性之間的矛盾 評價學生思想品德素質發(fā)展如果脫離整體去評價局部性指標會造成錯誤的導向,也不能全面真實地反映學生思想品德整體狀況。人的品德是理性的而且是情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若干次的理論教育和學習,是非常復雜的人生體驗集合的歸納和升華,在人的生命中將一直延續(xù)著,是一生的德育過程。要做到對如此龐大體系中的每一種特征及每個行為都完全客觀且又十分準確的測量與評價很困難。一方面“基礎”課考核的成績僅是顯性教學的成果,學生按照課本,依照標準答案答題就能得到高分;另一方面,思想品德的隱蔽性又可能現實地呈現出高分同學在日常行為規(guī)范中表現出令社會失望的品格行為這一尷尬現狀。因此,直觀的考試分數只能反映學生學習思想品德修養(yǎng)課本知識這一局部指標,并不能全面反映出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整體評價。
(3)考評直觀性與思想品德隱蔽性之間矛盾對學生思想品德評價的影響 學業(yè)考評中被我們視為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往往在現實生活中做出不道德甚至是違法犯罪的行為,這一現實狀況在不斷地校驗思政教育教學成效,也在考量“基礎”課對學生思想品德考評的客觀真實性。思想品德本身是軟性的,沒有硬性的考評標準,通常,評價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由教師來主導。受主客觀條件的制約,教師對學生的了解是有局限的,能看到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和試卷上答題的好壞,卻難以了解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品德表現。因此,教師評價很難觸及學生在隱性狀態(tài)下的表現情況,大多只能是根據學習成績和課堂表現來評定。這樣的評價使得“知”與“行”脫節(jié),弱化了“基礎”課的考評功能,還可能起錯誤的導向作用,讓學生認為只要“基礎”課學習成績好就代表了思想品德好,只要考得高分就能應對社會生活的各種問題。
(1)凸顯品德培育的課程教育本真理念 人類本身就是集理性與非理性于一體的。一方面,人類會遵從公理、規(guī)則等,理性地求得自身的生存與發(fā)展;另一方面,人又有情感、欲望的非理性一面。集理性與非理性于一體的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受社會各種因素的影響,常處在遵循基本的社會規(guī)范與個人的情感、欲望、沖動等相互博弈的境況。教育、引導、幫助大學生認識立志、樹德和做人的道理,選擇正確的成才之路正是“基礎”課的教育目標。和其他傳授一般知識、技能和技巧的課程不同,“基礎”課教育的重心在于傳播信仰、信念,培育大學生具有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使其涵養(yǎng)精神,育成品格[3]?!盎A”課考評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健康地成長為一個有德行、有益于人類發(fā)展、能融入社會的和諧之人。因此,“基礎”課對學生思想品德的考評應當體現人的非理性本質特征,讓學生主動關注生命的豐富精彩,在情感體驗中升華情感,在學習中自覺遵守行為規(guī)則,在欲望沖突中凝練優(yōu)秀品質。
(2)建立涵蓋學生思想品德各個層面的考評體系 《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明確指出“要改進和完善考試方法。采取多種方式,綜合考核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實際表現,力求全面、客觀反映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和道德品質”。“基礎”課考評要改變現行的考核方式,以“三貼近”為指導,將考評建立在有利于學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質的提高、個人行為規(guī)范的養(yǎng)成等健康成長的基礎上,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目標,建立起融于生活,能幫助成長又易于思考的涵蓋學生思想品德各個層面的考評體系??荚u中,以學生為主體,圍繞其成長的具體問題和實際需求,拓展“基礎”課考評覆蓋面,有計劃地將學生思想品德結合日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建設中的表現等納入“基礎”課的形成性考核進行綜合評價,作為“基礎”課考評的重要依據。
(3)增強應對現實生活問題的能力考核 當代大學生正處在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歷史時期,學生的思想品德面臨著來自國際國內各種負面影響的挑戰(zhàn)和考驗?!盎A”課教育是幫助大學生成長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要符合大學生思想品德發(fā)展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而“基礎”課考評不能只是簡單地給學生定個成績等次,以此作為課程教育的一個終結環(huán)節(jié),最重要的是要能夠增強學生應對現實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育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因此,“基礎”課的考評應當遵循個體品德形成的心理規(guī)律,用科學的方法準確地評價學生的思想品德狀況,在內容上加大能力評價,考查學生在道德、心理、法律等各方面應具備的能力,通過真實生活還原或生活情境創(chuàng)設等,考查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應對生活的基本技能等。
(4)改革評價方式讓“基礎”課考評逐步貼近學生真實的思想品德 通過改革評價方式,在情境式的現場教學中讓學生隱性的思想品德狀況得以顯現,有益于發(fā)現學生真實的思想品德。通過案例展演、現場教學、道德論壇等方式考核評價,對學生產生激勵作用,使他們在相互學習中提高對自我品德養(yǎng)成的渴求,并從中發(fā)現自身的不足,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從而能夠增強“基礎”課教育教學的效果。
(5)將“基礎”課考評融于實踐教學中,立體考評學生思想品德真實狀況 “基礎”課考評學生思想品德狀況應重點放在形成性考評環(huán)節(jié),將考評融入實踐教學中,“知”“行”合一,立體考評學生思想品德真實狀況。“基礎”課的實踐教學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和發(fā)展能力,以學生為主體,讓其主動參與課堂內外的教育教學活動。這一過程最能反映學生真實狀況,也是容易考評學生思想品德的時機。將課程考評納入主題實踐、模擬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征文評選、演講比賽、警示教育、公益行動、社會調查等實踐教學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在情境設置或真實生活場景再現的互動教學中,教師得以對學生的表現及其情感、認知的變化進行觀察,對該場景中學生隱性思想品德的分析,考查學生觀察、感受、體驗、參與公共生活的能力,結合學生課后的小論文,對學生真實思想品德作出正確的考評,并在后續(xù)的教學中有的放矢地做出教學調整。在這一考核過程中,通過學生自評、互評等,改變學生純粹的被考評者角色,成為既是被考評者又是主動的考評者,學會思考,學會反思,提高學生對自我思想品德的認知,認識自身知識、品質、能力的缺陷,提高自我調控的能力[4],堅定品德的錘煉,更理性地進行學習和生活。
[1] 教育部社會科學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獻選編(1949-2006)[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15.
[2] 邱 吉.思想品德教育目的再審視[J].教學與研究,2013,(4):93-101.
[3] 梁文慧.論安徽高職院校以文化育人服務文化強?。跩].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109-114.
[4] 王紅梅.高職院?!盎A”課考評難點及解決途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6):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