稂桂花
暑假,我讀了李炳亭先生的《高效課堂九大“教學范式”》這本書,書中詳盡地介紹了山東杜郎口中學的“10+35”模式,江蘇灌南新知學?!白灾鹘涣鳌睂W習模式,河北圍場天卉中學的“大單元教學”等九所學校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讀完后,雖然仍有些理論上的東西讓我認識模糊,但卻引起了我的反思:我們幾年來一直在模仿著別人開展高效課堂的研究,可是,別人的高效模式,到我們這也高效嗎?究竟怎樣的課堂才是我心目中最理想的課堂呢?
一直以來,我理想中的課堂是特級教師王崧舟的詩意課堂,于永正老師充滿自然樸實氣息的課堂,以及竇桂梅老師和母語親近的課堂。我努力向他們學習,期望有一天我自己的課堂也能那么精彩,學生在我的課堂里也能那么陶醉,那么自如。
這幾年,吉安市青原區(qū)先后掀起了“洋思之風”“杜郎口之風”“太古之風”等創(chuàng)建高效課堂的浪潮。我也加入了弄潮大軍,成了一名弄潮兒。制定導學案、構建學習小組、培訓小組長、建立小組評價機制……忙得不亦樂乎。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學生在課堂上展現(xiàn)出來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這讓我無比欣慰,可欣慰之余我又不免有點缺乏底氣,因為我越來越覺得我的課堂似乎成了問題課堂,每節(jié)課帶著學生圍繞自學指導的問題先自學,然后小組交流,最后小組展示。一成不變的模式讓學生慢慢倦怠了,我也迷茫了,我不知道這樣的課堂究竟是不是高效的,在迷茫中前行,慢慢摸索,如今似乎有了一丁點眉目。
我理想中的課堂是充滿語文味的課堂。誠然,如今的高效課堂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而這正是我們教育教學最根本的目的。但曾經我們?yōu)榱诉@一目的,走了很多彎路,把課堂變成了回答問題的課堂,把學生自學、討論、交流當作課堂的主線,把傳統(tǒng)課堂中的朗讀給忽略了。課堂少了瑯瑯書聲,而多了議論紛紛;少了聲情并茂,而多了各抒己見。因為沒有時間朗讀,所以沒有了情感交流,沒有了情感的語文課堂缺乏語文味,難怪學生會乏,老師會倦。我們應在合適的時機引導學生在讀中感、在讀中悟、在讀中明,讓語文味回歸我們的語文課堂。
我理想中的課堂應該是形式多樣化的課堂。高效課堂的模式化讓我們的課堂按照“出示學習目標—學生自學合作交流探究—匯報展示—當堂訓練—拓展延伸”的流程開展,少了許多靈動,少了幾許生機。課文體裁多樣化:抒情文、說明文、記敘文、議論文、文言文、詩歌、古詩……而這所有的課型,如果都按這模式開展,勢必達不到高效這一目的。如寫景抒情一類的課文,學生合作探究什么呢?無非是作者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美在哪,抒發(fā)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學生支離破碎的回答難道不是正把一篇篇文質優(yōu)美、情感真摯的文章分析得索然無味嗎?所以我覺得我們的課堂不能為了合作交流而搞形式合作,也不能篇篇課文都按這樣的形式開展,而應該結合課文體裁和教學重難點以及學生的學情采取相應的教法與學法。我依稀記得在教二年級學生學習生字時,采用比賽識字、游戲識字、生活識字等方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非常高,效果也很好,遠比現(xiàn)在讓學生按著模式一板一眼識字有趣得多。
有理想才會有追求,有追求才會有創(chuàng)新,我會朝著我理想中的課堂一直努力前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