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杰
寶應縣人民醫(yī)院MRI室,江蘇揚州 225800
顱內轉移性腫瘤的MRI分析及臨床表現研究
李正杰
寶應縣人民醫(yī)院MRI室,江蘇揚州 225800
目的探討顱內轉移性腫瘤的MRI的臨床表現。方法 收集2011年—2013年間,該院收治的顱內轉移性腫瘤患者40例,研究分析其顱內轉移性腫瘤的臨床表現和MRI的影像表現。 結果在40例顱內轉移性腫瘤患者中,29例患者首發(fā)的臨床表現都是發(fā)生神經系統癥狀為首發(fā)顱內轉移性腫瘤,大多患者表現為頭痛惡心、頭暈嘔吐、抽搐、視力減退等癥狀。同時患者還會有肢體麻木、偏癱等體征;另外有11例患者是以原發(fā)系統癥狀為首發(fā)表現的。在MRI表現方面,以單發(fā)病灶轉移的有19例(47.5%),以多發(fā)病灶轉移的有7例(17.5%);發(fā)生轉移部位幕上的有8例(20%),幕下的有3例(7.5%),全腦散發(fā)的有3例(7.5%);21例(52.5%)患者其病灶周圍出現水腫帶,2例(5%)患者病灶周圍無水腫帶;11例(27.5%)患者病灶有占位效應,6例(15%)患者沒有占位效應。結論 癌癥患者會出現神經系統癥狀和以神經系統癥狀為首的轉移性腫瘤,都應當進行MRI檢查,MRI檢查對早期顱內轉移性腫瘤的診斷具有重要價值。
MRI;轉移性腫瘤;臨床表現
顱內轉移性腫瘤是一種多發(fā)型的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由于顱內轉移性腫瘤沒有什么明顯的臨床表現,同時某些神經系統中所出現的癥狀其顱內轉移性腫瘤經常會被醫(yī)生誤診斷為神經系統中的原發(fā)性疾病,對疾病的診斷沒有辦法做出正確判斷,進而對影響患者進行合理及時的治療,拖延了病患[1]。該研究搜集2011—2013年間,該院收治的顱內轉移性腫瘤患者40例,研究分析其顱內轉移性腫瘤的臨床表現和MRI的影像表現,對其進行分析評估,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顱內轉移性腫瘤患者40例,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齡15~78歲。經過手術病理證實的患者有17例,明確惡性腫瘤病灶的患者有13例,原發(fā)病灶不明確,屬于臨床中診斷的有10例。在原發(fā)癌中有食道癌11例,乳腺癌12例,肺癌7例,黑色素癌6例,腎癌4例。
1.2 檢查方法
對所有的患者采用超導MR掃描儀做MR平掃和DTPA增強掃描。掃描方式為:平掃采矢狀位行SE脈沖序列號T1WI;橫軸位行SE T1WI,SE T2WI,層厚約為8 mm,層距是2 mm,視野是23×23 cm,矩陣256×256;增強采用軸位SE T1WI。造影劑采用的是軋噴酸葡胺,計量是0.1 mmol/kg體重[2]。
1.3 影像分析
采用雙盲法,讓有經驗的醫(yī)師通過觀察片子進行診斷,觀察項目中包括病灶的位置、病灶的信號強度、病灶的數目、是否出現水腫帶和占位效應、增強掃描后其病變強化的形態(tài)如何和病變的強化程度是否增大[3]。
2.1 腫瘤的來源
在40例顱內轉移性腫瘤患者中,有32例(80%)原發(fā)腫瘤明確,其中10例(31.3%)由于肺癌引起,7例(21.9%)來源于消化系統的腫瘤,4例(12.5%)來源于乳腺癌,3例(9.3%)來源于腦原發(fā)性腫瘤,2例(6.3%)來源于鼻咽癌,1例(3.1%)來源于淋巴腫瘤,1例(3.1%)來源于子宮內膜癌。另有2例(6.3%)來源不明確。
2.2 轉移瘤的臨床表現
在40例顱內轉移性腫瘤患者中,29例(72.5%)患者首發(fā)的臨床表現都是顱內轉移性腫瘤,是以神經系統癥狀為首發(fā)的,許多患者的臨床表現通常為惡心、頭痛、嘔吐、抽搐、視力急劇下降等癥狀。同時患者還會有肢體麻木、偏癱等體征;另外有 11例(27.5%)患者是以原發(fā)系統癥狀為首發(fā)表現的,例如肺癌患者其臨床表現為有咳血、咳嗽、胸悶等癥狀。
2.3 MRI影像檢測表現
以單發(fā)病灶轉移的有19例(47.5%),以多發(fā)病灶轉移的有7例(17.5%);發(fā)生轉移部位幕上的有8例(20%),幕下的有3例(7.5%),全腦散發(fā)的有3例(7.5%);21例(52.5%)患者其病灶周圍出現水腫帶,2例(5%)患者病灶周圍無水腫帶;11例(27.5%)患者病灶有占位效應,6例(15%)患者沒有占位效應;轉移灶的信號強度,見表1。
表1 顱內轉移性腫瘤的信號強度[n(%)]
如今,影像醫(yī)療檢查技術在臨床醫(yī)學中的比重越來越大,檢查處轉移瘤的機會也隨之增大,可以讓腫瘤患者的存活概率不斷的增加,并且在腦腫瘤中顱內轉移性腫瘤所占的比例在不斷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腫瘤患者存在顱內轉移的風險[4]。中老年人身上存在較多的腦轉移瘤病癥。
依據相關文獻表明,顱內轉移性腫瘤很多都來自于肺癌,在
所有的顱內轉移性腫瘤患者中,有31.3%的患者是肺癌腦轉移,消化系統腫瘤的約為7.9%,肺癌發(fā)病率不斷的攀升。另一方面,肺內存在肺癌病灶,由于肺內的血流速度較快,癌細胞容易入血漂流。肺癌細胞沒有經過過濾盒的阻隔,直接經過心進入遠隔器官,收到腦部大量的血液供應,導致腦部的血流量非常大,于是轉移到腦組織極易擁有肺癌栓子,同時,肺癌是以一定的嗜神經組織為特點的,對中樞神經具有親合力[5]?;诖耍谂R床治療時,肺癌腦轉移的病癥極易出現,當醫(yī)護人員懷疑患者的顱內腫瘤是轉移瘤的時,除了進行嚴格的全身檢查外,還應當進行常規(guī)性胸部影像學檢查。
所有的顱內轉移性腫瘤患者中,有72.5%的患者臨床表現都是發(fā)生神經系統障礙等癥狀,患者的臨床表現通常為惡心、頭痛、嘔吐、抽搐、視力急劇下降等。同時患者還會有肢體麻木、偏癱等體征[6]。以神經系統癥狀為首發(fā)的腦轉移瘤,原發(fā)部位癥狀大多具有一定的隱蔽性,患者的臨床表現不明顯,同時加上患者多是中老年人,很多時候患者本身還有高血壓和糖尿病以及心臟病史,極易導致誤診。因此,當患者出現頭痛和頭暈時,許多常規(guī)治療方法不能緩解患者的癥狀,需要進行顱腦MRI的檢查[7-8]。
顱內轉移性腫瘤,病原組織周圍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水腫,病灶水腫位于皮層以及腦干等部位。轉移瘤容易在分水嶺區(qū)的皮層下發(fā)作,同時大腦的引流靜脈和轉移瘤相互鄰近,再加上轉移瘤本身的生長,會導致“原發(fā)性水腫”占位效應的發(fā)生,并且會阻礙引流靜脈的回流,繼而發(fā)生大面積的“繼發(fā)性水腫”。所有的顱內轉移性腫瘤患者中,有52.5%的患者出現水腫帶,而有5%的患者沒有出現水腫帶,這顯示在腦轉移瘤病灶的周圍,非常容易出現水腫帶。因此,在對腦內轉移瘤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當中,對腫瘤周圍發(fā)生的水腫現象以及其形成的過程做深入的了解和剖析,對其結構特點要有所掌握,這樣才能夠使影響診斷具有高準備率[9-10]。
該研究與趙紅梅所著的 《MRI、CT診斷脊髓栓系綜合征1例》一文中結果相同,在做顱腦轉移瘤影像診斷時,MRI檢測同CT檢測相比,其更具有敏感性,能夠及時的發(fā)現腦轉移灶,為及時治療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在對腦轉移瘤做MRI平掃檢測中,T1WI上的轉移瘤信號都是呈現低信號的,而在該研究分析中約為37.5%,同時它也可以呈現等信號、高信號以及混雜信號;另外在T2WI上瘤灶通常顯示高信號約為42.5%,同時它也會呈現出低信號、等信號和混雜信號。針對典型的腦轉移瘤進行平掃檢測時,是能夠獲取準確診斷信息的。但是,如若是進行非增強MRI檢測,則許多病例中腫瘤所表現的是等信號,亦或是低信號,會和腦實質或是其周圍的低信號水腫發(fā)生混淆狀況,不易區(qū)別。而且占位效應不是很明顯,無法準確的獲取患者病灶的存在信息。在做增強MRI檢測后,能夠準確獲取患者的病灶存在信息,并且對瘤體及其周圍的水腫進行清晰分辨,同時,還可以發(fā)現非增強檢查中正常MRI的信號病灶,大大提升腦轉移瘤檢出率。且MRI增強檢查發(fā)現腦轉移瘤的數目比非增強檢查要高出許多。
在對患者做增強掃描時,要將軋噴酸葡胺用高壓注射器來對患者行以靜脈注射,之后做T1WI掃描檢查。軋噴酸葡胺屬于一種復合物,較為穩(wěn)定,且富有水溶性以及順磁性,在磁場的作用下,能夠和主磁場的排列方向保持一致,同時,其能夠產生小范圍的場能,使周圍的氫質子弛豫時間縮短,且T1值縮短,因而在T1WI上所產生的高信號強化效果也被縮短。軋噴酸葡胺其主要是在患者的血管同細胞的外液間來循環(huán),其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無法用正常的血腦屏障,但在腫瘤、感染以及脫鞘病變等病理情況下,能夠使血腦屏障其通透性不斷的增加,軋噴酸葡胺即可通過它并積累在血管外。盡管轉移瘤其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效果很不好,但轉移瘤灶內的所形成的血腦屏障易遭到破壞,致使轉移瘤發(fā)生非常明顯的強化效果?;诖耍枰狹RI增強掃描,防止漏診。在很多治療檢查中,通過增加造影劑劑量,使病灶的檢出率得到提升,提供更多準確診斷信息。
綜上所述,在臨床診療中,當癌癥患者出現了神經系統方面的癥狀,并且患者沒有腫瘤病史時,都應該及時進行頭部的MRI檢查,如果需要可以進行增強掃描檢測。
[1]趙紅梅.MRI、CT診斷脊髓栓系綜合征1例[J].淮海醫(yī)藥,2011(5):23-24.
[2]陳佳琦,陳慧敏.顱內動脈瘤診療的研究現狀和進展[J].臨床薈萃,2014,29(5):589-592.
[3]方長清,姜海嬌,李鄉(xiāng)南,等.腦脊液中轉移性腺癌細胞免疫表型的變化[J].中國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雜志,2014,23(4):372-376.
[4]趙峰.46例顱內動脈瘤血管內介入治療臨床分析[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4,23(4):403-404.
[5]董江寧.微小腦膜瘤CT與MRI分析[J].安徽醫(yī)學,2010(3):113-114.
[6]張全祿.顱腦螺旋CT增強后延遲再掃描對診斷早期顱內小結核瘤的臨床價值[J].青海醫(yī)藥雜志,2014,44(6):64-65.
[7]張金鵬,曹毅,趙寧輝,等.顱內未破裂動脈瘤43例臨床體會[J].昆明醫(yī)科大學學報,2014,35(7):96-98.
[8]楊浩,肖壬川,許持衛(wèi).腦內轉移瘤瘤周水腫相關因素的MRI研究[J].實用醫(yī)學影像雜志,2002,3(2):86-87.
[9]于艷紅,陳為軍,王寧,等.顱內粒細胞肉瘤的影像學表現及誤診分析[J].臨床誤診誤治,2014,27(8):51-54.
[10]鮮軍舫,王振常,于文玲,等.視神經膠質瘤的影像學研究[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4(38):677.
R739.4
A
1674-0742(2014)12(a)-0187-02
2014-09-08)
李正杰(1963-),男,江蘇高郵人,副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影像診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