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成
智慧課堂的價值追求及實施策略
●劉明成
課堂教學不是一個簡單的、向學生搬運知識的行為,而是一個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fā)學生潛在素質,使學生產生無限智慧和能力的過程。但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滿堂灌、題海戰(zhàn)術、死記硬背……等體現(xiàn)填充技巧的課堂還隨處可見,如何讓教育教學的主陣地——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一次智慧之旅,如何讓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轉變成一個點燃了智慧的火炬手,如何讓智慧課堂成為師生共同的追求?本文著力對智慧課堂的價值追求及實施策略做研討。
智慧課堂、價值追求、實施策略、四個著力點
智慧課堂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時空范圍內,以相關的學科學習材料為主要載體,以教師、學生以及學習載體三者之間的互動為主要方式,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創(chuàng)設富有智慧的教育條件,促進孩子全面發(fā)展的課堂。智慧課堂體現(xiàn)了課堂教學的本質和價值,但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滿堂灌、題海戰(zhàn)術、死記硬背等體現(xiàn)填充技巧的課堂還隨處可見,如何讓教育教學的主陣地——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一次智慧之旅,如何讓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轉變成一個點燃了智慧的火炬手,如何讓智慧課堂成為師生共同的追求?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智育的實質就在于使一個人通過獲得知識而變得聰明起來,使學習對他來說并不因為獲得越來越多的知識而變得越來越難。所掌握的知識分量本身,并不是智育水平的標志。教師的任務在于,要使掌握一定范圍的知識所必需的腦力勞動成為發(fā)展智力和能力的手段。要使獲得牢固的知識這個問題得到順利解決,就要求每一個教師同時成為智慧的培育者。這是學校生活中最微妙的、也可以說最難以捉摸的事物之一。”
2012年3月份經合組織曾經發(fā)表了《為21世紀培育教師提高學校領導力:來自世界的經驗報告》。報告指出21世紀學生必須掌握以下四方面的技能:(1)思維方式:創(chuàng)造性、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決策和學習能力;(2)工作方式:溝通和合作能力;(3)工作工具:信息技術和信息處理能力;(4)生活技能:工作、生活、以及個人和社會責任。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轉變育人模式,提升育人的質量,即認真思考培養(yǎng)什么人,怎么培養(yǎng)人的問題。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堅定了創(chuàng)建智慧課堂的兩個價值追求:
其一,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核心。智慧課堂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核心,不僅注重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更加注重學生的能力發(fā)展、生命體驗、滿足學生創(chuàng)造的需要,達到激發(fā)興趣、釋放潛能、張揚個性、體驗情感、提升心靈的育人目標。
其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通過運用啟發(fā)式、探究式等多種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建立體驗式學習、參與式學習為主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體驗到思維的快樂,實現(xiàn)積極主動學習。
智慧課堂要實現(xiàn)以上兩個價值追求,必須采取以下教學策略:
(一)培養(yǎng)學生“做中學”,“悟中學”
所謂“做中學”,“悟中學”就是教師不是將知識直接講述給學生,而是針對不同的書本知識,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來,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體驗感悟,歸納提煉從而掌握知識,發(fā)展能力。
當課堂中出現(xiàn)了與教材、教師不一致的聲音時,教師應明確這是學生獨特思維和智慧生成的體現(xiàn)。除了抓住這個契機,讓學生通過師生、生生間的交流、對比和碰撞自主實現(xiàn)三維目標的達成,教師更應該對這種超越知識、智慧學習的表現(xiàn)予以鼓勵。因為知識,如果不用智慧的眼光去看,那它永遠是在復制,而不是在創(chuàng)新。
(二)“智慧課堂”的四個著力點
我們把“智慧課堂”概括為方便操作的四個著力點:“科學預設、體驗生成、質疑分享、評價激勵”。
科學預設——準備智慧的火種??茖W的教學設計是教學質量的基礎。我們在教學設計時做到三個深入:深入研究教材,深入研究學生,深入搜集最新知識,提出有價值的、啟發(fā)性強的問題,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
要掌握好教學預設的度。過高的預設,必然會超出大多數(shù)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時課堂上會比較沉悶,如果教師繼續(xù)向下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推進,課堂的教學層次過高,達不到面向全體的目標;如果預設過低,學生不加思考即可給出答案,思維發(fā)散不充分,就沒有高水平的生成,達不到對學生思維能力進行訓練的目的。遇到上述兩種情況教師均應該及時調整,降低或提高難度,使預設適應教學的實際情況。
體驗生成——點燃智慧的火炬。課堂上必須提供充分的時間供學生自學、討論,推動學生參與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歸納概括中去。幫助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逐步學會毛澤東主席在《實踐論》中所倡導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維方法,提高辨析判斷、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智慧和能力。
體驗與生成的過程,是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的過程,教師的表現(xiàn)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捕捉各種信息,進一步引導、點撥——評價激勵;學生的表現(xiàn)是進入問題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探究的結果。為了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要縝密地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時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引領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對學習內容形成深層次的體驗和感悟,這樣思維能力才能得到充分鍛煉,探究的結果才能豐富多彩。
質疑分享——照亮前進的道路。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后,必然會有不同的思考路徑、方法,產生不同的理解和結論。這些不同的思路和想法有的是正確的,甚至是奇思妙想;有的是不完整的、錯誤的甚至是荒誕的。這說明學生的思維已經充分發(fā)散開來,這恰恰就是“智慧課堂”所要追求的效果。真正的教育,是學生能夠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夠闡述自己的觀點和主張,能夠在碰撞與交流中真正體會智慧和能力的提高。
教師要營造好自由發(fā)表的環(huán)境,需要做到以下三點:第一,給每一個學生提供展示的權利和機會。最好先是小組內交流,然后在全班展示。保護好學生主動參與思考的積極性,促使他們建立充分的自信。第二,在學生展示自己思考成果的過程中,教師不要輕易肯定或否定學生的結論,而是引導其他學生進行質疑與辯解?!罢胬碓奖嬖矫鳌?,在深入的辯論中,學生的辨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第三,教師在學生充分研討之后給予必要的指導,對于正確的結論要鼓勵學生予以汲取;對于學生中科學的奇思妙想、與眾不同的方法,教師要予以表揚和鼓勵,引導學生共享;對于不完善的結論要鼓勵學生予以補充;對于錯誤的結論要引導學生分析原因,使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評價激勵——為智慧火炬加油。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合作探究的積極性,主要方法是肯定學生的成績和進步。教師的評價主要是評價學習小組,組內每個同學的發(fā)言代表著自己的小組,組內的所有同學享有同樣的評價結果。教師要充分肯定小組的作用,鼓勵小組內互相學習,實現(xiàn)組內同學的共同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團隊精神、社會化能力。
評價內容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看廣度,即各小組學生參與研究討論的積極性,是否全員參與,發(fā)言是否積極;二是看深度,看各小組同學理解問題的深度,是否有科學的奇思妙想;三是看各小組每個同學的教學目標達成度,三個方面均以等級的形式予以表達。
(三)從教學模式發(fā)展到教學文化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wěn)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其中每一種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邏輯步驟和操作程序,它規(guī)定了在教學活動中師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驟應當完成的任務。而教學文化是一種持久成形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的類型或范式,是教學背景下師生的課堂生活方式。因此教學模式是教學文化的實施載體,教學文化是教學模式的豐富和發(fā)展。將教學模式向教學文化推進,不僅讓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等以追求學生智慧和能力的教學行為成為師生的一種意識、一種習慣、一種常態(tài),更讓課堂中點燃智慧的沃土常在。
[1]郅庭瑾.為思維而教[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12.
[2]葉瀾.“新基礎教育”論——關于當代中國學校變革的探究與認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9.
[3]張運卉.點擊蘇霍姆林斯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6.
(責任編輯:劉君玲)
劉明成/北京五路居第一中學校長,中學高級教師,數(shù)學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