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霞
(赤峰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以下稱“綱要”)是全國高等院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從歷史教育的角度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就目前從“綱要”所面臨的國家、學校和任課教師高度重視而學生普遍輕視的現(xiàn)狀來看,如果一味地固守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而不設法提升學生對此課的認知度和喜歡度,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恐怕很難發(fā)揮出來.因此,探索出一套適合學生特點并為他們所接受的教學模式,是擺在“綱要”課教師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無庸置疑,近些年,我?!熬V要”課教師為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從授課內容、教學方法、考核制度等多方面都進行了艱辛探索,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學生聽課的積極性、主動性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特別是隨著考研風氣的益愈濃厚,以往那種厭學、棄學的局面已有了很大的改變.盡管如此,我們認為目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與國家的要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從最近一次調查中顯示,在“綱要”課上,學生大體可劃分為四種類型:第一類,聽課的學生,占學生總數(shù)的25%.他們總是坐在最前排,邊聽講邊作記錄,思維也總是跟著老師的進度走;第二類:半聽不聽的,占學生總數(shù)的37%.他們手里都有“副業(yè)”(考試類、專業(yè)類書、課外讀物或其它科目的作業(yè)等)老師強調重點的地方,他們就記一記,老師講到高潮處就抬頭聽一聽,之后就是埋頭干自己的;第三類:不聽課的,占學生總數(shù)的31%,玩手機游戲、發(fā)微信、看視頻、說話、睡覺……一節(jié)課下來老師講得是什么他們全然不知.第四類:不來聽課的,這部分學生占學生總數(shù)的7%.他們中有習慣不來上課的;有的是學生干部,因為熱衷于本院的社會工作,總是利用公共課為院里做這做那;有的是考駕照練車或考車的.準確地說,老師只為25%的學生上課.其他人都是為了考勤才到課堂的.
幾年來,隨著多媒體教學方式的應用,“綱要”課教師每人都自制了精美的多媒體教學課件.課件增添了許多圖片、視頻資料甚至MTV,從內容到形式都有了很大的改觀,大大地吸引了學生的眼球,提高了教學實效性.但是,畢竟“綱要”課所涉及的時間跨度太大(160年)內容太多,而課時又少(36學時),所以老師每次上課都是揮汗趕進度.這也正是老師唱獨角戲,一言堂,把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內容單向地向學生灌輸?shù)闹饕?
從08級開始,學院在“減輕學生考試壓力”的的理念下,把“綱要”課的閉卷考試改為開卷考試.雖然有平時成績與考試成績的劃分(30:70)但考試成績仍占多數(shù),平時就是不學,考試一抄也一樣及格.因此不少同學就認為:學不學一個樣,學好學壞一個樣,沒必要在這門課上花費更多的精力.有人臨陣磨刀——考試前一天看看哪些題在哪一章就行了,而有些人根本就不看書直接到考場上去抄.考試沒壓力,學習沒動力.所以就導致了“綱要”課堂上松松散散的狀態(tài).
造成學生對“綱要”課不夠重視的原因有很多,但教學模式一定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老師在短短的36課時內講160多年發(fā)生的重大事件,難免像蜻蜓點水缺乏應有的深度,造成“空”而“大”的局面.有鑒于此,筆者認為“綱要”課必須首先解決教學模式這一瓶頸,要根據(jù)不同的內容,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雖然近年來我們不斷地倡導用參與式、研究式、問答式、討論式教學,但由于種種原因,在教學實踐中都未能加以實施,從而使“綱要”課陷入到令人尷尬的局面.根據(jù)我校的實際情況,可在以下方面作一嘗試.
因為在高中都開設中國近、現(xiàn)代史課,學生都有一定的歷史基礎,所以“綱要”課最忌諱機械地重復已有知識.我們可將教材的內容按照不同時期突出的歷史主題重新組合,通過選取與歷史主題密切相關的歷史事件,使學生在有限的課時內抓住中心思想,掌握相關理論.實際上,“綱要”課教材的編寫體例已為我們進行主題式講授提供了可能.因為全書分綱(三個綜述)和要(十個專題)所以,我們可以有目的的對教材進行整合取舍,以確定幾大主題,每一主題下再設若干子問題作為主題的支撐,也是它的論點,一一加以講述.
把這些子問題講清楚了,三個選擇的核心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主題式講授的主要特點是:主題明確,脈絡清晰,重點難點突出.這樣的講述有血有肉,且有一定的深度所講理論易于被學生所接受.
學生大都喜歡歷史人物,希望老師在課堂上多講一些歷史人物的故事.所以我們的講授就可以把教材內容完全打散,按照人物在歷史中的出場順序重新組合教材,讓學生透過歷史人物生活的年代、發(fā)生的歷史事件來揭示歷史規(guī)律.由歷史人物聯(lián)想到歷史事件,把人物和事件結合起來講授.
這種以人物帶事件的講授法的特點是直觀、生動.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成為開啟歷史知識殿堂的鑰匙,會大大激發(fā)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這就是從史中提煉出問題,然后以史為據(jù),或者通過比較來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總結出經(jīng)驗教訓.其做法就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推理和概括.比如講“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時,可以提出:“引進外資與資本輸出”有什么不同?“開放城市與通商口岸”是一回事嗎?學生在老師的啟發(fā)下,通過對不同時期的社會性質、國家主權、歷史背景、目的結果幾方面的對比分析之后,就會懂得我國爭取民族獨立之艱難,并讓學生體會到我國如今已成為一個強大國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豪感.又比如在講“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時候,可以講“城市中心論為什么在我國行不通”?通過對中國和蘇聯(lián)兩國國情的對比分析,再用有力的證據(jù)即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chǎn)黨人在中心城市舉行的武裝起義都毫無例外地失敗的教訓,進而從毛澤東的《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等著作中,就順理成章地得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是中國革命發(fā)展的必然”.講解放戰(zhàn)爭時可以提出“抗戰(zhàn)勝利后的中國人民為什么拋棄國民黨而選擇了共產(chǎn)黨”?從抗戰(zhàn)勝利后蔣介石發(fā)動反革命內戰(zhàn)政策到國統(tǒng)區(qū)人民的生活,再到國統(tǒng)區(qū)人民民主運動,對照中國共產(chǎn)黨爭取和平反對內戰(zhàn)政策、解放區(qū)土地改革和其他社會改革、建立人民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等史實后,一個鮮明的答案“人民一定拋棄國民黨而選擇共產(chǎn)黨”就呼之欲出了……總之這種講述方法立論鮮明,論據(jù)充分.因為這些道理不是憑空想象出來強加給學生的,而是通過分析對比推理得出來的結論,可信度大,學生信服.
開放式教學模式,又稱實踐教學,通過社會實踐,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刻、更生動地了解中國的歷史和國情,進而理解三個選擇的必要性和正確性.實踐教學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我們可以選擇以下方式:
⑴參觀 讓學生對家鄉(xiāng)及周邊地區(qū)的革命舊址、遺址、歷史古跡、革命陵園等進行參觀.參觀后寫出觀后感,老師評定后打分,將成績記入平時成績.
⑵考察 讓學生自主尋訪家鄉(xiāng)及周邊地區(qū)的老企業(yè),找企業(yè)老職工和領導談話,了解企業(yè)的發(fā)展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的巨大成就.考察結束后及時將現(xiàn)場拍照、攝像、訪談記錄整理成考察報告,交由老師,經(jīng)評定將成績記入平時成績.
⑶知識競賽 每學期可以組織一到兩次,盡可能地讓全體同學參加,調動大家學習歷史的積極性.這樣做的目的,一是為了鞏固學生已學知識,二是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三是為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可以分若干小組進行,最后把成績記入個人平時成績.
⑷課堂討論 對于教材中出現(xiàn)的一些具有爭議性的問題,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例如:有人說,“沒有西方的殖民侵略,東方將永遠沉淪”、“鴉片戰(zhàn)爭一聲炮響給中國帶來了近代文明”、“沒有義和團就不會有八國聯(lián)軍侵略中國”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在課堂上可以討論十幾分鐘,讓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討論后,老師再作總結.老師根據(jù)學生們在討論中的表現(xiàn)打分,記入個人的平時成績.
⑸演講 每天利用課前十分鐘,學生輪流登臺演講.演講的主題可以有多種,如“我看歷史風云人物”、“歷史上的今天”“經(jīng)典影片觀評”、“經(jīng)典名著推介”、“史學問題研討”等等.雖然只有十分鐘的時間,但演講者要用大量的時間去查找相關資料,寫發(fā)言提綱,有的要作成PPT.這對于他們的材料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多媒體課件制作和應用能力都是一種極好的鍛煉.同時還能讓他們體會老師的辛苦.因為每人都不例外地演講,學生的參與性、主動性就會被大大地調動起來,學習歷史的氛圍更加濃厚.
教學模式的改革,必然需要有一套與之相適應的考試模式.如果只改革教學模式而考試方式不變的話,那么再好的教學模式也會半途而廢.因此,改變傳統(tǒng)的考試方式是教學改革的又一大難題.目前,在考試方式上,我們可以從兩方面入手:
其一,加大平時成績的比例,由原來的30分,提到60分.平時成績由兩部分構成:課上包括出勤、課堂紀律、討論、演講、作業(yè)幾部分,課下即社會實踐,包括參觀、考察、讀名著、看名片及之后的觀后感、考察報告、心得體會等等.二者各占30分.
其二,期末考試要改變題型.不能直接按課本和筆記出題,要出一些應用型拓展性的題目.比如對一些重大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評價,或者對一、兩段材料進行分析比較,最后得出結論.這種考試方法,既避免了學生相互之間的傳抄,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