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燕
一、“責任感缺失”的常見現(xiàn)象
鏡頭掃過——
清晨,校門口送孩子上學的家長絡繹不絕。打開車門,給孩子背上書包、拿上水杯,還聽到這樣的叫嚷:“媽,我的作業(yè)本你幫我裝進書包了嗎?”課間,一紙片無辜地“躺”在教室的前面,被學生踢來踢去,老師用手指指地面,意思是說可以把它撿起來,卻聽到隨即冒出的這樣一句話:“老師,這不是我扔的!”活動課,廣播里又在播放:“×班×同學在操場上撿到一件外套,請丟失的同學到廣播站認領?!逼鋵?,只要去學校的“失物招領處”,你就會發(fā)現(xiàn)里面堆滿了學生的衣物和學習用品,卻沒人前去認領。放學后,掀開班級×同學的桌蓋,會發(fā)現(xiàn)里面紙屑、書報一片狼藉……
如此情景真是太多太多,不勝枚舉,不禁令人心生擔憂……
二、“責任感缺失”的成因分析
學生中出現(xiàn)的以上種種現(xiàn)象表明:小學生的責任意識整體上出現(xiàn)淡化的傾向。針對責任感缺失的現(xiàn)狀,我們有責任去尋找問題的癥結所在,有責任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責任意識。根據對學生責任意識現(xiàn)狀及責任意識缺失情況的了解,我認為造成小學生責任感缺失的深層原因源于四個方面:
1.社會原因
責任意識無論從生成到發(fā)展都與社會息息相關,因而小學生責任意識的淡薄,社會的原因是不容忽視的;一些社會的不良思想觀念導致學生過分注重自我,以及他們在自我認識過程中的自我異化;社會功利思想又使社會對學生的要求功利傾向嚴重,因而進一步加劇了他們自我認識的異化,使他們難以正確地認識自身的責任。
2.家庭原因
當前我國的家庭模式使得獨生子女的比重逐漸增加,更多的家長對孩子采取溺愛的方式進行撫育。孩子從小養(yǎng)尊處優(yōu),在這種家庭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自我意識強,但自理能力弱,處處以自我為中心;對周圍的人和事表現(xiàn)出漠不關心,缺乏基本的責任感。
3.學校教育原因
我們的學校教育在實踐中存在著唯智化的傾向,這種教育觀念造成了教育實踐中對責任教育的漠視,也造成了學生對自我的認識出現(xiàn)偏差。對于小學生,哪怕是高年級的學生,也很難與自身的生活實踐聯(lián)系在一起,無法獲得責任意識生成所必需的情感體驗。因而,很多學生對責任教育常常產生敬而遠之的心理。
4.個人原因
小學生的身心處于發(fā)展和逐漸成熟的階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活動的范圍和復雜程度。他們的活動場所以家庭、學校為主,活動的類型和性質比較單一,因而認識責任、承擔責任的機會相對較少。從心理發(fā)展的角度看,此年齡段的學生心理發(fā)展的水平仍比較落后,特別是其自我意識的發(fā)展。自我意識發(fā)展水平的低下,使得小學生難以認清自己所扮演的社會角色,難以準確認知社會的行為規(guī)范和價值標準。
三、小學生責任教育的措施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道德責任的發(fā)展經歷了他律的客觀責任和自律的主觀責任兩個連續(xù)的發(fā)展階段。依據皮亞杰的觀點,責任意識的生成就是一個將社會規(guī)范、自身責任逐步內化為自身價值信念的過程,責任意識生成的基本機制就是內化。
1.從任務到責任
學生能夠接受任務,能參與活動就應充分肯定,然后再通過他自身的實踐體驗去感悟,關鍵在活動過程中對學生要進行積極的引導。如在每學期社區(qū)服務活動開始前,學校讓高年級的社區(qū)志愿者為新加入的志愿者介紹感受,用直接鮮活的事例培養(yǎng)學生參與社區(qū)服務的興趣。在社區(qū)服務活動開展過程中,關注學生每次服務后的小結與反饋,重視學生點滴感受的積淀,及時表揚學生中涌現(xiàn)的好人好事,使學生在實踐中逐步將社區(qū)服務從任務的觀點內化為自己的一種情感的需要,由“要我做”變?yōu)椤拔乙觥薄?/p>
2.從崗位到責任
為了使學生在校內外實踐中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責任意識和責任情感,為每個學生提供為他人、為社會盡一份責任的崗位十分重要。為此,在校外,可以根據學校的特點,與附近的居民、村委、社區(qū)圖書館、養(yǎng)老院、公交車終點站、駐地部隊等單位簽訂共建活動協(xié)議。他們負責給學生提供活動場地及崗位。在校內,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勞動崗位,叫做“班級一人一崗”,包干區(qū)責任到人。值日周時,學生在全校范圍內“每人一崗”全面負責。班級中,實行“值日班長輪流制”,班級干部評比制等,激發(fā)學生的責任意識,培養(yǎng)責任感。
3.從計劃到責任
學校制訂所有的工作計劃,都要從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責任情感、責任能力、責任行為的高度出發(fā)來確定。學校可以建立“責任教育,自主發(fā)展”的規(guī)劃目標,少先隊可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為主要內容的活動,以責任教育為主線制訂少先隊工作計劃。德育處可以以課堂教學為載體,以培養(yǎng)責任為必不可少的內容制訂教學計劃。做到多層面、多角度來關注、落實責任教育。
4.從活動到責任
積極開展課堂教學形式以外的對學生實施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校內外各類教育活動。學校應充分利用這一陣地,以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責任能力和責任行為作為一切活動的出發(fā)點與歸宿,開展符合學生各年齡特點的活動,如開展社區(qū)志愿者服務、參觀訪問、調查研究、公益活動、主題隊會、班會、辯論會、演講比賽、黑板報、科技藝術節(jié)、體育運動會、五月歌會、節(jié)假日集會、紀念日慶?;顒拥?。
四、小學生責任教育的途徑
若要小學生的責任意識得到很好的內化,提高責任教育的有效性和實效性,關鍵在于不斷開拓和完善現(xiàn)有的教育渠道,使責任教育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努力提高責任感培養(yǎng)的真實效果。
1.學科教學中滲透責任教育
各科教學都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可以依托課堂這一主渠道,圍繞著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環(huán)境等方面,教師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恰當選擇教法,將教材中隱含的責任因素挖掘,在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同時,積極對學生進行責任意識的教育。如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一文時,先引導學生了解地球的有關知識,在充分掌握這一美麗家園知識的基礎上,利用學生對宇宙充滿好奇的心理,幫助學生了解茫茫宇宙。然而在眾多星球中,找不到可以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它的唯一性,理解了“只有一個”的含義,也很自然地認識到保護地球的重要性。教師還可以適時組織學生展開討論:怎樣才能保護好地球?以此來增強學生們的環(huán)保意識。
2.課內外活動中展開責任教育
教育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小學責任教育必須循序漸進、不斷滲透,把抽象的責任意識通過具體生動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開展責任教育活動要注重采用多種形式,既要有課內的,也要有課外的,并要打破彼此間的界限,加強教學與生活、學校與社會的聯(lián)系。
(1)主題班隊會時開展責任教育。一次班隊會,勝于10次說教。圍繞培養(yǎng)學生責任感,有意識地組織一些主題突出的活動,對培養(yǎng)學生責任感更有針對性。針對學生的責任感淡薄,安排《我把責任告訴你》的班隊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升華自我的責任感。還可以結合重大節(jié)日,開展系列活動,教育和引導學生樹立責任意識。
(2)社會實踐活動中涉及責任教育。參與社會實踐是人的品德形成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通過主動參與社會活動,體會社會責任感,獲得自豪感和滿足感。比如暑假期間,可以建議學生開展“夏日小隊進社區(qū)”的活動;平時,動員和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區(qū)服務活動等。
3.發(fā)揮校園文化的隱性教育功能
校園文化是責任教育的重要、有效、獨特的載體,可以利用校園網、校報、廣播、宣傳欄、板報等平臺營造責任氛圍,傳承責任精神,潛移默化地進行責任教育。如標語牌“小草在睡覺,請你別打擾”這樣形象化的語言,必然會對學生良好責任感的培養(yǎng)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另外,學校教師的責任心也將直接影響學校的責任教育效果和學生的健全人格、責任人格的養(yǎng)成,因為學生有明顯的向師性。學生責任感的有無及其強弱與教師有著正向關系。
4.利用大眾媒體的引導作用
利用報紙、雜志、書籍、廣播、電影、電視、計算機網絡等發(fā)掘盡可能多的精神資源,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創(chuàng)造一種責任教育的“小氣候”。家庭、學校、社會在學生責任教育中,需要協(xié)調一致,密切配合,形成“立體交錯”的合力教育機制。亦可以借助社會力量讓學生了解社會“熱點”問題,邀請知名學者、專家等來校為學生作報告,提高學生的責任認知。對學生感興趣的問題,組織學生與專家們面對面的交流,在暢所欲言中提升自我的責任意識水平。
作家托爾斯泰說過:“一個人若是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心。有無責任心,將決定一個人生活、家庭、工作、學習的成功與失敗?!庇掠诔袚熑问侨魏稳藦钠椒沧呦騼?yōu)秀的第一步。因此,在小學生心智發(fā)育逐漸成熟、辨別是非的能力逐漸清晰的關鍵時期,個體所形成的責任心水平對其個性人格的完善和健康發(fā)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對他們的行為態(tài)度及時加以引導、糾正,使學生認識到責任是做人應具備的最起碼的道德品質,從而使學生勇敢地面對自己的錯誤,勇于承擔責任,嚴格要求自己。這樣,我們才能培養(yǎng)出一批批富有責任感的人才,我們的國家才會日益繁榮昌盛。?