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忠生
(福建師范大學,福清,350300)
框架視域下隱喻的話語功能建構(gòu)與翻譯策略
——基于美國財政懸崖報道的批評性分析
韋忠生
(福建師范大學,福清,350300)
隱喻的話語構(gòu)建功能是通過“框架”的功能得以實現(xiàn)的?;诨ハ嚓P(guān)聯(lián)的一個或多個框架,讀者運用已知的知識背景和概念結(jié)構(gòu)去推斷和理解話語意義與說話者的意圖。人腦借助框架將已有的背景知識和特定情景中的新信息聯(lián)結(jié)起來,構(gòu)建新的認知,因此一個概念的框架主要是隨著人們對其逐漸熟悉而建立起來。有些框架是固有的,而有些則需要后天通過經(jīng)驗或是訓練予以建構(gòu)。人們對美國財政懸崖的認識框架則是隨著對其不斷加深了解而建立的。以《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中2012年有關(guān)財政懸崖的報道作為語料,主要利用框架理論探析了概念隱喻的話語建構(gòu)功能,通過預設(shè)、凸顯和構(gòu)造政治故事三種方式來建構(gòu)意識形態(tài),最后討論了隱喻的翻譯策略,提出了隱喻意象的移植、轉(zhuǎn)換和省略的翻譯策略。
隱喻,框架理論,話語建構(gòu),翻譯
政治訴求的目的是贏得權(quán)力,而獲得權(quán)力的途徑主要有兩種:暴力手段,或借助言論控制話語權(quán)。萊考夫在《道德政治:保守派和自由派的思維方式》(Lakoff 1996/2002)中對政治語篇中的隱喻開展了系統(tǒng)研究,試圖透過概念隱喻來闡釋民主黨和共和黨不同的政治立場和政策理念。還有些西方學者對新聞和政治語篇中隱喻所反映的社會問題開展了研究。Charteris-Blacks(2004)率先提出隱喻的批評性話語分析,將隱喻研究與批評性話語分析結(jié)合,開展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關(guān)注話語中折射出的社會關(guān)系、意識形態(tài)等問題,是旨在識別語言使用的意圖和意識形態(tài)的一種隱喻分析方法。本文所選取的語料來自2012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有關(guān)美國“財政懸崖”(總字數(shù)為18654字)的報道,主要應(yīng)用框架理論分析其話語傾向性并探討隱喻的翻譯策略。
隱喻的話語構(gòu)建功能是通過“框架”的功能得以實現(xiàn)的。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將話語的理解置于互相關(guān)聯(lián)的一個或多個框架之中,利用已知的知識背景和概念結(jié)構(gòu)去推斷和理解話語和說話者的意圖。
構(gòu)建框架(framing)為人們理解事物提供了語境,重構(gòu)框架(reframing)則為人們對事物的感知、解讀及反應(yīng)提供了新的角度(李聳2011:112)。Fillmore(1982)認為框架“是一種‘與某些經(jīng)常重復發(fā)生的情景相關(guān)的知識和觀念’,是‘某個物體或事件的典型’,是‘純語言知識和概念知識之間的一個接面”(參見朱永生2005:1)。簡言之,通過框架,人腦將已具有的背景知識和特定情景中的新信息聯(lián)結(jié)起來,形成新的認知,因此一個概念的框架主要是人們在逐漸熟悉它的過程中而建立起來。有些框架是固有的,而有些則需要后天通過經(jīng)驗或是訓練建構(gòu)起來。人們對美國財政懸崖的認識框架就是隨著對其加深了解而建立的。Fillmore認為框架主要基于各種各樣的程序或認知操作,諸如填充、比較、匹配等予以建構(gòu),其中最主要的兩種方式便是圖式情景的填充以及當前現(xiàn)實知識與典型性知識的比較。從源域向目標域映射的概念隱喻,主要通過映射把新信息投射到目標域當中去,將事先與某個場景關(guān)聯(lián)的框架應(yīng)用到一個新的場景中去,即采用了填充的方式(Fillmore 1977:70;賀夢依2011:49)。
為了使民眾更好地了解美國財政懸崖,有關(guān)該議題的新聞報道采用了大量的概念隱喻。健康概念隱喻是財政懸崖報道的其中一個主要的概念隱喻系統(tǒng),將人們熟悉的身體狀況映射到一個不熟悉的、抽象的經(jīng)濟領(lǐng)域來描述財政運轉(zhuǎn)情況以及墜入財政懸崖的嚴重后果,加深了人們對經(jīng)濟概念的認識。其中有多次重復映射形成的常規(guī)隱喻表達方式,如疲軟(weak)、癱瘓(paralysis)、使消費者焦躁不安(unnerve consumers)、痛苦的后果(painful effects)、恢復(recovery)、維持經(jīng)濟的健康(keep our economy healthy)、財政健康(fiscal health)等;也不乏新奇隱喻表達方式,如rabies shot(注射狂犬病疫苗)、swoon(昏厥,引申為低迷狀態(tài))等。這種理解是借助身體去感知的。通過概念隱喻建構(gòu)民眾的財政懸崖認識框架,從而提高對財政懸崖的認知意識,構(gòu)建奧巴馬政府所期望的話語傾向:既然墜入財政懸崖的后果如此嚴重,美國國會的參眾兩院應(yīng)該以國家和民眾的利益為重,盡快通過財政懸崖的妥協(xié)方案,避免跌入萬劫不復的萬丈懸崖。
從框架理論的視角予以審視,概念隱喻主要通過預設(shè)、凸顯和構(gòu)造政治故事三種方式來建構(gòu)意識形態(tài)(賀夢依2011:49)。與框架或圖式化相關(guān)聯(lián)的任何單個詞均有激活整個框架的功能。框架分為兩個不同層次:給某類事件的各個層面提供整體表征;從特定的視角看待框架中的某個事件。前者為預設(shè),后者為凸顯(Fillmore 1977:59)。概念隱喻涉及兩個不同域之間的映射。借助映射,框架中只有特定的部分得到彰顯,未被凸顯的部分則變成了背景。當我們選擇不同的源域或目標域的時候,同一個隱喻突出的信息各不相同。沖突隱喻是美國財政懸崖新聞報道中的其他一個主要的概念隱喻,許多語言實例均為戰(zhàn)爭詞匯,如國會兩黨的爭論(bickering)、政治戰(zhàn)爭(political war)、威脅(threaten)、破壞(torpedo)、阻撓(block)、戰(zhàn)斗(fight)、保護(protect)、打擊(hit)和慘敗(fiasco)。這些隱喻預設(shè)了美國兩黨經(jīng)濟政策及理念的差異難以調(diào)和,也預設(shè)了這是一場攸關(guān)政黨利益和選民基礎(chǔ)的政治博弈。通過財政議案并非訴諸暴力,但目的與戰(zhàn)爭相同,體現(xiàn)了白宮和共和黨在財政議案上爭斗的激烈程度。
“指望共和黨的立法者解決難題就是癡心妄想(relic)”是個典型的概念隱喻,還有其他隱喻,如共和黨人“黨派意識濃厚”(ideological straight jackets),相信利用這種“僵局”(paralysis)他們將贏得各種選舉,責問他們是否有“勇氣”(backbone,the spine)達成解決“財政懸崖”的妥協(xié)議案,幫助國家度過難關(guān),這些隱喻預設(shè)了共和黨以黨派利益為重,不顧國家和民眾的利益。共和黨的立場來源于美國保守派對增稅和政府的懷疑。這些預設(shè)凸顯了奧巴馬是低收入者和中產(chǎn)階級代言人(the voice of low income family and middle class)的概念隱喻的建構(gòu)。2012年12月14日一篇題為“Obama’s Bottom-Up Fiscal Cliff Campaign”的新聞報道了奧巴馬此前接受了好幾家地方電視臺的采訪,希望這些地方的選民給立法委員施加壓力。他說問題的癥結(jié)在于國會的共和黨人反對給富人增加稅收,表示已經(jīng)削減了1萬億美元的開支,愿意繼續(xù)削減,并許諾要延長占美國人口98%年收入25萬美元以下的家庭的減稅,批評華盛頓的政治家將自己的工作置于美國人民的工作之前,只考慮下一次選舉而不是下一代。他還表態(tài)若是無法達成任何協(xié)議,國會的共和黨人應(yīng)該受到責備。
創(chuàng)造政治故事的敘事方式是概念隱喻構(gòu)建意識形態(tài)的第三種方式。在某種程度上一個框架為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包括認知范疇、范疇之間的關(guān)系以及諸多次框架。在概念隱喻框架中,由于各種隱喻存在互文性的關(guān)系,以及由預設(shè)和凸顯建構(gòu)的話語傾向性之間的相互滲透,很多次框架因此得以構(gòu)建,這些次框架反過來構(gòu)成整個框架系統(tǒng)。在一篇題為Obama Doesn’t Have Leverage in Fiscal Cliff Negotiations的新聞中,報道者通過創(chuàng)造政治故事彰顯了在對最富有的富人增稅這一點上奧巴馬是“只保持一個調(diào)子的男人”(Johnny One-Note)這一概念隱喻:奧巴馬總統(tǒng)連續(xù)幾天開微博對“財政懸崖”這一議題展開討論,接二連三地會晤州長們和企業(yè)總裁們,還拜訪了一個中產(chǎn)階級的家庭,試圖贏得基層對最富有的富人增稅的支持。該新聞還報道奧巴馬處境艱難,未能施展他的影響力,似乎也得不到參議院民主黨人的支持:他宣布將來稅收的增加目標為1.6萬億美元而開支縮減,且未提及授權(quán)的改革,所以聽不到參議院民主黨核心成員的喝彩聲。該新聞還稱《紐約時報》此前報道白宮宣布“財政懸崖”的談判只在身為民主黨人的奧巴馬和身為共和黨人的眾議院院長博納之間進行。這則新聞顯然是站在白宮的立場進行報道,建構(gòu)了這是在民主黨和共和黨之間的一場平等的政治博弈的認知框架。該新聞的標題預設(shè)了在財政議案談判中奧巴馬處境艱難,然而他義無反顧,始終堅持給富人加稅,凸顯了低收入者代言人的形象。在財政困境是懸崖的隱喻大框架中,“只保持一個調(diào)子的男人”隱喻顯然是一個隱喻的次框架,促成了大框架的構(gòu)建。
Snell-Hornby于1988年率先提出框架語義學對翻譯研究的重要意義,然而,二十年后框架視角在翻譯研究中仍處于邊緣位置,應(yīng)用框架理論研究翻譯的論文并不多見(鄧靜2010:66)。西方學者們主要從四個層面運用框架視角進行翻譯研究。第一層面的研究重在理論探討,如Snell-Hornby(1988:81)應(yīng)用場景、框架語義學的觀點重新闡釋了翻譯過程,認為它基于既定的框架,因此譯者必須從目的語中尋找合適的表達框架。第二層面的研究將框架概念與其他理論結(jié)合起來,試圖更全面地解釋翻譯現(xiàn)象。Ammann(1990)(轉(zhuǎn)引自鄧靜2010:67)的翻譯批評模型結(jié)合目的論,認為應(yīng)該以功能為原則,通過比較原文和目的語讀者的閱讀策略來評價譯文。該模型基于框架語義理論,摒棄了傳統(tǒng)的分析意義的方法,注重分析框架、場景間的相互關(guān)聯(lián),將意義生成過程中的文化因素和讀者因素納入視野,重視文本層面和超文本層面(metatextual level)的考察,力圖從內(nèi)容和風格上把握文本的特征。第三層面的研究重視學科交叉,基于認知心理學對涉及文化因素的框架進行分類并考察翻譯現(xiàn)象。Rojo(2002a,b)分析了涉及文化因素的翻譯和幽默翻譯,將框架分為五種:形象框架、情景框架、文本類型框架、社會框架和類屬框架,其中社會框架又包括地理來源框架、社會地位框架、人際框架以及體制框架。第四層面的研究運用框架理論探討具體翻譯問題。其中Hornby(2005)討論了隱喻的翻譯。與前三組相比,這一層面的研究注重翻譯實踐,但在例證分析中也不乏理論上的獨到之處,如Kussmaul(2002,2005)探討了創(chuàng)造性翻譯,提出了5種翻譯策略①。Kussmaul的研究彰顯了框架語義理論是一種動態(tài)的意義建構(gòu)過程。當文化因素介入概念范疇時,譯者必須根據(jù)文化語境決定如何取舍語義特征并在譯文中予以再現(xiàn)。
中國學者對框架理論的研究主要涉及理論層面、話語分析和翻譯實踐,而對理論層面和話語分析的探討顯然超過該理論在翻譯實踐中應(yīng)用的探析。王玲寧(2009)對框架研究現(xiàn)狀進行了理論述評,李聳(2011)以文化指示語、隱喻、否定式為例探析了政治講話中框架的構(gòu)建與重構(gòu),徐萬治和徐保華(2009)從理論上梳理了框架理論在翻譯研究中的變化發(fā)展,以期加深對該術(shù)語的認識和研究,周穎(2008)則以文學作品作為研究對象論及隱喻的翻譯,姚琴(2007)以《紅樓夢》兩個不同翻譯版本的譯例作為語料,從框架對等下的形式對等,框架近似下的功能對等,框架差異下的形式對等三個層面探討了翻譯策略,在此不予贅述。關(guān)鍵詞“框架理論與隱喻翻譯”的知網(wǎng)模糊檢索結(jié)果顯示為8項,而應(yīng)用框架理論探討隱喻翻譯的只有1項,關(guān)鍵詞“框架語義學與翻譯”的知網(wǎng)模糊檢索結(jié)果顯示為16項,未發(fā)現(xiàn)利用該理論探討隱喻翻譯的論文,因此運用框架理論開展新聞?wù)Z篇隱喻的翻譯研究可以從某種程度上拓寬框架理論的話語空間。下文所選取的語料反映了新聞?wù)Z篇的對話性,各種聲音互相交織,然而白宮的聲音顯然超過其他聲音,因此白宮的聲音構(gòu)成了話語的主要框架。以下例句的下劃線為筆者所加,均為隱喻的應(yīng)用。
2.1 隱喻意象的框架移植
根據(jù)框架理論的觀點,語言的理解就是根據(jù)具體的語境,激起大腦儲存庫中相關(guān)的記憶,即從我們的知識體系中選擇恰當?shù)目蚣?框架等同于一種心理畫面(mental picture),理解一個詞語,就是我們在喚起恰當?shù)男睦懋嬅婧?將焦點對準詞語的意義所指。因為不同文化的體驗認知相同或相異,隱喻也被分為普遍隱喻、文化重疊隱喻和文化限定性隱喻(Sch?ffner 2004:1223)。前兩種隱喻意味著某些隱喻意象在原語中映現(xiàn)的心理畫面與目的語中的心理畫面基本吻合,因此隱喻移植或直譯是可行的。隱喻翻譯中常見“隱喻移植”這一術(shù)語,它形象地反映了人們把隱喻翻譯看作生物體的移植,其間牽涉到神經(jīng)(一般生物)、概念(思維;人類;高級智能體)以及情感心理因素。此外,它還需要適當?shù)恼Z言、文化條件(肖家燕等2010)。隱喻移植一般是指隱喻意象框架的移植。以下例1至例4中,劃線標示的隱喻分別被翻譯為“跛腳鴨”、“午夜鬧劇”、“犧牲品”、“政治戰(zhàn)爭”、“政治破產(chǎn)”、“橋梁的修理”、“深淵”和“僵局”,從而將原語中的隱喻意象框架移植到目的語中,再現(xiàn)了這些隱喻意象。它們顯然體現(xiàn)了報道者以及民眾對美國參眾兩院遲遲無法通過財政議案憤懣不已,也質(zhì)疑政府處理財政僵局的能力。
例1. The famous “do-nothing Congress” of 1947-1948? It passed 906 laws—710 more than the current group had passed entering its lame-duck session. (December 12, 2012) 臭名昭著的美國1947-1948年那一屆“一事無成的國會”?它通過了906條法案,比這屆國會進入“跛腳鴨”時刻之前通過的法案還多710條。
例2. To me, it’s the Senate “midnight caper”. If the marble and bronze statues of statesmen could speak, they would agree with me. Actually, they did say they’ve never seen anything like this spectacle—the stakes so high, the time so short. Millions of Americans are watching with the caper with high anxiety, because their tax codes could change overnight. (December 31, 2012) 對我而言,這是發(fā)生在參議院的一場“午夜鬧劇”。如果政治家們的大理石雕像和銅像能開口說話,他們會同意我的觀點。實際上,他們說過他們從未見過如此場景——局勢嚴峻,時間緊迫。幾百萬美國人在忐忑不安地注視著這場鬧劇因為他們一夜之間可能需要增加稅收。
例3. Three million Americans may become unwitting casualties of the political war in Washington over the fiscal cliff. (December 13, 2012) 三百萬美國人可能成為這場發(fā)生在華盛頓的圍繞財政懸崖的政治戰(zhàn)爭的犧牲品。
例4. Nothing more clearly illustrates the political bankruptcy of our national leadership than its failure to deal with the key issue facing America—how to cope with our debt and our deficit... Procrastination here is like putting off repairing a bridge (another thing we are good at postponing until the bridge falls down), dooming us to fall into an abyss created by two parties in a gridlock the American people have protested year after year. We need short-term pain for long-term gain. (December 5, 2012) 美國領(lǐng)導人無力應(yīng)付美國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如何處理美國的債務(wù)和赤字——宣告了他們的政治破產(chǎn)……拖延不決就像是推遲橋梁的修理,直至坍塌,最后我們注定跌入共和黨和民主黨挖掘的深淵。美國人民始終對這種僵局避而遠之。為了長遠的利益我們需要忍受短期的痛苦。
2.2 隱喻意象的框架轉(zhuǎn)換
不同框架所激活的情景各不相同。如果目的語讀者的經(jīng)驗及知識與原語讀者相比大相徑庭,換言之,二者身處不同框架,所激活的情景就絕不可能毫無二致。意義建構(gòu)實際上是心理空間的構(gòu)建和空間內(nèi)成分的動態(tài)連接過程。意義的生成基于特定的語境,沒有具體的語境無法生成心理畫面從而構(gòu)建意義。隱喻移植無疑是一種隱喻翻譯策略的理想目標。然而隱喻意象框架是否可以轉(zhuǎn)移到目的語中,往往會受到文化框架的制約。由于文化語境迥然不同,目的語中無法找到與原語的隱喻意象相同的隱喻,導致文化缺省現(xiàn)象。文化缺省的內(nèi)容則往往在語篇內(nèi)找不到答案。由于文化缺省是一種具有鮮明文化特性的交際現(xiàn)象,不具有原語文化語境知識的目的語讀者面對這樣的文化缺省時經(jīng)常出現(xiàn)意義真空。Sch?ffner(2004)將這類隱喻稱為文化限定性隱喻,即某種文化所特有的隱喻在另一種文化中具有不同的隱喻意象,因此在翻譯中需要轉(zhuǎn)換喻體,創(chuàng)造一個嶄新的隱喻意象框架,彌補話語的缺損值。例5將“意識形態(tài)夾克”隱喻轉(zhuǎn)換為“旗子”隱喻,將“遺跡”隱喻變?yōu)椤皳圃隆彪[喻,分別翻譯為“為共和黨搖旗吶喊”和“水中撈月”,指責國會的共和黨人在財政議案上只顧該黨派的利益,全然不顧民眾的利益。例6和例7中的“神?!彪[喻和“蟋蟀”隱喻對中國讀者是陌生的隱喻意象,因此在譯文中轉(zhuǎn)換為“神明”隱喻和“寒蟬”隱喻,例6的譯文在“神明”前還添加了“神圣不可侵犯的”,例7在譯文“噤若寒蟬”后還補充了“不予置評”,使其寓意十分清晰。
例5. And somehow Republicans still believe that paralysis will allow them to win elections. They are so caught up in the politics and strapped into their own ideological straight jackets that the word compromise does not leave their lips. The notion of legislators taking on the tough problems and solving them is almost a relic with this crop of Republicans. (December 28, 2012) 在某種程度上共和黨黨人仍然相信這種僵局將有助于他們贏得各類選舉。他們?nèi)绱嗣詰龠@場政治斗爭,為共和黨搖旗吶喊,從未表明妥協(xié)的態(tài)度。期望身為共和黨黨員的立法者迎難而上,解決難題幾乎是水中撈月。
例6. Too many conservatives regard defense spending as a kind of sacred cow, employing the “l(fā)iberal” idea that the more money that is spent, the safer the country is, but this is not necessarily the case. (December 31, 2012) 太多的保守人士將國防開支認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神明。他們“自由的理念”是:國防開支愈多,國家愈安全,然而并不一定如此。
例7. When he announced his “balanced” offer of a whopping1.6 trillion in tax hikes in exchange for promises of future spending cuts, with no mention of entitlement reform, you could hear crickets chirping in the Senate Democratic caucus. (December 7, 2012) 當他宣布他的“平衡”計劃——將稅收增加至1.6萬億美元之巨,允諾削減未來的開支,然而未提及授權(quán)的改革時——民主黨核心成員噤若寒蟬,不予置評。
2.3 隱喻框架轉(zhuǎn)換為寓意
隱喻中的另一種文化缺省現(xiàn)象指非目的語讀者無法將語篇內(nèi)信息與語篇外的知識和經(jīng)驗聯(lián)系起來,從而需要建構(gòu)理解話語所必須的語義連貫和情境連貫。其中一種主要原因是由于作者采用了創(chuàng)新性的隱喻意象,構(gòu)建了全新的認知框架。在這種情況下無法將原語中的隱喻意象框架移植到目的語中,也無法替換隱喻意象,因此唯一的辦法就是舍棄原來的隱喻意象框架,將其寓意加以體現(xiàn)。例8的“道路”隱喻、例9的“自動駕駛”隱喻、例10的“脊椎”隱喻、例11的“踢罐頭”隱喻和例12的“炮火”隱喻分別翻譯為“前程似錦”、“不予以調(diào)控”、“沒有勇氣”、“敷衍了事”和“遭到……的攻擊”。例10顯然是白宮指責共和黨人阻礙通過財政妥協(xié)議案,而例11的隱喻又是民聲的映現(xiàn),體現(xiàn)了民眾對美國政府和國會在處理財政議案問題上某種程度不作為的不滿之情。從例12的隱喻可以看出共和黨人作為富人代言人的形象躍然紙上:即使給年收入達到100萬美元的美國人增加收入稅也還有人提出異議。
例8. Beyond the cliff, the road flattens out. Many forecasters believe a modest compromise deal to avert the cliff would unleash a stronger recovery and push stocks higher... Others are far more bullish. Investing firm Piper Jaffray, for one, expects stocks to appreciate by nearly 19 percent over the next year, and by nearly 40 percent over two years. (December 21, 2012) 在懸崖的另一端前程似錦。許多人預測為了避免跌入財政懸崖,適度的妥協(xié)有助于推動復蘇,促使股市價格上揚……其他人持更樂觀的態(tài)度。Piper Jaffray投資公司預測明年的股市價格將上升大約19%,在兩年內(nèi)增長大約40%。
例9. But that’s just the tip of the iceberg. The burden of federal spending will climb to closer to 40 percent of economic output in coming decades if policy is left on autopilot. 然而這僅僅是冰山的一角。如果對政策不予以調(diào)控,在隨后的幾十年聯(lián)邦開支的負擔將占經(jīng)濟產(chǎn)量的將近40%。
例10. But, really, you don’t have the backbone, the spine, the courage to sign on to a compromise that helps the nation? 然而你們沒有勇氣達成解決“財政懸崖”的妥協(xié)議案,幫助國家度過難關(guān)?
例11. Last year’s deadlock over raising the debt ceiling, required to avoid default on our dollar debts, wasn’t resolved by the president and Congressional leaders. They just kicked the can down the road by fudging together a concoction of government spending cuts and tax increases; it was not a policy review but more like a party game of “think of a number”. (December 5, 2012) 去年美國總統(tǒng)和國會領(lǐng)導人未能解決為避免債務(wù)違約而提高債務(wù)上限的僵局。他們拼湊了政府開支削減和稅收增加的數(shù)字敷衍了事;這不是檢討政策而更像是政黨的“數(shù)字”游戲。
例12. House Speaker John Boehner is under fire from conservatives, deservedly so, for proposing that income taxes be allowed to go up on Americans making more than1 million per year. (December 19, 2012) 眾議院議長約翰·博納遭到保守人士的攻擊。他咎由自取,因為他提議允許給年收入達到100萬美元的美國人增加收入稅。
隱喻的話語構(gòu)建功能是通過“框架”的功能得以實現(xiàn)的。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將話語的理解置于互相關(guān)聯(lián)的一個或多個框架之中,利用已知的知識背景和概念結(jié)構(gòu)去推斷和理解話語和說話者的意圖。概念隱喻主要通過預設(shè)、凸顯和構(gòu)造政治故事三種方式來建構(gòu)話語傾向性??蚣芾碚撘暯窍碌拿绹斦已聢蟮赖碾[喻分析充分證明了這一框架的建構(gòu)方式??蚣転槿藗兝斫馐挛锾峁┝司唧w語境,重構(gòu)框架則為人們對事物的感知、解讀及反應(yīng)提供了新的角度。由于兩種文化的相同與相異,在隱喻的英漢互譯中隱喻意象的移植、轉(zhuǎn)換和刪除成為翻譯策略的必然選擇。
附注
① Kussmaul(2005)總結(jié)了五種翻譯策略:范疇鏈接法,將不同的概念范疇即框架定格于同一場景;場景元素選擇法,譯者的任務(wù)是選擇適當場景元素用以翻譯抽象概念;場景擴大法,在譯文中適度擴大原場景,增譯某些內(nèi)容;場景標注法,用簡練的語言概括原文的具體描述;框架創(chuàng)新法,譯者自創(chuàng)框架以表達原文場景。
Black, J. C. 2004.CorpusApproachestoCriticalMetaphorAnalysis[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Black, J. C. 2005.PoliticiansandRhetoric:ThePersuasivePowerofMetaphor[M]. Chippenham & Eastbourne: Antony Rowe.
Fillmore, C. 1977. Scenes and frames semantics [A]. In A. Zampolli (ed.).LinguisticStructuresProcessing[C]. Amsterdam: North Holland. 55-88.
Fillmore, C. 1982/2006. Frame Semantics [A]. In D. Geeraerts (ed.).CognitiveLinguistics:BasicReadings[C].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373-400.
Kussmaul, P. 2000. A cognitive framework for looking at creative mental processes [A]. In M. Olohan (ed.).InterculturalFaultlines:ResearchModelsinTranslationsStudiesI.TextualandCognitiveAspects[C]. Manchester: St. Jerome. 57-7 .
Kussmaul, P. 2005 . Translation through visualization [J].Meta50: 378-91.
Lakoff, G. 1996/2002.MoralPolitics:HowLiberalsandConservativesThink[M]. Chicago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ojo, A. 2002a. Applying Frame Semantics to translation: A practical example [J].Meta47: 311- 50.
Rojo, A . 2002b . Frame Semantics and the translation of humor [J].Babel48: 34-77 .
Sch?ffner, C. 2004. Metaphor and translation: Some implications of a cognitive approach [J].JournalofPragmatics36:1253-69.
Snell-Hornby, M. 1988.TranslationStudies:AnIntegratedApproach[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Snell-Hornby, M. 2005. Of catfish and blue bananas: Scenes and Frames Semantics as a contrastive knowledge system for translation [A]. In H. Dam, J. Engberg & H. G. Arbogast (eds.).KnowledgeSystemsandTranslation[C].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193-206.
鄧靜.2010.翻譯研究的框架語義學視角評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1):66-71.
賀夢依.2011.概念隱喻與政治的關(guān)系識解[J].外國語文(3):48-52.
李聳.2011.政治講話中框架的構(gòu)建與重構(gòu)——以文化指示語、隱喻、否定式為例[J].海南大學學報(5):112-15.
王玲寧.2009.國內(nèi)新聞框架研究現(xiàn)狀述評[J].中州學刊(6):253-55.
肖家燕、李恒威.2010.概念隱喻視角下的隱喻翻譯研究[J].中國外語(5):106-11.
徐萬治、徐保華.2009.框架(Frame)探源及其在翻譯研究中的應(yīng)用探討[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94-96.
姚琴.2007.框架理論與等值翻譯——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翻譯[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5):127-31.
周穎.2008.框架理論下的隱喻翻譯[J].外國語言文學(2):117-20.
朱永生.2005.框架理論對語境動態(tài)研究的啟示[J].外語與外語教學(2):1-4.
(責任編輯 玄 琰)
韋忠生,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外語系副教授、副譯審。主要研究方向為批評性話語分析、翻譯理論與實踐。電子郵箱:wzs6210@sina.com
*本文為福建省本科高?!皩I(yè)綜合改革試點”項目(編號201241)、福建省教育廳教育科研A類項目“基于批評性話語分析的新聞?wù)Z篇隱喻研究”(編號JA13351S)、福建省教育廳教育科研B類項目“新聞?wù)Z篇隱喻的批評性話語分析與翻譯”(編號JB13285S)的階段性成果。
H315.9
A
1674-8921-(2014)04-0053-05
10.3969/j.issn.1674-8921.2014.0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