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勝求
課堂教學設問的“忌”與“計”
■蔡勝求
恰當的課堂設問能及時反饋信息,有效促進學生思考,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加強雙向聯系,活躍課堂氣氛。因此,課堂設問這一教學模式深受教師鐘愛,被廣泛采用。然而,有的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沒有注意方法,使其效果大打折扣,某些錯誤的操作方法甚至會產生負面效應,導致出現不良后果。課堂設問要注意一定的“忌”,講求一定的“計”。
一忌:小題大做,無病呻吟?!盁o病呻吟”即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無疑而問或明知故問。隨著知識積累的不斷豐富、生活閱歷的不斷加深,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才會不斷提高。有的教師故弄玄虛,經常對學生提一些“小兒科”的問題,而這類問題往往對文章的理解作用不大,甚至毫無思考價值,學生一聽就知。教師登高一呼,學生應者云集,場面似乎壯觀,課堂氣氛似乎非常活躍。殊不知,學生并沒有真正完成思考問題——組織語言——表達想法這一基本過程。長此以往,不僅學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還會在學生中形成人云亦云的懶漢習氣。
二忌:指向不明,表述不清?!昂磺濉笔侵附處熖釂枙r表達模糊晦澀,或回答時生搬硬套、牽強附會。盡管老師提問鏗鏘有力,振振有詞,學生卻云里霧里,不知所云,找不到思考的方向。這樣就無形加大了問題的認知難度,使學生對問題產生厭煩甚至恐懼感;或者在回答時自己都不理解,卻又要強加于人,欲以己之昏昏使人昭昭,往往弄得學生懵懵懂懂,失去了主張,不僅無從理解,還會對老師生硬的說教產生抵觸情緒。
三忌:自問自答,獨斷專行?!蔼殧鄬P小笔侵咐蠋熢趩柎饡r不考慮學生思考狀況,不分析學生思維能力,不留足學生思考時間,不采納學生意見,自問自答,一溝水到田,點滴不漏。這種問題形同虛設,空有其表,而無其實,毫無意義。老師夸夸其談,海闊天空;學生昏昏欲睡,云里霧中,自始至終充當“書記”的角色。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產生一種惰性,由不思到不善于思,由不說到不善于說。這種方式不但不能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而且還會鉗制學生的思想,使他們的一切活動機械化、程序化,甚至會使學生喪失語文活動的基本思維與表達能力。
那么,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該如何提高課堂提問的效率,使學生逐步由知思、懂思、能思、會思到思知、思懂、思能、思會呢?
一要“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所謂“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是指教師在提問過程中通過對問題的合理轉化,避重就輕、由輕到重地逐層進行遞進式的分解。這樣,對于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教師合理地將其分解成若干簡單問題,引導學生各個擊破,教師再做穿針引線工作,將分散的問題連接起來,從而達到目的。例如,筆者在教學《海燕》這篇課文時,引導學生如何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如果教師直接拿出這個問題,學生便會感到無從下手。因此,筆者將它分解成三個小問題:(1)文章描述了哪些形象?(2)它們各有什么特點?(3)它們分別象征什么?這樣,問題的難度就減小了,學生通過簡單的分析后一般都能得出每個小題的正確答案,最后筆者再把這三個問題聯系起來,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作簡要介紹,學生便很自然地按照主題思想的一般歸納法將其說出,水到渠成。通過這種旁敲側擊的提問方式,既修好了“棧道”,又度過了“陳倉”;既使學生加深了對問題本身的理解,又使學生掌握了幾個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學會了思考的一般方法。
二要“落井下石,自投羅網”。所謂“落井下石、自投羅網”是指教師在提問過程中變無意識為有意識,變表述為判定選擇。具體操作方法是:教師提問后給出若干答案,讓學生思考后判定,然后選擇正確結論。這種方法通過選擇項的提示給學生有意識的定向思維,使學生“自投羅網”,找出正確答案。例如,在講《沁園春·雪》中“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時,指導學生如何理解“惜”字的含義,如果不給出一定的提示,讓學生自由發(fā)揮的話,學生很可能感覺無從下手,甚至會誤入歧途。這時,我們可以出一道選擇題讓學生自己去判定選擇:A.結構上,引起下文;B.含褒義;C.含貶義;D.嘲諷;E.惋惜;F.嘆息;G.哀嘆;H.作者的自信。這一系列簡單明了的答案,學生正好可以“對號入座”“落井下石”。通過同學們各抒己見,甚至是激烈的爭辯,最終明確了問題的答案,這就是所謂的“自投羅網”。這種方法不僅能解決問題,而且激發(fā)了學生的思考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培養(yǎng)了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加深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問題的記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要“改頭換面,粉墨登場”。所謂“改頭換面,粉墨登場”是指教師將所提的問題,在不改變問題的實質的情況下,多換幾種表述方式將其提出。學生情況復雜,各人基礎不一,可能部分學生對教師提問中的某個詞、概念不理解而導致對問題的模糊,所以,教師提問時應多用幾種不同的表示方式。對同一問題多方位、多側面、多角度地提出,不僅能在不斷的詞語、概念或者句式的變換上給學生必要的提示,而且能加強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多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例如,教學《有的人》就必須讓學生掌握本文的表現方法。如果教師提問時,死死抓住表現方法這一概念,學生可能會一頭霧水。此時,教師就有必要將其“改頭換面”了,如可換成“寫作方法”或“表現手法”甚至“寫作特點”等,那么,對于已基本掌握詩歌內容的學生來說,回答這個問題就不是那么困難了。這種方法不僅能使問題迎刃而解,而且使學生明晰了一些語文的基本概念的內在聯系。
俗話說:千個師傅千個法。語文的教法與學法探討早已不是什么新鮮的話題。作為一名語文教學的末學者,更應在教學中多一點摸索,多一點探討,努力提高教學實效。
(作者單位:武漢市洪山中學)
責任編輯 王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