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走向主體間性:海德格爾思想的發(fā)展歷程*

        2014-03-30 05:22:55
        關鍵詞:海德格爾藝術作品大地

        仲 霞

        (南京大學 哲學系,南京 210046)

        眾所周知,海德格爾的思想在20世紀30年代發(fā)生了轉(zhuǎn)向。海德格爾“認為轉(zhuǎn)向直到1936——1938年的本有—思考才完成,所以他要求我們將他看成三個階段的思者:前期海德格爾(1930年以前),中期或者轉(zhuǎn)折時期的思者(1930——1938年),后期海德格爾(1938年以后)?!?參見Julian Young. Heidegger’s Philosophy of Art[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p.3,或者海德格爾全集第15卷。國內(nèi)以往的海德格爾研究側(cè)重于前期的“此在”概念與后期的“存在”概念,而從主體間性角度來理解海德格爾的思想分期是一種全新的嘗試,據(jù)此可以更為清晰地梳理與呈現(xiàn)海氏之思的進展脈絡。主體間性理論探討的是我與世界的關系,這一關系需要從存在論上加以理解。存在作為生存的根據(jù),具有本真性;存在作為我與世界的共在,具有同一性。主體間性就根源于存在的同一性之中,而時間、空間是我與世界共在的結(jié)構(gòu)。現(xiàn)實的生存具有二重性:一方面,生存是一種異化,表現(xiàn)為時間與空間相分離,我與世界作為主客體相分離,存在的意義不能顯現(xiàn);另一方面,生存有超越自身、指向存在的渴望,表現(xiàn)為我與世界之間可以克服疏離,在本真的時空中達到主體間性,存在的意義得以顯現(xiàn)。*本文對于主體間性理論的理解采用楊春時教授的觀點。如果從主體間性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為視角來重述三階段分期就會發(fā)現(xiàn):前期海德格爾從此在出發(fā),仍然有囿于主體性的窠臼之嫌,也成就了走向主體間性的契機;轉(zhuǎn)折期的海德格爾經(jīng)由對藝術作品的本源與存有的思索,發(fā)展出主體間性理論;后期海德格爾通過直接思本有,對主體間性思想作了進一步的推進。由于主體間源于存在(我與世界)的同一性,時空是我與世界相遇的方式,所以海德格爾主體間性理論的發(fā)展正是伴隨著對存在、此在或人、世界及物、時空等理解的變化而發(fā)生的。

        一、前期海德格爾:走向主體間性的契機

        哲學源于驚異,驚異于世界緣何如此,古希臘哲人們就此問題展開了漫長的探索之旅。第一條路徑是自然哲學從具體可感的事物出發(fā)來解釋世界的本原,如世界的本原是水、火、氣等。第二條路徑是從非可感的事物如邏各斯、尺度出發(fā),走向了分離學說。畢達哥拉斯學派采取的便是第二條路徑,他們將數(shù)視為世界的本原。但是由于無理數(shù)的發(fā)現(xiàn),導致世界被一分為二,一邊是可以清楚解釋的世界,一邊是無法清楚解釋的世界(如無理數(shù))。在這之后,哲學家們逐漸把無理數(shù)以外的數(shù)以及其他非具體可感的東西也放入后一個世界之中,最終柏拉圖將其體系化成一個理念的世界。由于西方語言都用“是什么”來言說某物,所以哲學家們認為研究“是”是一條可靠的路徑,借此可以把握整個世界,又不致走向懷疑論?!笆恰辈粚儆谒哉f的任何事物,它屬于非現(xiàn)實的、超越的世界。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將動詞“是”名詞化為相與存在范疇,存在成了理念世界中的最高范疇。由于理念世界是現(xiàn)實世界的依據(jù),理念世界的變動會影響到現(xiàn)實世界,所以海德格爾認為西方人的命運就系于存在的天命之中。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海德格爾重新思考存在的意義問題。

        海德格爾認為存在不能被對象化,否則就變成了存在者。于是,為了研究存在又不致將其對象化,只能另辟新徑。海德格爾找到了一個特殊的存在者——此在。海德格爾所尋找的是存在的意義而非僅僅是存在。與存在相比,存在的意義意指更加特殊的東西,是一個逐漸和間接的過程,是使一件事物變得可以理解的最后目的。[1][p.489]也就是說,存在的意義是由此在所領會的結(jié)果,通過此在的解釋學來描繪。此在的性質(zhì)就決定了前期海德格爾思想的特征。海德格爾從上手狀態(tài)理解物、從意蘊整體理解世界都奠基于此在之中。胡塞爾在觀念I中提及了總體化與形式化的現(xiàn)象學方法,而海德格爾認為作為最高抽象的形式化并不是最基礎的,他在早期弗萊堡時期提出了“形式顯現(xiàn)”這一概念。在形式顯現(xiàn)(指引)中,為何(wozu,wofür)比形式化更為根本,為何或用來做什么(“何所用”)決定了某物歸入什么樣的系統(tǒng),什么樣的意蘊關系,它與此在和世界打交道的方式、與此在的操心有關,必須要從生存論上來理解。這種狀態(tài)被海德格爾稱為上手狀態(tài),它區(qū)別于在手狀態(tài)。海德格爾認為,只有上手狀態(tài)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我們才會去關注在手狀態(tài),后者是第二位的。這樣,物在其所歸入的系統(tǒng)中成其自身。上手之物也指向了制造、運送、使用工具等等的他人,上手狀態(tài)的整體作為意蘊整體構(gòu)成了世界的背景。

        既然對物與世界的理解必須通過此在才能加以說明,那么此在是什么呢?在《存在與時間》(1927)中,海德格爾認為此在擁有兩個根本的性質(zhì),一是“去存在”或生存,二是“向來我屬性質(zhì)”。[2][p.51]如果從詞源學上來看,去存在Existenz中的ex是向外的意思,此在Dasein中的da意為綻出,這種綻出就是向外存在,即生存。去存在是此在的本質(zhì)屬性,而這一屬性具有向來我屬性,屬于此在本身。由于此在是我的此在,必須要連著人稱代詞一起用,如我存在,你存在,他/她存在,你、他/她都是另一個我,所以此在主要是指人。此在是被拋入世界,在具體時間、空間中、擁有歷史、領會自己存在、并用語言表達出來的人,它有別于傳統(tǒng)大寫的人,而是個別、特殊的存在者,這樣去存在的方式才會各異,在這個基礎上才有本真與非本真之分。雖然海德格爾在1923年的課程中解釋道:“此在總是自己的不是說基于一個外部可見的人,因此孤立地相對于個人,而是‘自己’是一種存在方式”[3][p.155-156]。也就是說,此在的“向來我屬性”強調(diào)的是屬于自己的存在特性,而不是強調(diào)生活在外部世界的人。美國學者Dreyfus進一步認為此在不是一個私人的經(jīng)驗世界,這個自己不是主觀和私人的意思,與自我意識沒有任何關系,不能從傳統(tǒng)主體主義或唯我論上來理解。[3][p.155]但是不可否認,即使這里的我尚沒有成為主體,它仍舊是一個此在中心論。雖然海德格爾說此在地地道道是超越,但它不具備真正的超越性。此在去存在的基本結(jié)構(gòu)是操心,它包括我與事物的相遇(操勞),我與他人的相遇(操持)。操心通過時間來揭示,時間是將來、當前、曾在的綻出,這種綻出使得操心的結(jié)構(gòu)之建構(gòu)作為一個整體成為可能,因此時間是此在在世的籌劃。而空間奠基于時間之上,為時間的暴力所凌駕?,F(xiàn)實的時空不屬于本真的時空范疇,在其中,我與世界也不可能真正相遇。此在的去生存是從自身獲得依據(jù),缺失了更高的存在根基,成為無源之水。奠基于此在之上的前期海德格爾生存論并沒有逃脫主體性的窠臼。由于從此在出發(fā),前期海德格爾的解釋學道路發(fā)生了中斷,此在通過面向“懸臨”的死亡,“畏”現(xiàn)身,傾聽“無家可歸”(因為畏所以無家可歸)的此在的良知呼聲,領會到自己的“罪責存在”與“不之性”,于是“向死先行”,擁有“先行的決心”,但是存在意義仍然沒有顯現(xiàn),我與世界的關系依舊是沉淪,這也促成了海德格爾轉(zhuǎn)向主體間性的契機。

        二、轉(zhuǎn)折期的海德格爾:主體間性思想的形成

        從30年代開始,海德格爾不再專注于此在,而是逐步轉(zhuǎn)向了此在的成就(如文化產(chǎn)品),并開始思考存有。由于自身的學術旨趣以及“哲學與政治方案的功敗垂成”[4][p.162],海德格爾轉(zhuǎn)而關注藝術作品的本源,奏響了轉(zhuǎn)向的樂章。存在構(gòu)成藝術作品的本源或者藝術的本質(zhì),存在的意義在藝術中得以展現(xiàn)。在《藝術作品的本源》(1935——1936)中,海德格爾對物和世界的理解發(fā)生了變化。

        在《存在與時間》中,“因緣乃是世內(nèi)存在者的存在……因緣整體性本身歸根到底要回溯到一個‘何所用’之上”[2][p.98],這說明,海德格爾主要是從有用性上來思慮有待上手之物,或者說物之物性消失于有用性之中。只有器物(如錘子)壞了,我們才會注意到錘子本身即物本身。更為重要的是,有用性根源于此在的生存論建構(gòu),但是基于此在的分析卻無法完全揭示出物的本質(zhì)。打個比方,如果存在的意義需要通過一個三棱鏡來折射,那么這個三棱鏡在《存在與時間》處就是此在之生存結(jié)構(gòu),所揭示的只能是物的有用性,而非物之物性。[5][p.162-163]這一表述,實際上是對主體性的否定,在此在構(gòu)成的主體性生存中,物因有用性而喪失了自身。因此,必須從有用性回歸到物性,即回歸到與主體對等的自身性,而這只能通向主體間性。而《藝術作品的本源》放棄對此在生存結(jié)構(gòu)的關注,直接聚焦藝術作品本身,更深入地探討有用性的基礎即可靠性(物性),這種可靠性表現(xiàn)為世界在大地中建立、大地在世界中涌現(xiàn)的爭執(zhí)。藝術作品并不消耗物性,如雕塑并不消耗石頭。藝術作品具有物性,物性奠基于存在論之上,這樣,作為三棱鏡的藝術作品折射出的便是存在的光輝。

        前期海德格爾認為意蘊是含義的關聯(lián)整體。含義是通過此在的領會而賦予的,因緣與意蘊構(gòu)成世界的結(jié)構(gòu)。在轉(zhuǎn)折期,對世界的理解需要借助其對應詞——大地。建立世界與制造大地是作品中真理的發(fā)生。世界是什么?海德格爾這樣說,“世界是自行公開的敞開狀態(tài),即在一個歷史性民族的命運中單樸而本質(zhì)性的決斷的寬闊道路的自行公開的敞開狀態(tài)”。[6][p.34-35]世界作為背景,決定了其歷史文化中的成員。但是在日常的沉淪、在思之貧困的時代,我們?yōu)橹蚪坏赖亩际侵茉獾氖煜ぶ?,將其視為對象,并且我們“在日常細?jié)、要求和抉擇的迷宮中喪失了自我”,[7][p.37]也就是說,在非本真的日常生活中,作為視域中的視域的世界無法凸顯出來。所以,建立一個世界就是“突現(xiàn)著、開啟出一個世界,并且在運作中永遠守持這個世界”。[6][p.30]這就如同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呈現(xiàn)出第一次遇見事物般的驚喜。作品設置空間,敞開了自由的領域。只有在作品中,世界的本質(zhì)才得以顯現(xiàn)。海德格爾舉了希臘神廟的例子,神廟聚集了神的形象、人的形象,以及人類命運的形態(tài)。建立世界就是把公正性開啟出來,這種公正性來自于神。世界顯現(xiàn),神性才能現(xiàn)身,所以建立乃是奉獻和贊美意義上的樹立,在這里,神被喚入其現(xiàn)身在場的敞開之中,使世界世界化,世界“在神之光輝的反照中發(fā)生光芒,亦即光亮起來”。[6][p.30]

        與世界相對的大地是什么?大地的本質(zhì)是“無所破促的承荷和鎖閉”。[6][p.57]大地是世界的根基,它承荷的是世界,它也是“人在其上和其中賴以筑居的東西”,[6][p.28]立于大地,歷史性的人類在世界中才建立了棲居;大地鎖閉的是自身,它是一種神秘,這是存在的本性。大地是庇護者。只有大地保持鎖閉,“大地才敞開地澄亮了,才作為大地本身而顯現(xiàn)出來”。[6][p.33]大地是無法穿透的因素,但是可以經(jīng)由藝術作品的具體形象來理解。舉個例子,雕塑作品中的石頭,隸屬于大地,卻顯示不出質(zhì)料的痕跡,而成就為藝術作品。因此只有大地遮蔽,藝術作品才能顯現(xiàn);同時,作品并不消耗石頭,相反使石頭閃耀發(fā)光而得以保存,大地因而進入澄明之境。制造大地的意思是:把作為自行鎖閉的大地帶入敞開領域之中。如同后來海德格爾“從里爾克那里所接受的形象,就像月亮:在光照我們的背后潛伏著無限的——無法抓住的——無法察覺的黑暗領域”[7][p.40],或者就像“冰山的隱藏部分”,這些隱藏與黑暗只有通過心靈的眼睛才能看到。[7][p.45]對于深不可測的神秘的自我—解蔽的經(jīng)歷,需要光亮,需要精神上的神圣地域,它只有通過澄明才能把握,也就是大地與天空的爭執(zhí),“如此這般,大地本身才作為家園般的基地而露面”。[6][p.28]

        世界和大地表明了存在敞開與鎖閉的二重性,二者的對立是一種爭執(zhí),在其中,世界與大地二者彼此有別,卻相依為命?!按蟮仉x不開世界之敞開領域,因為大地本身是在其自行鎖閉的被解放的涌動中顯現(xiàn)的。而世界不能飄然飛離大地,因為世界是一切根本性命運的具有決定作用的境地和道路,它把自身建基于一個堅固的基礎之上?!盵6][p.35]如何理解這一帶有神秘隱喻性的表述呢?我以為,這實際上是在說存在所具有的兩重性,即實有性和虛無性:大地隱秘,表示存在的虛無性即非實在性、不在場性;世界敞開,表示存在的實有性和在場的可能性,二者同一于存在的本真性。*本文關于存在的實有和虛無的表述采用楊春時教授的觀點。作品建立一個世界并制造大地就完成了這種爭執(zhí),作品的存在就在于這一爭執(zhí)的實現(xiàn)過程中。

        前期海德格爾將世界的意蘊整體奠基在此在之上,留有主體性的殘余。而在轉(zhuǎn)折期,存在而非此在成為世界的根據(jù),世界是存在的敞開狀態(tài),在神的光亮中,世界敞開,神與人的形象在藝術作品如神廟中聚集。世界與大地的爭執(zhí)構(gòu)成了作品的存在,這種爭執(zhí)表明了存在隱—顯的運作,藝術成為存在真理的發(fā)生場所之一,藝術作為解蔽回歸了存在的本真性。這實際上是說藝術作為存在的顯現(xiàn),解決了實有性和虛無性的矛盾,使存在在場化,作為現(xiàn)象顯現(xiàn)。

        海德格爾的思考并未就此止歇。在《哲學論稿》(1936——1938)中,海德格爾將《藝術作品的本源》中的世界(神廟的例子中包含有神的形象、人的形象)、大地放置于存有本己化自身(本有)的事件之中。存有(Seyn)是存在(Sein)的古德語寫法,以區(qū)別于形而上學意義上的存在。本有的德文Ereignis需要拆解成er和eignis兩個詞來理解。前綴er-代表成為某物(完成)、將某物帶入某種狀態(tài)(提升)、徹底貫徹(推進)這三種意義的混合,eignis表示本己,[8]所以Ereignis與Seyn相比,更強調(diào)成其本己。在德文中,Ereignis與Vorgang相對,后者的字面含義是過程,表示出現(xiàn)在我面前的事物,比如我坐在電視機面前觀看一個足球比賽,這種觀看可以完全無所謂結(jié)果,甚至只是打開電視機看到一些畫面而內(nèi)心根本沒有去關注它,而Ereignis卻不是這個意思。Ereignis在這個例子中就是我親自參加了比賽,這就相當于本有自身的運行,而不僅僅是觀看足球比賽。*關于Vorgang與Ereignis的區(qū)分與舉例得益于與美國澤維爾大學Richard Polt教授的討論。存有的歷史性發(fā)生是轉(zhuǎn)折期的海德格爾關注的焦點。海德格爾將此在(Dasein)轉(zhuǎn)變成此—在(Da-sein),此—在不再只是人的存在,而是人進入其中得以展開的狀態(tài)。通過存有的形式指引,此—在之“此”接受存有的委派,成為存有本己化事件或者本有事件的發(fā)生場所。海德格爾圖示如下:[9][p.328]

        這樣,《藝術作品的本源》中大地與世界的爭執(zhí)被置于通過“此”而建基的本有事件之中,諸神與人類被放置于世界與大地爭執(zhí)之外的另一條線索。

        本有事件的發(fā)生,此—在的建基都需要場域,即時間、空間。在前期海德格爾那里,時間是理解存在意義的基礎視域,空間為時間所包納。在《哲學論稿》中,海德格爾將時、空并列,寫作“時間—空間”,少數(shù)地方也寫作“時間—游戲—空間”。時間與空間相互需要,成為離基深淵。離基深淵的意思是它為被奠基者奠基,而自身隱匿。也只有它隱匿,其他被奠基者才能凸顯。離基深淵作為“躊躇著的自行拒絕”,源自存有的隱—顯運作,它為存有的建基提供“瞬間時機”,這樣存有的真理才得以開啟。這說明,海德格爾已經(jīng)拋棄了前期對于時空的理解,轉(zhuǎn)向了本真的時空觀。只有在時間—空間的場域中,世界、大地、諸神、人類才能得以共屬。

        總之,海德格爾將前期的存在概念置換為存有,將此在置換成此—在,將此在的向來我屬性置換為存有的本己化事件即本有,將作為意蘊整體的世界置換為本有事件中的一維,將時間置換為時間—空間。如果說《藝術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爾從存在論角度來理解藝術作品,而人與世界之間的主體間性理論還是隱含于世界與大地的爭執(zhí)之中的話,到了《哲學論稿》時期,海德格爾的主體間性理論已經(jīng)外顯。在時間—空間中,世界、大地、諸神、人類共屬一體,這是存有在“此”建基的呈現(xiàn),這實際上超越了前期的沉淪,達到了人與世界的主體間性,回歸了存在的同一性,存在的意義得以顯現(xiàn)。

        三、后期海德格爾:主體間性思想的推進

        經(jīng)由轉(zhuǎn)折期,海德格爾的思想從生存論轉(zhuǎn)向了存在論,并走向了主體間性,但是這其中依然留有形而上學殘余。藝術作品既是存在的真理發(fā)生,也是此在的成就或文化產(chǎn)品。真理將其設置入作品,這其中含有一種形而上學的暴力,而非詩意地接受允諾或者傾聽。此—在雖然不只是指人,但是其思考角度還是有從人出發(fā)的一面。由于關注存有的歷史性,所以此—在之“此”的建基也顯得格外重要。后期海德格爾思想繼續(xù)向縱深發(fā)展,毫不顧及此在,而直接思本有,與此在之間進行了最大限度的剝離。藝術、語言等首先不是此在的成就或者文化產(chǎn)品,而是打了叉的存有或者說本有的運作。相應的,海德格爾的主體間性思想也得到了發(fā)展。

        后期海德格爾的主體間性思想體現(xiàn)在對本有的定義上。本有已經(jīng)脫離了前期作為“是”的存在概念。在《同一與差異》(1959)中,本有是存在與人的相互共屬。在《時間與存在》(1962)中,本有是存在與時間的共屬,思本有就是思中間的這個“與”。相比轉(zhuǎn)折期,本有也主要不是指存有本己的歷史性發(fā)生(本有事件),而是指最根本的、最源初的給予之源。本有概念接近于我與世界的共在,即存在的同一性,成為后期海德格爾主體間性思想的依據(jù)。

        后期海德格爾的主體間性還體現(xiàn)在本有的運行之中。本有的本質(zhì)是隱匿,它又通過道說來運行。道說的本質(zhì)是寂靜,這同樣源于本有的神秘,同時思與詩(均做動詞解)作為道說的具體方式,傾聽著道說的寂靜,并受到寂靜之音的調(diào)諧,在此基礎上才能召喚(詩)與追問(思)。思想是“存在的發(fā)生”[10][p.24],思是思想之濃縮,詩是原初的命名,思與詩有所區(qū)分,又共屬一體,二者是近鄰的關系,它們從本有中來,又“歸鄉(xiāng)”于本有。

        世界必須通過本有的運行來理解。道說(思與詩)作為無聲的召集,將地帶帶入切近,地帶也就是天、地、神、人四重。地帶的本質(zhì)是寥廓,寥廓歸屬于本有,是保持在遼遠之境的神秘。同時四重又通過地帶的魔力向其回歸,在回歸中棲息,這又顯示了寥廓、神秘之上的切近或者聚集。海德格爾將四重的原初統(tǒng)一性稱為世界。海德格爾的四重是從轉(zhuǎn)折期在“此”建基的世界、大地、諸神、人類發(fā)展而來的?;蛟S海德格爾感覺到了世界這個概念使用的混亂,于是將世界修改為天,成就了四重整體的世界,也或許是受到其他思想的啟迪,如希臘‘地圖’就將世界劃分為地(人居住的地方)、天(神居住的地方),中世紀劃分為地(人)、天堂(神)和地獄(受詛咒的靈魂),[7][p.24]柏拉圖談及世界是天堂和天空、神和人之間聚集的秩序,[11][p.201]老子哲學有“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人)居其一焉”(《道德經(jīng)》二十五章)的描繪,荷爾德林的詩亦談及四重性。

        同樣,后期海德格爾對物的理解也有所深化。轉(zhuǎn)折期的海德格爾對藝術作品本源的分析,是物之物性探索的前奏,藝術作品是物之典型。后期海德格爾拋開了藝術作品,直接思物。物的古德語就是聚集。物聚集了天、地、神、人,讓世界的四重地帶切近。古橋、壺等都是物的范例,我們對它們的思念遠比對它們的利用更為親近與切近。海德格爾所稱的物,與對象以及人相對應,數(shù)量稀少。

        與物相關的另一個概念是棲居,棲居也要從本有的運行來理解。棲居是詩意的。“詩意地棲居”引自荷爾德林的詩歌。這里的詩意是指詩性。在轉(zhuǎn)折期,藝術之所以能夠成為存在的顯現(xiàn),也是因為藝術富有詩意。在《荷爾德林的大地和天空》(1959)中,海德格爾這樣表述:“作為顯示著的讓顯現(xiàn)——讓不可見者顯現(xiàn)出來,藝術乃是至高的標志。這樣一種顯示的根據(jù)和頂峰又是在作為詩意歌唱的道說中展開出來的”[12][p.198]。詩意與存在之思同源,來自于詩與思(道說)。“詩意地棲居”的意思不是人在先,而是大地讓棲居、讓勞績、讓詩性在先,并且因為此一讓予,人才稱其為人。[10][p.190]棲居概念代替了前期海德格爾的生存概念,棲居是使人成為人之本質(zhì)的那個東西。人接受道說的允諾,以神性度量自身,于是作詩。作詩是度量,即采取尺度,度量的是天空與大地之間。人貫通于天空與大地之間,仰望天空,根基留在大地,這個之間就是人的棲居之所,也劃定了人的活動范圍。作詩使得棲居富有詩意,所以被稱為“詩意地棲居”。棲居是對四重整體的庇護,但是這種庇護不僅僅是在大地上、在天空下、在諸神面前和與人一道的逗留,還必須將這種四種整體保藏在所逗留的東西,即物中。[13][p.159]這就意味著,人必須要居留于物中,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棲居。因為在海德格爾看來,棲居并非意味著占用住宅這種通常的觀念,其古德語的意思是筑造。筑造包括培養(yǎng)(愛護、保養(yǎng)義)生長物,如耕種田地、養(yǎng)殖葡萄,以及建立建筑物,后者是物(物化之物、本真之物)之建立意義上的筑造。筑造尤其是第二種建立意義上的筑造尤為重要,它就是棲居,或者說棲居使得筑造成為可能。棲居將世界的四重整體保藏在物中。

        對于物和世界來說,第一位的都是寂靜,這源自本有。通過詩的呼喚與思的追問,令物與世界的區(qū)—分到來。物物化而靜默,世界化而靜默(地帶的寥廓),只有雙重的靜默才能發(fā)生道說的寂靜。[14][p.22-23]對于人來說,第一位的是傾聽道說的允諾,成就詩意地棲居,這也源自本有。人在棲居之際通達作為世界的世界,而物是從世界之映射游戲的環(huán)化中生成、發(fā)生。惟從世界中結(jié)合自身者,終成一物。物居留四重整體。也就是說,人通過棲居通達了世界,而物居留了世界。物、棲居、世界相互聯(lián)系,又成其自身,它們之間的復雜關系都歸于本有自身的運作。本有將遼遠的地帶帶入切近,棲居又將四重庇護于物中,棲居使人成其為人。存在意義最終通過物、棲居、世界來顯現(xiàn)。作為建筑物的物是位置,為四重整體提供了一個諸空間的場所,諸空間是本有的時間—游戲—空間,它既是詩意棲居之所,也是四重整體的切近之所與保藏之所。時間—游戲—空間與轉(zhuǎn)折期的時間—空間一脈相承。有所區(qū)別的是,在轉(zhuǎn)折期,時間—空間是作為存有在“此”建基的場域,而后期的時間—游戲—空間是本有的贈禮,以及對四重的切近與保護。時間—游戲—空間源自本有遣送的天命,在其中,四重保持在遠處,保持著自身,同時又相互轉(zhuǎn)讓,進行著映射的鏡像游戲,是居有之圓舞。如果沒有其他三重,任何一重都無法成其本質(zhì)。只有在棲居之四重整體中,在一重讓予自身于其他三重,參與映射的游戲之中,天空才成為天空,大地才成為大地,神才成為神,而對于終有一死者(人,四方中的唯一赴死者)來說,它成其本質(zhì)在于它在大地上,在天空下,以神性度量自身,并且自身能夠赴死。人既是四重性顯現(xiàn)之一維,亦是存在意義顯現(xiàn)的看護者,這就徹底反叛了前期的此在中心論。于是,本有的運作成就了物、棲居、世界,也成就了天、地、神、人,人與世界得以親近。這種表述,實際上是對人與世界的主體間性關系的確定?!笆澜缬螒颉蓖七M了后期海德格爾的主體間性,在人與世界的主體間性的交往中,彼此理解,互相呈現(xiàn),實現(xiàn)了自由,存在的意義得以解蔽,獲得澄明。

        后期海德格爾對主體間性的推進具有明顯的審美主義傾向,它沿襲轉(zhuǎn)折期的藝術之思,體現(xiàn)于詩意地棲居中,但是除此之外還出現(xiàn)了審美主義與信仰主義、自然主義并行的局面。信仰主義的主體間性體現(xiàn)在神在對人的召喚與拯救中展現(xiàn)存在的意義,自然主義的主體間性體現(xiàn)在批判世界圖像與現(xiàn)代技術,庇護大地母親,將自然視為平等的主體,從而領會到存在的意義。這三種主體間性均是本有的維度,但通往存在意義的道路各異,它們之間并不統(tǒng)一,分屬不同的思想體系,相互糅合會造成思想的混亂與理解的困難,這說明其主體間性思想尚有某種不確定性。審美主義的主體間性與自然主義的主體間性發(fā)生了某種交匯,最終通向了信仰主義,因為在海德格爾看來,與對家園的呵護、對物的泰然任之、對神的虛懷傾聽等相比,神的拯救終究是首要的。將主體間性的基礎放置于神的救恩之上說明存在的同一性并不充分,主體間性的建構(gòu)并不徹底。

        [1] 施皮格伯格.王炳文,張金言譯.現(xiàn)象學運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2] 海德格爾.陳嘉映,王慶節(jié)譯.存在與時間(修訂譯本)[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2.

        [3] 張汝倫.《存在與時間》釋義(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4] 菲加爾.魯路,洪佩郁譯.海德格爾[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5] Abraham Mansbach. Overcoming Anthropocentrism: Heidegger on the Heroic Role of the Works of Art[J].Ratio,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September,1997.

        [6] 海德格爾.孫周興譯.林中路[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7] Julian Young.Heidegger’s Philosophy of Ar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8] Martin Heidegger.Mindfulness[M].London and New York:Continuum,2006. Translator’s Foreword.

        [9] 海德格爾.孫周興譯.哲學論稿:從本有而來.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10] 海德格爾.陳春文譯.思的經(jīng)驗(1910-1976)[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1] Otto Poggeler.Martin Heidegger’s Path of Thinking[M].Translated by Daniel Magurshak & Sigmund Barber.Atlantic Highlands: Humanities Press International, Inc,1987.

        [12] 海德格爾.孫周興譯.荷爾德林詩的闡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13] 海德格爾.孫周興譯.演講與論文集[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

        [14] 海德格爾.孫周興譯.在通向語言的途中[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猜你喜歡
        海德格爾藝術作品大地
        大地之歌
        中國慈善家(2022年3期)2022-06-14 22:12:14
        丁 雄藝術作品欣賞
        王立新藝術作品欣賞
        丁 雄藝術作品欣賞
        王立新藝術作品欣賞
        海德格爾的荷爾德林闡釋進路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3:08
        實踐哲學視域下海德格爾的“存在”
        時代人物(2019年27期)2019-10-23 06:12:00
        大地之燈
        文苑(2018年22期)2018-11-19 02:54:26
        大地黃好
        文苑(2018年18期)2018-11-08 11:12:32
        死亡是一種事件嗎?——海德格爾與馬里翁的死亡觀比較
        哲學評論(2017年1期)2017-07-31 18:04:00
        亚洲成Av人片不卡无码观看| 噜噜综合亚洲av中文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37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张筱雨| 吃奶还摸下面动态图gif|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第一页| 少妇呻吟一区二区三区|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第按摩 | 麻豆视频在线观看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无毒不卡| 强行无套内谢大学生初次| 狠狠躁天天躁无码中文字幕图| 亚洲又黄又大又爽毛片| 亚洲男人的天堂av一区| 中国妇女做爰视频| 欧美亚洲国产片在线播放| 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APP|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一区| 亚洲高清国产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真人荷官无码| 国产高潮国产高潮久久久| 亚洲AV无码日韩综合欧亚| 亚洲av极品尤物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夜软件 | 狠狠人妻久久久久久综合蜜桃|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 2021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久久综合九色欧美综合狠狠| 48沈阳熟女高潮嗷嗷叫| 婷婷第四色| 亚洲小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亚洲一区 日韩精品 中文字幕| 亚洲AV综合久久九九| 一本久道视频无线视频试看| 男人的天堂一区二av|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 精品一区二区av天堂| 97激情在线视频五月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