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剛+呂正韜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中國國防和軍隊改革的重要論述吸引了國內外媒體的眼球,激起了國內外輿論的熱議。在主流媒體歸納評述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十大看點”中,涉及到國防和軍隊的就占據(jù)了兩席,分別是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和深化軍隊體制編制調整改革。這種輿論聚焦效應的產生,主要是由于軍事和安全問題是一個國家最為核心、最為敏感的領域,一個國家在這方面的動向必定是其他國家關注的重點。如何向國際社會更好地宣介中國國防和軍隊改革,避免歪曲解讀和憑空臆測,進而為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良好外部輿論環(huán)境添油加力顯得非常必要。
抓準宣傳重點,搞好話語設計
從以往的經驗來看,每當中國軍隊有較為重大的動向時,都會在一定時間段內引發(fā)國際輿論井噴,而且會包含不少的負面論調。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內容公布后,在關于國防和軍隊改革的這股輿論流中,也有兩種較為明顯的負面傾向。一種是老調重彈,宣揚中國軍事威脅論,說中國國防和軍隊改革是不斷擴張軍事實力,打破地區(qū)軍事平衡,“中國通過改革實現(xiàn)軍力大幅提升是對地區(qū)安全的威脅。”另一種則是唱衰論,說中國軍隊長時間沒有戰(zhàn)爭歷練,改革很多是主觀上的構想或對外軍的借鑒,而不是來自戰(zhàn)爭實踐,“改革會給中國軍隊帶來巨大風險”。針對這些不良輿論傾向,在對外宣傳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國防和軍隊改革的問題時,要抓準宣傳重點,搞好話語內容設計,有的放矢地展開針對性宣介。
要充分闡釋中國國防和軍隊改革的目的。向世界表明,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是我們國家整體推進改革的一部分,是由一系列的內外現(xiàn)實需求決定的。從安全形勢上看,我們國家的安全環(huán)境并不樂觀,一些國家對我們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覬覦和蠶食較多,我們地緣政治也很復雜,周邊有朝核、印巴等一系列敏感熱點問題;在內部,分裂勢力、極端勢力還在破壞國家的統(tǒng)一和安全,這都迫切要求中國必須要有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體系作為國家安全的支撐。從自身建設上看,中國軍隊經過長期建設盡管有了長足發(fā)展,但還存在諸多矛盾和問題,如傳統(tǒng)軍事力量結構與維護海洋、太空、網絡等領域權益的矛盾;聯(lián)合作戰(zhàn)指揮人才不足與現(xiàn)代戰(zhàn)爭聯(lián)合作戰(zhàn)基本趨勢的矛盾,等等,這些矛盾都需要改革來破解。要重點宣傳好中國將堅定不移地奉行防御性國防政策,我們推進國防和軍隊改革的目的是建設一支與我們自身安全需求相一致的強大軍隊,不針對任何國家。中國謀求軍事力量的提升只會給地區(qū)和世界安全提供正能量而不是相反。
要詳盡說明中國國防和軍隊改革的內涵。中國國防和軍隊改革是一個引人關注的重點話題,外界的信息需求量大,媒體渴望度高。在確保軍事安全的前提下,要盡量保證信息供給足量,把我們國防和軍隊改革的目標、重心、方式、組織等各個方面進行充分地說明和介紹。我們要自信客觀地展示我們的改革路線圖,要有戰(zhàn)略釋然的姿態(tài),明確我們的改革就是為了軍隊戰(zhàn)斗力的提升和國家安全的維護,在積極回應各方關切的同時,也不要畏首畏尾,擔心西方輿論說東說西。
釋放權威信息,占領認知空間
向外界宣傳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國防和軍隊改革的內容,要特別用好權威解讀,用權威聲音明確立場,描述意義,框定內涵,搶占受眾的認知和理解空間,減少和消除那些可能引起模糊認識和過度延伸解讀的輿論。
分析前一階段各方輿論關于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反應,可以看到,由于軍事改革的敏感性,一些媒體和學者出于眼球效應,熱衷于一廂情愿地分析和過度解讀,這使得一些受眾把媒體上對中國國防和軍隊改革的假設和主觀想象當成了改革內容本身,產生了消極影響。比如,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剛一出爐,就在媒體上出現(xiàn)了關于我軍編制體制調整的諸多版本,有些臆想的“改革方案”非常詳盡具體,有模有樣,形象逼真,而且加入了學者參與的元素,不但國內媒體進行了大量轉載,一些外國媒體也把這些并無可信度的內容當成信息源加以引用。這些信息在中國國防部進行權威澄清前已經有了較大范圍的傳播,造成了負面影響。
在對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國防和軍隊改革的宣介中,官方要始終走在最前列,以多元的傳播方式和傳播手段確保權威信息能夠第一時間發(fā)布,足量發(fā)布。如在重要的外事場合,可以通過我軍方將領向外國客人介紹我們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情況。軍隊外事部門可以通過交流活動或制作小宣傳冊等方式向外國武官等外交人員介紹和講解相關情況。國防大學等涉外培訓機構可以在與外軍學員的授課交流中講述我們國防和軍隊改革的內容。總部機關和相關大單位可以更多地借助例行記者會、專題新聞發(fā)布會、接受媒體采訪、發(fā)布聲明等方式傳遞關于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權威聲音,以主動發(fā)聲方式,減少被動澄清。相關的權威官方媒體,如國防部網站、《解放軍報》、中央電視臺軍事頻道、央廣軍事、《中國軍隊》雜志等要及時跟進,進行相關信息的權威解讀和評論。
總之,就是要確保官方聲音成為境內外媒體展開相關敘述的最重要、最足量的信息源。此外還要注意,由于國防和軍隊改革的相關內容具有較強的專業(yè)性和深刻性,在官方發(fā)布信息的同時,還需組建一個解讀相關問題的專家團隊,通過他們在媒體發(fā)聲,發(fā)揮他們的意見領袖作用,使受眾能對相關問題有一個更好的理解,形成對官方表達的權威信息補充。
做好輿情調控,消弭負性信息
要注重從宏觀上對涉及國防和軍隊改革的輿論進行調控,特別是對那些已經出現(xiàn)的負性信息進行及時有效管控,這是做好對外宣傳解讀國防和軍隊改革的重要方面。
媒體對相關議題的趨之若鶩,甚至故意炒作,進而制造出大量良莠不齊的信息是出現(xiàn)負性輿論的重要原因。我們既要向媒體提供充分的權威信息,又要避免出現(xiàn)輿論的長時間過度集中,特別是防止媒體炒作和輿論膨化。要向外界表達,中國軍隊的改革是一如既往的,自建國以來,我軍的編制體制已經進行了十余次較大改革,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國防和軍隊改革也是我們國家整體改革的一部分,無需大驚小怪。要能夠很好地把握對相關信息釋放的節(jié)奏和強度,并能夠通過設置新的議題轉移熱度過高的議題,著力把國防和軍隊改革的議題調控在適當?shù)妮浾撜{門上。
要對涉及國防和軍隊改革的輿論進行跟蹤監(jiān)控,實時掌握輿情的動態(tài)和走勢。要特別注意三種傾向的輿論:一種是一些媒體為吸引眼球,對官方給出的權威信息進行斷章取義式的報道,以“標題黨”的手法搏出位,客觀上使受眾對相關問題的認識出現(xiàn)偏移和誤讀;一種是一些媒體出于炒作的目的,刻意把當前中國周邊的一些敏感形勢與中國國防和軍隊改革聯(lián)系起來,甚至故意與一些國家對號入座,這種輿論可能造成國家間關系的緊繃局面,甚至政治上的被動;還有一種是一些媒體完全出于偏見和政治目的,對國防和軍隊改革的相關內容進行故意的歪曲化描述和敵意化解讀。對這些不良的輿論傾向和錯誤的輿論內容,要通過實時跟蹤監(jiān)控及時發(fā)現(xiàn)預警,并做好相關預案,通過官方回應、媒體評論、專家解讀等方式及時進行澄清、批駁、修正,避免不良輿論的發(fā)酵,造成更大的負面印象。
責編:李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