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萬海
【摘 要】兒童文學是用兒童的眼光看世界,用兒童的語言說故事,它能喚醒童心,激起童趣,是小學語文教材的補充或延伸。教師教學兒童文學時,要努力避免成人化傾向,從兒童視角出發(fā),激發(fā)兒童的好奇心與求知欲,突顯兒童文學作為兒童讀物的特性。
【關(guān)鍵詞】兒童文學 兒童視角 閱讀教學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兒童文學被普遍認為是“教育兒童的文學”,甚至有人把兒童文學異化為兒童教育的工具。上世紀末,基礎(chǔ)教育全面深入開展新課程改革,大量兒童文學作品進入小學語文課程,成為小學語文教科書的內(nèi)容,或被教師選為補充讀物。然而一些教師在教學兒童文學作品時往往忽略了作品的閱讀對象——兒童,成人化傾向嚴重。兒童文學應(yīng)是用兒童的眼光看世界,用兒童的語言說故事,它能喚醒童心,激起童趣。教師教學兒童文學時,要努力避免成人化傾向,從兒童視角出發(fā),激發(fā)兒童的好奇心與求知欲,突顯兒童文學作為兒童讀物的特性。
一、以兒童的視角解讀文本
教師對兒童文學作品的解讀是一種“為他”式的解讀,一切皆是為更好地扶助兒童,而且好的兒童文學作品大多以兒童的眼光觀察世界,以兒童的語言去描繪,所以教師解讀兒童文學作品必須具有兒童的視角,而不能僅從成人的視角去解讀教材。所謂兒童視角,就是以兒童為本位,教師面對兒童文學文本應(yīng)該在心性上重返童年,以兒童的耳朵去聽,以兒童的眼睛去看,以兒童的心靈去體會,用兒童的嘴來說話,這樣才能走進兒童的心靈世界,進而才能在教學時與孩子形成共感。
我校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走在路上》一課時就出現(xiàn)了這種現(xiàn)象。文中有這么一段話:“兩歲的時候,小遠就跟著奶奶生活。奶奶的肩膀真寬真軟,趴在上面舒服極了。奶奶背著他滿街走,到處走……那時候小遠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要問,奶奶什么都能告訴他,于是他就一點點地懂了?!苯處熣J為奶奶的肩像大山,因為奶奶獨自肩負起了生活的重擔和教育小遠的重任,可是孩子們卻認為奶奶的肩又寬又軟像小床,奶奶的肩像搖籃,在這個搖籃里搖著搖著就長大了。
學生的回答讓我們感受到兒童視角與成人視角的巨大差異,堅持兒童視角必須尊重兒童的閱讀心理,堅持兒童視角就必須從關(guān)注兒童的生活閱歷,而不能僅基于成人的生活閱歷解讀教材。
二、以想象的方式走進文本
兒童的想象源于兒童天真的“無知”,對世界的“稚眼獨具”的解讀。兒童的想象靈性十足,無拘無束,新奇而富有詩意,這是大自然賦予兒童的最珍奇的禮物。和成人相比,兒童具有更為自由、更為大膽的想象力,想象是兒童生命和兒童文化的魂魄,是童年的代名詞。和成人偏重理性分析的閱讀方式不同,想象是孩子們解讀文本、與文本對話的重要方式,閱讀中通過想象,孩子才能“眼中有形”,才能把主觀感情移入對象,達到物我交融、物我統(tǒng)一,進而達到共鳴狀態(tài),真正實現(xiàn)與文本的對話。
在兒童的言語想象中,綻開的白玉蘭是“發(fā)射香氣的大炮”;臺風陣陣突襲,樹枝一頓一頓的是在“立定跳遠”;蝸牛慢慢地爬,孩子“好想知道它晚上爬到哪里睡覺”;一條條柳枝垂在水面,孩子看成是在“比賽釣魚”……
經(jīng)過了所謂的嚴格的寫作訓練的學生,看蝸牛慢爬就感嘆“時間就是生命”;一做好事就想起扶老奶媽過馬路,宣布自己名叫“紅領(lǐng)巾”;一談理想,就要為四個現(xiàn)代化貢獻一切力量……這些經(jīng)過“訓練”的想象,看似變得高大、深刻、成熟了,實際上,這并不是發(fā)自兒童內(nèi)心的真正的想象,這都是寫作要求拔高意境給“逼”出來的。
想象力的開展,需要心靈的自由、天真,思想的無拘無束。要放飛孩子的想象,教師必須竭力擺脫成人理性主義的慣性,不要對文本作過細的肢解,要把握感性化原則,找準學生想象的切入點,從而引導學生透過字面之義“看”到蘊涵在其中的畫面和形象,讓兒童在自由想象中走進兒童文學的文本。
三、以真摯的情感對話文本
教師以兒童的視角解析文本,努力營造學生眼里的想象世界,在讀的過程中,通過多變的師生對話,培養(yǎng)學生童性中已有但還朦朧的真情,讓學生的真情在學文本習過程中自然流淌。在文本解析的過程中,教師不能以成人的目光透視文本,而應(yīng)用兒童方式去解釋、感悟。這樣,學生會沉入文本,情愫自然從心底產(chǎn)生,率真的感情就會流淌在文本創(chuàng)造的世界里。
如何讓學生在閱讀時“心中有情”呢?首先,要讓他們“眼中有形”,也就是說要讓文本中的形象在他們心中站立起來、豐滿起來。因為形象和情感是文學的根本,而審美情感是滲透在審美形象之中的。如教學《麻雀》一例中,通過老麻雀為救小麻雀,與獵狗的對峙,終于救下小麻雀,體會為“一種強大的力量”所支配的精神,對老麻雀的動作、神態(tài)的想象,老麻雀的形象鮮活起來,在角色想象的過程中孩子產(chǎn)生了移情,獲得了感動。其次,要抓住矛盾沖突處設(shè)計有張力的問題,讓學生沉入文本,情愫自然而然從心底產(chǎn)生。比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中,火柴一方面帶來了主人公美好的幻境,而另一方面卻又是現(xiàn)實中面臨的巨大問題(需要賣出火柴)并最終導致她的悲劇性結(jié)局。一喜一悲,一虛一實,幻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都糾結(jié)在了小小的火柴上,使矛盾更為突出集中,主題更為鮮明,故事性更加濃厚。隨著這兩個有張力的矛盾的沖突,可憐的小女孩形象感染著學生,學生的內(nèi)心會涌起情感的波瀾。
四、以現(xiàn)有的能力感悟文本
把握文本價值觀需要避免過度深化,兒童對文學作品是在反復接觸學習、體現(xiàn)中感悟的。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就像一座精神的富礦,教師總想讓學生挖深挖透,否則便枉費了作品,然而兒童的理解相對成人而言只能是意會,是在若即若離、若隱若現(xiàn)的意識中有所領(lǐng)悟,于是便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了“消化不良”和生硬的教化。因此,面對優(yōu)秀作品,不要追求“畢其功于一役”,要尊重學生懵懵懂懂的狀態(tài),不要怕孩子有東西不懂,有些東西就讓他們不懂,就讓他們模模糊糊,當學生步入成年再來讀這些作品,原先不懂的會懂,原先模糊的會清晰,原先片面的會全面。
例如,《愛心樹》說的是一個小男孩和一棵蘋果樹的故事。當小男孩小的時候,他與大樹捉迷藏、吃蘋果樹上的蘋果、在大樹下睡覺;小男孩長大需要錢的時候,大樹叫小男孩把樹上的蘋果采下賣掉;小男孩需要蓋房子時,大樹叫他把樹枝砍下拿去蓋房子;小男孩老的時候,他想去航行,大樹叫他把樹干砍去做船,最后大樹只剩下一個樹墩了……但每一次大樹幫助小男孩時都很快樂。
孩子閱讀這本書能深切感受到一種永遠可以信任的情感——來自父母的愛,但淺顯文字背后的哲理學生很難發(fā)現(xiàn),也許只有飽嘗索取與付出的成人才能深深地去思考:我們是那棵有求必應(yīng)的蘋果樹,還是那個貪求不厭的孩子?樹把一切都給予了男孩,這對于他來說有什么意義呢?樹是不是給予太多了?男孩是不是索取得太多了?樹這種完全的自我犧牲是一種真愛嗎?教師在上這節(jié)課時,只是在“感受愛”的基礎(chǔ)上設(shè)計了“愛是什么”這個話題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愛”,沒有對主題作過深的挖掘,沒有讓學生來“反思愛”,只是告訴學生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很多,等你成為父母的時候再來讀這個故事,你得到的會更多。等兒童長大了,他們也一定會得到更多。
對文本的解讀,教師當然可以從不同視角來認識,以兒童視角解析文本,就會心中有學生,以平等的方式與學生對話,才能真正做到以學生為學習主體,讓學生在感受和發(fā)現(xiàn)文本世界的同時,體會學習的快樂和動力。小學語文要保衛(wèi)童年,讓兒童喜歡語文、擁有語文,首先要在解讀文本時確立鮮明的兒童立場,這應(yīng)當是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張愛梅.論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育.科教文匯,2008(08).
[2]徐冬梅.兒童文學和小學語文教學.語文教學通訊.小學刊,2006(9).
[3]王林.小學語文教育中的兒童文學教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