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文
星期三的第一節(jié)課。學習杜甫的《登高》。筆者課前先留兩分鐘讓學生閱讀詩歌及課文注釋部分,了解這首詩的寫作背景。
師:題目是《登高》,作者登到高處干什么?
生:抒發(fā)感情。
師:登到高處作者立即抒發(fā)感情了嗎?
生:不是,首先是寫景。
師:寫了哪些景?
生:風、天、猿、渚、沙、鳥、落木、長江。
師:景的特點是什么?
生:開闊宏大、色彩鮮明、動靜結合……
學生在積極地思考,盡力地描繪。過了幾分鐘,學生發(fā)言的勁頭過去了,教室開始沉寂下來。為防止這熱烈的發(fā)言場面冷卻,我準備做適時的總結。這時,坐在教室角落里的蔡棋同學提問:“老師課本上的第八個注釋說‘落木是‘秋天樹木落葉,作者既然是站在高處描繪景物的,應該是看到遠景,看到‘秋天樹木不足為怪,能清楚地看到‘樹葉嗎?”未等我回答,其他同學搶先答道:“肯定能看到了”,“不能看到也能聽到”。我則未加深究,即是認同其他同學的看法。蔡棋若有所失地坐下來,似乎感到自己提的問題沒提到點子上。
師:這是一首律詩,律詩在形式上要求怎樣?
生:對仗。
師:你能找出具體是怎樣對仗的嗎?
生:風急——渚清、天高——沙白、猿嘯哀——鳥飛回,無邊——不盡、落木——長江、蕭蕭下——滾滾來。
師:這兩聯(lián)對仗極為工整。景物、詞性、色彩都相對,尤其是首聯(lián)不僅上下句對仗,且一句之內(nèi)又自然成對,為千古佳句。作者寫這些景物是為了……
未等我說完,又一位同學發(fā)言了:“老師,既然對仗工整,那‘落木——長江就應該是偏正結構了,那就不能理解為課文的注釋‘秋天樹木落葉?!贝蠹叶笺蹲×?。我也認為他講的有道理。應該理解為“形容詞+名詞”的結構,其他同學也表示同意。
“到底該如何準確地解釋呢?”我隨即問道。
生:落,是凋零的意思;木,是樹木。
生:不對,如果是“凋零的樹木”的話,這句話講不通,“樹木”不能落下。
生:老師,應該是“凋零的樹葉”的意思。
生:老師,是指樹葉,我記得高一時學過林庚的《說“木葉”》舉過這個例子。
“哦”,他的話似乎帶給同學們一個激靈,大家醒悟了。有的同學開始翻找以前的課本,在課本里有相關內(nèi)容的介紹。原來“落木”在這里應該是“樹葉”的意思,顯然不能是樹木從天而降。
生:老師,“蕭蕭”是什么意思?
師:是一個擬聲詞。
生:既然是講究對仗,那“蕭蕭”就與“滾滾”相對了。應該是動詞吧。
我感到一絲困窘,但沒有輕易地否定他的意見,而是建議大家查字典。各種說法出來了。
生:《現(xiàn)代漢語詞典》(商務出版社2002年版)第1381頁記載:1.形容馬叫聲或風聲等。例:馬鳴蕭蕭;風蕭蕭兮易水寒。2.(頭發(fā))花白稀疏的樣子。例:白發(fā)蕭蕭。
生:《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出版社2002年版)第314頁記載:1.馬叫的聲音。例:《詩經(jīng)小雅東攻》:“蕭蕭馬鳴?!?.風聲。杜甫《后出塞其一》詩:“馬鳴風蕭蕭?!?/p>
生:《古漢語大字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版)第679頁記載:1.象聲(1)、馬鳴聲,《詩經(jīng)小雅東攻》:“蕭蕭馬鳴。”(2)、風聲;雨聲;草木搖落聲。例;杜甫《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頭發(fā)花白稀疏貌。
師:大家認為哪一義項在此處準確?
生:是草木搖落聲。
師:詞性是什么?
生:是動詞。
師:對,應該是動詞,是“發(fā)出草木搖落聲”的意思。
在理解寫景的基礎上,學生對杜甫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理解得更為深入了!不知不覺間,下課的鈴聲響了。我對杜甫抒發(fā)的感情作了小結,要求大家對課本的注釋作了更正:“‘落木,凋零的樹葉;還應對‘蕭蕭作補充:是動詞,發(fā)出草木搖落聲的意思?!?/p>
這節(jié)課雖然沒有全部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但是我們也有很大的收獲。學生真正地作了深入地思考,運用了工具書對課文的注釋作了必要的修改與補充,應該說語文的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而這一點并沒有在本節(jié)課教學之前進行預設,是教學過程中的動態(tài)生成。我真切地感到教學預設、動態(tài)生成并不是空洞的理論,而是教育教學過程中客觀存在的。關鍵是善于“捕捉”課堂的瞬間、細節(jié),不能一帶而過,不能忽視甚至是漠視學生的看法,對學生的思維、認識要充分關注,不犯與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同樣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